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就是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水、大气、土地、森林、草原、矿藏、生物及自然、人文遗迹等都是资源,都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具有商品属性,既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具有价值。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资源是无偿的自然赐物,它具有使用价值而被人们开发利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是否具有价值,而是否包含人类的劳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显得比较抽象了,如果从我们保护环境,开发资源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环境资源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价值。在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间,英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掠夺资源、摧毁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人类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观涵界的国家财富观、资源价值观、环境容量观、人类自然观、伦理道德观、经济发展和自然科学观及其方法论等几个根本观念的要点,并与传统观念相比较.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战略是当今世界环境文化的精粹。  相似文献   

3.
资源     
资源泛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它们属于完全的自然物,亦即未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否则即为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4.
1排污收费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排污收费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依照一定的法规、标准 ,对向环境和超标排放污染物者 ,征收一定金额的环境补偿费用。开展征收排污费工作 ,对强化环境管理、促进污染防治、推动环保部门自身建设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1排污收费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杠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凝聚了人类的劳动 ,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占用环境资源就要有偿占用。而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向环境排放了不同程度的各种污染物质 ,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 ,而…  相似文献   

5.
丁枢 《环境保护》2007,(3B):70-73
现代社会在享有物质空前繁盛、经济飞速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酿下了诸如资源匮乏、污染严重、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副产品的苦酒。生存环境的危机引发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渐入人心的绿色观念使得消费者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绿色营销便是在这种绿色消费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指的是企业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研制产品、利用自然、变废为宝等措施,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绿色营销是着眼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观念,它颠覆了传统的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不仅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更要把社会的长远利益纳入到营销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新旧环境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必须更新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才能停止对环境的掠夺开发;改革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能力的观念;主张树立与环境合谐相处的新环境道德观念,按照里约全球统一环境道德水准要求指导人类行动。  相似文献   

7.
葛永林  徐正春 《环境》2002,(1):36-36
今天,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由此而产生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一切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妇根于错误的环境指导思想——“一切皆为我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如果人类再以这种环境价值观作指导,终究有一天,地球会丧失其利用、甚至是居住的价值,人类将不得不在茫茫太空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消除污染,保护并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清洁的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项工作不仅是为了保障全国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而且是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资源,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映射关系,这种一对一的指向关系内在地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核必然是关于环境的,而环境也就从根本上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与发展。这种发展自然地触及到了人类伦理道德的理论范畴。本文通过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阐述,深刻分析了其与伦理观念的内在联系,而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道德的原则内涵,从而进行一场人类道德意识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环境保护劳动的必要性环境保护劳动的必要同环境问题的产生紧密相联,所以当代环境保护劳动的需要,一般不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造成。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也就是说,劳动使猿转变成人。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也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在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影响和一般动物区别不大,“生产”依赖于自然环境十分突  相似文献   

11.
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属性,在这种意义上,环境价值就是指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维护人类生命的生态价值、作为生产前提的资源价值、科学研究的价值、人的享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总之,环境是否具有价值,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应该保护,都得视人的需要和利益而定。在这种环境价值观的误导下,保护环境的行为实质上就成了仅仅维护人类利益的行为,而完全忽视了环境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似乎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天地之间的所有东西都拱卫着人类的发展。而人类则可以按自己的好恶,任意决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相似文献   

12.
环境成本内在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伟青  杨国强 《环境》1997,(5):16-17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交换价值(价格)的基础。据此推论,自然资源如空气、水等,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因而是没有价值的;而象木材、煤炭等,人们必须花费劳动进行砍伐和开采,因此有价值,但这些原料类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的价格(交换价值)只能包括其开发时所需要的生产成本和利润,不能包括木材、煤炭本身的价值。传统的经济理论放纵了人们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导致国际贸易中出现“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不合理现象,使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破坏生态、污染环  相似文献   

13.
黄国宝 《福建环境》1996,13(6):25-26
人类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协同发展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并不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以致人类与环境之间“战事”不断,且大有“升级”趋势。究其人与环境对立的根源,在于人类要从周围环境中索取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巨量的自然资源,要以自然生命为食,大力杀死、消灭动物和植物,以满足人类生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10,(Z2)
初中地理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的变化发展规律,更让学生认识如何使人与这些生命系统相互协调发展,所以初中地理课堂是环境教育的主战场。本文着重陈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听、说、看、写、画等可视方法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696-704
城镇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镇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根据生态系统法则的演绎,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或占用是通过直接、间接和诱发三种方式来实现的。重要的问题在于,现代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或占用是按照直接间接诱发的形式排列,从而构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左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特征。在这种倒"金字塔"型消费和占用结构的作用下,现代城镇发育的资源环境基础不仅在于城镇所在区域,而且也在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16.
地球的外层,是人类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它既是人类财富的一个重要源泉,又是人类灾难的一个重要根源。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提高了对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大块地壳物质(板块)在地幔的塑性层上的缓慢运动,一方面导致矿产资源富集,使各种矿产在地壳中的分布分别变得相对集中,便于人类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又导致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生态环境产生相当大的危害,使人类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当然,就总体而言,地球的这种运动  相似文献   

17.
<正> 所谓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地球表面层周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的生物圈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劳动创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而后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和人类都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  相似文献   

18.
毛文永 《环境科学》1996,17(2):77-81
地球各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即生态环境,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在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本文提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从保持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着眼,评价生态功能所受的寻求功能补偿的措施。文中列出12项以上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建议进行的价值计量方法。同时指出,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影响评价必须树立三种观念;(1)区别于传统经济观念的生态资源价值观,并从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征服”、“主宰”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残酷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一方面也迅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发的环境“公害”,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敲响了传统发…  相似文献   

20.
郭希忠 《环境导报》2003,(15):35-35
环境是睢宁县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要素,要想吸引发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树立环境是经济发展生命线的观念;树立环境保护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观念;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观,探索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发展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价值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环境资源,使环境资本不断增值;树立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