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就当前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所遇到的若干问题,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理解、土地生产力的计算、单产预测、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何定义和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关键。以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是进行土地生产力计算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必不可少的基础。根据统计资料预测的作物单产,不能反映出土地生产力,而使用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作物单产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也就是保护资源,保障人类社会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在我国,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源的紧缺和枯竭,严重地危及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与生活。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环境状况和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严峻局势,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靠环保部门或是资源管理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有多部门的合作,通过多层次多方面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战略环境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阐述了战略、环境效应与环境影响、战略环境评价等基本概念,分析了战略环境影响发生机理,提出战略环境评价的三种类型,即预测型SEA、监控型SEA和回顾型SEA,并探讨了三类SEA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影响特点,探索了战略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思路. 以土地资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为研究手段,构建了涵括土地资源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前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空间变化,深入剖析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合理性. 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重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较现状降低10%以上,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因此,重点产业发展中必须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江西省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和区域地质现状作了系统归纳,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并从4个方面:变质基底及有关矿产、重点成矿带调查、城市地热勘查和区调技术方法研究对江西地矿工作谈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6.
7.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但当前土地开发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实现提高土地开发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衷。本文结合实际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国家资源战略实施的启示及我国资源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资源战略。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资源战略实施成败的分析,从中总结了3点有益的启示: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②资源战略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的实际;③经济结构要多样化。本文还对我国高耗、低效、封闭式的资源战略的形成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资源战略选择的4个主要方面:①多样化是中国资源战略的出发点;②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是我国资源战略的核心;③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我国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我国资源战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模式雏议——以甘肃省定西县为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土地现实生产力分析和作物潜在生产力估算入手,借助IBM-PC计算机,通过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的 MFICA 模式和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型的建立,初步框算了定西县1990年、2000年,2025年以及2050年之后的区域农业生产力及其土地资源承载力,进尔阐释了该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演变及其土地-粮食-人口关系的可能发展趋势。为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资源承载能力主要探讨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本文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与土地承载能力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并从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和资源经济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实例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是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项以土地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多层次研究中,土地资源数量与开发利用前景是人口承载量的基础,同时亦应把保持良好生态系统作为估算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前提条件。人口承载量也是一个受时间、环境条件制约的变量,所以必须考虑技术经济因素进步对提高土地生产力与人口负荷量的影响。为了取得土地人口承载量与社会协调发展,应采取控制人口,提高土地生产力,开拓新的土地利用领域,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方案与区际间的协调发展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益发受到关注,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该项研究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9个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原则为特色,力图从PRED(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回答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总被引:216,自引:10,他引:216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极地”模式,并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经度、高程模型。 相似文献
15.
开发和建设西南能源基地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和建设西南能源基地在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和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南地区的煤炭集中分布在川、滇、黔接壤地区,保有储量占全国的 8.9%,位居第二。而水能蕴藏量2.9亿多kW,占全国的42%,可开发利用量1.9亿多kW,占全国的51%,年发电量1.03万亿度,占全国的54%,加上西藏,水能蕴藏年发电量约占全国的70%。煤炭工业在全国已有较大发展,已初步建成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两淮煤炭基地等等。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较快,核电工业正在起步和发展。但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蕴藏量相比,还很不相称。全国水能资源利用率只有4-5%,西南地区按发电量计算,仅占水电可开发总量的1.3%。因此,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发西南能源基地的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新世暖期我国土地利用的格局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对全新世暖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北旱作南稻作为当时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水稻种植北界达到35°N,较现今北移了2~3度,北方旱作相应向北扩展到现今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的内蒙古长城地带及西北的甘青地区,其中粟是最主要的旱作栽培作物。全新世暖期时旱作北界沿线的降水较今高100mm左右,稻作北界沿线降水较今高100~300mm左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今高100~200mm;伏旱区与副高北界北移了2~3度。暖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这一模式以"划定用途分区、制定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性指标相结合"为核心内容,并由"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构成的宏观控制层、用途分区及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性指标构成的基本控制层和公益性土地利用规划构成的实施控制层"共同组成逻辑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经济学观点论开发皖中农业自然资源的某些战略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水、土、光、气、热等无生命物质之间,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门科学。它是生态经济学的基础。单有生态学观点还不能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还必须与经济学相结合。要研究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还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政策的保证,才能达到研究生态经济学的目的。作者近年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体会,希望促进这门综合性学科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咸水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北省东部黑龙港地区淡水资源十分紧缺,但是这一地区地下富存大量的咸水和微咸水资源。试验和实践证明,除2-3g/l的微咸水可以利用之外,在适当的条件下,4-6g/l的咸水也可以利用,为解决本地水资源不足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