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展林业碳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基于改进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以中国南方浙江、福建和江西三个省份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并预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汇价格,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确定最优轮伐期及碳汇收益。研究结果表明:(1)依次纳入木材收益、地上生物量碳汇收益和死亡有机质碳汇收益时,杉木人工林的最优轮伐期分别为21.85年、22.98年和22.88年;(2)上述三种情景下,林地期望价值的净现值分别为20408.20元/hm2、24587.29元/hm2和28101.11元/hm2;(3)全面考虑包含死亡有机质碳库在内的林业碳汇效益,能够稳定提高林地所有者收益约7.02%~21.61%。此外,应进一步考虑多轮伐期下税收政策及自然风险等因素对碳汇营林的影响,这是确定最优轮伐期和碳汇收益后续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探讨非农就业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轮伐期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明确不同规模经营主体今后的用材林营林目标和林业在山区未来的经营发展模式,同时为林业规模化经营的合理性提供客观依据。基于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通过对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450户林农的调查,收集杉木营林的地块投入产出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Faustmann模型计算规模户与普通户的理论最优轮伐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采伐轮伐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普通户和规模户的理论最优轮伐期趋同;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造成普通户营林的预期主伐时间显著短于理论最优轮伐期,而规模户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造成其采伐决策接近于理论最优轮伐期。在农村非农就业不断增加背景下,南方集体林区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有利于接近最优采伐决策,更适合于培育大径材,增加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森林合理年伐量分析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合理年伐分析确定是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森林经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出发,以消长比度、成熟林采伐度、龄级结构改善度、流量均衡度、需要满足度5个指标建立了分析确定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森林合理年伐量分析确定的精确化方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森林采伐更新效益综合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以用材林为主的森林采伐更新效益综合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论述了采伐更新的特点,提出了综合评价的三个主要方面,四条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方法与指标体系。最后对采伐更新的生产效益、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土地复垦投资内涵、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运行过程、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土地复垦投资现状及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写了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与管理,在一片破坏的土地上创建新城的绿化工程。历史状况奥克坞与高斯柯伐脱过去的土地相当肥沃。建立皇家奥特南司工厂铲平与葬送了当地的表层土壤,而且清除了实际上全部现有的蔬菜植物。但工厂生产时间不长就变成了废虚,于是,代之而来的则是土地的自然再生过程。到了1960年末期,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被许多土块和废弃物所覆盖,拆毁工厂不仅毁坏了所有这些新的植物,还破坏了土  相似文献   

7.
某专用化学品生产企业在内部需求和外部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启动并完成了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总结第二轮审核工作实践,发现:可从深入总结首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重新规划第二轮审核工作内容、选择性完成第二轮审核的平衡建立工作、强化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等方面统筹调整第二轮审核工作的工作方式,从而将清洁生产理念持续推进。此外,在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时,需额外关注第二轮审核工作与第一轮审核工作的不同之处,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以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为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创造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与区域农业结构的关系——以秦皇岛市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类型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被认为是土地科学的四个分支。实际上它们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几个基本环节,彼此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作者在1982—1983年在秦皇岛市域进行了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试图由此探讨土地科学中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着重讨论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以及与确定区域农业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轮叶马先蒿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轮叶马先蒿种子小,数量多,已成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入侵种。为有效遏制其入侵,论文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轮叶马先蒿土壤种子库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轮叶马先蒿种子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数量垂直分布表现为枯落物层>腐殖质层>心土层,各层土壤种子数量差异性显著;②轮叶马先蒿土壤种子库的大小与轮叶马先蒿的密度、盖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地上植被关系不密切;③土壤含水量是轮叶马先蒿生长生殖的限制因素,轮叶马先蒿产生的花苞数以及产生的种子数量在土壤含水量为0.25时达到最大值,当土壤含水量超过轮叶马先蒿的耐受限度,就不会产生种子,5月下旬和6月上旬是轮叶马先蒿种子萌发的最佳时期;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轮叶马先蒿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烃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期次、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方面的应用 ,讨论了该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成藏年代分析时 ,一般应采用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年代的准确性 ,一方面取决于储层埋藏史和热史模型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后期构造热事件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期热事件可能使包裹体最初形成时的均一温度发生再平衡 ,造成所测的均一温度高于成藏时实际的古地温 ,由此确定的成藏年代将比实际的成藏年代偏晚。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在着重论述了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对象和基本原则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森林经营主体的碳汇供给潜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论文基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农户和林场的调研数据,以杉木为案例树种,引用生长模型、修正的Faustmann 模型碳密度和价格数据,对单一和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的杉木最佳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比较了不同森林经营主体碳汇供给潜力的差异,同时模拟了不同营林成本和利率水平下对森林经营主体碳汇供给差异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可能的碳汇林经营模式下,基于目前杉木市场价格远高于碳价格的现实,森林经营主体的经营采伐决策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在大范围的碳价格变动下碳汇的供给也没有显著增加,这也说明木材收益和碳收益的两个不同经营目标是协调的;林场凭借着规模、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禀赋优势将成为今后碳汇林的适宜经营和供给主体;从影响因素来看,目前市场利率处于低位徘徊的前提下,即碳汇林地的潜在投资价值巨大,尤其对劣等土地的投资效果明显;理论上营林成本会提升继而导致碳汇供给增加,这反而对于森林固碳有显著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连续状态动态规划方法建立的人工林种群密度决策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人工林林分经营过程的间伐时间和主伐时间的最优组合方案,并阐明其数学模型和具体方法。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最优控制方案优化实例表明,用遗传算法优化能收到良好效果。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以间伐两次为最优,第一次在11~12年,第二次在15~18年,而主伐年龄以25年为最优。  相似文献   

14.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关于森林作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1981年和1982年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先生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题目是“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和“再谈森林的作用”。这两篇论文的发表,促进了关于森林作用的讨论,也促进了有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直到今天,它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年来,这个问题的一些方面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有了新的进展,而另外一些则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主要进展在实验科学和理论研究上都有体现。新的实验获得了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数据,而理论研究则把过去的工作作了进一步的梳理,经过细致的深入研究,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进行实验的难度,有不少问题的解决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views integrate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that address impacts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forest sector. Early economic model studies considered forests as one out of many possibl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while ecological model studies tended to limit the economic impacts to fixed price-assumptions. More recent studies include broader representations of both systems, but there are still few studies which can be regarded fully integrated. Full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models is needed to address forest manage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 appropriately. The conclusion so far is that there are vast uncertainties about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forests. This is partly due to the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adaptation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s.  相似文献   

18.
电动生物修复中电极矩阵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电动生物修复中单对电极间的电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以此定义了修复的有效作用区.通过旋转叠加的方式,求出了各种电极矩阵构型的有效作用区分布,最后筛选出2种优化的电极构型,并通过小型实验加以验证.理论优化和实验结果表明,“中”字形和六边形分别是不同旋转方式下最优的电极构型.采用这2种电极构型,可节省电极材料费,同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污染物去除的均匀性,因而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