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野外证据、岩石学和微量元素资料表明,第四纪圣佩德罗-佩拉多杂岩体(智利南纬36°)的火山岩加入了可能来自地壳的硅质组分。火山岩中Sr、Nd和Pb的同位素比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中生代-第三纪地壳与这些年轻的岩浆之间同位素差别不大的缘故。圣佩德罗-佩拉多火山岩的同位素和元素组成,与智利安第斯山南部火山岩带其他地点的火山岩类似。我们认为,地壳同化作用是南部火山岩带分异火山岩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圣佩德罗-佩拉多样品说明,在评价地壳对于岛弧岩浆的贡献时要考虑各种证据而不仅仅是同位素证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在岩性上以粗安岩、粗面岩占优势,富碱(尤其是K2O)和LREE,属高原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及中昆仑的新生代火山岩完全可以对比。根据K-Ar同位素定年数据可将该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喷发阶段,时代分属始新世—渐新世。羌塘地区火山岩的形成与新生代以来高原深部岩石圈的演化关系密切,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早期阶段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海峡两岸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应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周济元教授邀请,台湾大学理学院院长陈正宏教授一行两人于1994年3月30日-4月6日来大陆访问。在访问期间,陈正宏教授等先后对苏州中生代复式岩体、宁镇山脉中生代岩基、六合方山新生代碱性玄武岩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了测试样品,与南京地矿所科研人员交流了地学研究新成果。经双方协商达成交流共识,确立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意向,并确定《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及岩石圈演化》,作为近期合作研究的项目,力争向第三十届国际…  相似文献   

4.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4):264-270
弥渡吉祥庄火山岩和巍山大莲花山岩体是金沙江富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总体呈近NW向展布,受哀牢山—金沙江断裂带控制。岩石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弥渡吉祥庄火山岩为粗面岩,巍山大莲花山岩体为石英闪长斑岩;吉祥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6.27±0.50 Ma,巍山大莲花山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7.02±0.46Ma。弥渡吉祥庄火山岩和巍山大莲花山岩体形成时代为喜马拉雅早期,两者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国外考察报告,介绍了蒙古东南部地区由碱性一次碱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的中生代碱性杂岩体及其与有关的稀有稀土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对与蒙古毗邻的中国境内寻找类似的磁性杂岩体及其与有关矿床的可能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天鹅寨火山杂岩体是湘南—粤北地区唯一大面积出露的陆相酸性火山岩,内有铀矿点产出。通过对火山杂岩体的研究,论述了火山杂岩体产出特点、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火山岩层和火山活动旋回的划分、岩根新归属以及火山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7.
<正> 引言 在中三迭世的上拉丁尼期与下喀尼期之间,在南阿尔卑斯,尤其是在多洛迈茨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从而造成大量火山岩体(主要为水下)的侵位;这些火山岩体充填了安尼塞和拉丁尼碳酸盐建造之间的盆地。普雷达佐火山岩系四周呈环状岩墙产出的二长岩和花岗岩两个侵入杂岩体的侵位,以及蒙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中生代安山岩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火山岩带中 ,东南沿海火山岩岩性岩相出露最全 ,火山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面积酸性火山岩和与之共生的玄武岩 ,而对安山岩注意不够。作为过渡性岩类 ,安山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探讨中生代火山岩带物质来源、岩浆分异演化、大地构造背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东南沿海新生代玄武岩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基性麻粒岩包体 ,为研究底侵作用与壳幔作用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结合基性麻粒岩包体的研究 ,进行系统的安山岩成因研究 ,对于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带成因、进而探讨东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界谷来地区主要出露中、新生代火山岩。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采用火山活动旋回-火山构造-火山地层-岩相、岩性-体化思路,按照同旋回火山机构或火山喷发区为单元,确定岩石地层单位和填图单元。火山岩划分为九种岩相类型,建立了两个岩相模式和一个三相一体成因模式。根据火山岩浆作用的旋回性及其产物与火山构造形迹时、空、成因一致性原理,将中、新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分为四个火山活动旋回,圈定了相应的火山机构或火山喷发中心,建立了竹田头复活破火山演化模式。新生代玄武岩中发现二辉斜长麻粒岩等深源包体,为研究区域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提供了证据。侵入岩按岩石谱系单元划分了七个岩石单元一个超单元,将侵入岩-潜火山岩-火山岩作为岩浆作用整体研究,为正确阐明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区域线型构造发育,与环形火山构造组合,形成火山岩区特有的线一环构造格局。中上元古界陈蔡群变质岩划分为上、下两个岩组,探讨了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 矿床产于叠加在中生代褶皱带之上的火山拗陷内白垩纪火山穹窿建造中。围岩由早白垩世层状酸性火山岩和超覆其上的陆源含煤岩层所组成。在深部,火山岩中有未出露地表的晚白垩世花岗岩类岩体侵入。矿体局限在具不同方向的脉带和矿脉范围内。对于金、银来说,产于近南北向构造中的热液阶段早期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藏公路沿线实际观察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着重通过库地北构造带两侧变质岩、岩浆岩及构造古环境特征的对比,以及对构造带中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和形成环境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构造带的大地构遣演化。认为库地北构造带为古昆仑洋盆消减、封闭的最终位置,是形成于志留纪的板块聚合碰撞缝合带,代表着早古生代阶段塔里木板块的南部边界,也是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和西昆仑山地区区域构造格架的重要构造带。  相似文献   

12.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及其山前地区的上新统与下更新统之间虽然为整合连续沉积,但两者岩相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推论本区强烈隆起的时代为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初。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之间的构造运动使山前地区的上新统和下更新统发生褶皱变形,并与中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山体强烈上升,本区山地发生第一次冰川作用。晚更新世发生两次冰川作用,其规模是晚期小于早期。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强烈干旱化,湖面退缩、大湖解体,一些外流水系变为内流水系,高原植被出现半荒漠—草原—荒漠的演替过程,此时昆仑山北坡黄土发育。  相似文献   

13.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属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寒冷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带,是连结高山荒漠和山地荒漠的关键区域。根据垂直自然带谱的基带及各分带的组合配置形式,可区分出干旱、极干旱、高寒干旱及高寒半干旱四种结构类型组。垂直自然带的区域变化明显,喀喇昆仑山与西昆仑山育显著不同,不仅南北翼有别,东西方向的递变也很突出,反映出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全新世以来,干旱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突出,建议对雪岭云杉和昆仑圆柏等采取保护措施,并在羌塘高原腹地建立高原自然景观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三十里营房地区花岗岩类Rb-Sr等时年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三十里营房一带花岗岩类进行了Rb-Sr黑云母等时年龄研究,三十里营房闪长岩,Rb-Sr黑云母等时年龄为539Ma,属于寒武纪。赛图拉西花岗闪长岩Rb-Sr黑云母等时年龄为215Ma,相当于晚三叠纪。结果还表明在晚古生代公格尔-阿克阿卡孜岩帝中,存在早古生代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15.
昆仑山区构造区划初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与东面的昆仑山口-玛沁构造带相联,是真正原第四缝合带所指。由以上这两条构造带把昆仑山分成了北带、中带与南带3部分,而南带从构造发育历史看它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区相联,不属于真正的昆仑构造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花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 ,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 ,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 ,西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 ,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 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 :洋脊 (蛇绿岩 )成矿堆积环境 (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 ,豆荚状铬、镍矿床 ) ,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 (MVT铅锌矿床 ,Sedex型铅铜矿床 ) ,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 (斑岩型铜矿床 ,黑矿型铜锌铅矿床 ,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 (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 ,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 )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 (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解放后我国对青藏高原组织过多次科学考察,特别是1973年开始的全面、系统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70年代开始的这次针对全部高原的科学考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80年)考察了西藏自治区;第二阶段(1981—1986年)考察了川西、藏东和滇西北的横断山区;第三阶段自1987  相似文献   

18.
皖南江南隆起区出露的前寒武系变质杂岩研究的新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岩石成因、时代、地球化学组成和地壳演化特征。重新厘定了上溪群为古元古代,由一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层凝灰岩经变质而成,它构成了江南-雪峰隆起高原科马提绿岩的一部分。地球化学组成具原始地幔特征。其上的新元古代蛇绿岩套,是由10亿年左右的一套橄榄-蛇纹岩、辉橄岩、辉长岩、堇青石斜长闪长岩、辉绿岩、细碧角斑岩、硅质-碧玉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组成为亏损地幔,呈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大洋盆生长层。不整合覆于老地层之上。上述两套岩层性质的确定.证明了元古宙上、下两套绿岩是组成华南基底的主要生长层。由地幔柱活动所引起的两次突变事件形成的火山物质组成了扬子地块的中下地壳。因此,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替所推动,它强烈的影响气圈、水圈、生物圈,也推动生物的前进演化。鉴于此,皖南元古宙绿岩的新资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正确认识华南的壳-幔演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外早己发现了超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 ,但我国迄今尚末找到。我国有广泛分布的陆相火山岩 ,能否找到此类超大型铀矿床 ,这是当前火山岩铀矿地质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剖析了世界上已发现的超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及我国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特点的基础上 ,对我国陆相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我国主要构造火山岩带成矿潜力作了评述 ,综合得出在我国找到超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是有可能的 ,并确认赣杭、南岭、燕辽、大兴安岭等构造火山岩带具备形成超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地质条件。上述主要构造火山岩带与其它构造火山 ( -侵入 )岩带交汇重叠部位 ,是最有希望的突破区。  相似文献   

20.
蓬家夼金矿容矿地层为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含碳碎屑岩系 ,与世界上已知的产于含炭岩系金矿床对比 ,以容矿地层时代新、陆相沉积及未经变质区别于已知的金矿床而认为是一种新类型金矿。笔者依据蓬家夼金矿控矿条件 ,成功预测并找到新的盲金矿床 (宋家沟 -发云夼金矿 )。本文论证蓬家夼金矿基础地质 ,指出杨金中等《论蓬家夼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与聂爱国等商榷》一文基础地质中的错误 :将莱阳群一段含碳碎屑岩错认为荆山群变质杂岩 ,将沉积碎屑岩误认为滑脱构造岩 ,从而导致对该矿床成因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