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东大别地区层析成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重大地震事件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的2次MS≥6.0级地震在深部地壳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970年以来的12次MS≥4.0地震在25 km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计算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莫霍面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向西侧倾斜缓降,深度在40~48 km变化,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81;都江堰、汶川、耿达一带处在龙门山推覆体范围之内的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深度在45 km左右,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707 5;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平均地壳波速比为1.76,莫霍面深度南面部分比北面深约10 km,呈南深北浅状。  相似文献   

4.
2004-06-21~2004-09-10对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作用区河水、大气降水及冰川进行水化学采样和分析实验,计算了地壳源物质的化学侵蚀率和大气CO2沉降量.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溶质补给率平均为60.7kg.(km2.d)-1,占流域总溶质通量791.2kg.(km2.d)-1的7.7%.冰川冰中溶质因冰溶解作用补给河水中溶质的补给率平均为60.2kg.(km2.d)-1,占7.6%.地壳源水化学侵蚀率为558.0kg.(km2.d)-1,占70.5%,是河水中可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其中,流出SO24-总通量为171.1kg.(km2.d)-1,主要来源于地壳水化学侵蚀补给,占90.6%,其次是大气降水补给,占5.6%;流出HCO3-总通量为308.9kg.(km2.d)-1,其中硫化物氧化作用导致碳酸盐水解补给的HCO3-为84.2kg.(km2.d)-1,在吸收大气CO2引起的碳酸化作用过程中,源于大气CO2的HCO3-与源于碳酸盐的HCO3-相等,均为112.3kg.(km2.d)-1,相当于暂时性吸收大气CO2通量为81.0kg.(km2.d)-1,占流域总溶质通量的14.2%.利用碳酸盐水解法计算的地壳溶质侵蚀通量为641.1kg.(km2.d)-1,比前者利用物质平衡原理计算过程中考虑与不考虑大气CO2沉降的结果分别相差14.9%和4.4%.本研究对于评估我国西部资料匮乏的冰川区的水化学侵蚀和冰川区对碳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整个世界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区的地震波速模型,发现太古宇地区地壳的厚度为35km左右(碰撞带边缘除外),而元古宇地壳的厚度则显然要大得多,大致为45km,并且在其基底有一较厚的高速层(>7km/s)。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第一种模式把这种差异归因于上地幔成分的改变。太古宇地幔中的温度较高,因而导致了科马提熔岩的喷发,结果使得岩石圈过分贫化而不能产生大量的玄武质熔体。元古宇地壳是在富地幔之上发育而成,经后的部分熔融作用造成质武玄岩浆的底侵和地壳膨胀。第二种模式认为,在太古宇高温地幔中的对流作用由于过分的紊乱而不能支撑稳定的长寿命俯冲带。到了元古宙时期,由于地幔已足够冷却,因而形成了大量的岛弧和陆弧,同时由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而形成了上述的高速玄武岩基底层。  相似文献   

6.
地壳花岗质岩石源区的Nd同位素体系可用来估算与陆壳年龄呈函数关系的陆壳Sm/Nd比值。现已发现,从早太古代到晚元古代,陆壳内花岗岩岩浆源的Sm/Nd比值随年龄的减小而增大,即从球粒陨石值的47%增至64%。这一变化趋势与根据沉积岩的稀土(REE)模式推测的变化趋势相反。观测到的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仅适用于地壳的长英质部分,但只要较老地壳比较年轻地壳含有更多的镁铁质(50%对0%),该变化趋势也可应用于整个地壳。因为地球上最古老地壳的某部分可能已被继后的地质过程所破坏,所以该变化趋势可能是地壳组成的保留倾向所致(preservational bias),而不是地壳组成真正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同位素数据和地壳年龄的分布表明,整个陆壳的Sm/Nd比值不低于球粒陨石值的60%。地壳的Nd浓度的这个极限值和估算值与质量平衡(要求大陆的Nd含量与约700km深处的地幔中丢失的Nd的量相等)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2年记录的421条高质量近震纵波数据,建立层状介质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安徽中部地区(30.5~33.2°N,116~119.3°E)地壳一维速度结构进行反演,结果显示遗传算法能够较好的用于一维速度结构反演,同时得到该地区地壳平均厚度、地壳各层平均厚度及各层中P波平均速度,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基础研究提供一个合适的初始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8.
浙江东南部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其成因类型为同熔型岩类;岩浆起源于成分为安山质的中下地壳(16-25km)的部分熔融,属古老大陆变质基底构造活化的产物。在弱挤压—弱拉张这样的总体构造背景下,因火山喷发之岩浆房的深度。过饱和水含量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旋回甚或同一旋回的火山产物在产状、组份、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各种地壳地震测深法的优缺点和地壳内部结构的探测结果,并评述了根据这些探测结果建立的地壳模式。近年来积累的关于地壳结构的亚临界反射波和近垂直反射波的资料,以及地壳地震波不清晰度的研究成果证明,基底面和莫霍面之间的岩层在垂向和侧向上是很不均匀的;地壳的剖面充满了杂乱分布而且取向不同的反射单元、无记录带和大量具异常速度的夹层。因此,大陆地壳不宜用“层状-块体”模式来描述,而应改用“蜂窝状不均匀”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用铁作为地壳元素的示踪物,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得出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在扣除地壳元素吸光之后,再得到黑碳吸光增强系数(Eabs).结果显示观测期间370nm波段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均值为12.3%,月均值范围5.7%~15.5%,且波长吸收指数与铁的浓度正相关,表明地壳元素吸光贡献不可忽视.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呈现出冬季低,春季高的特点.地壳元素吸光的分离前后计算的Eabs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了黑碳和铁的相关性的影响.观测期间扣除地壳元素吸光后,Eabs均值为1.43±0.53,在季节性上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性,春季较高Eabs值与春季黑碳较高的老化程度有关.Eabs对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存在正的依赖关系,证明了这些包裹物质对吸光增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者根据野外填图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老黑山、火烧山的锥体结构、熔岩构造、火山碎屑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提出了新的认识.确定老黑山是复合锥.火烧山是套迭锥.火山通道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断裂(通道)倾向北西.因此火山碎屑物呈椭园形分布于火山锥的东南侧,这一结论否定了火山碎屑物的分布是受风力影响的说法。火山以间歇喷发与喷溢为特点,形成了三层碎屑物和十七个流动单元的熔岩,覆盖面积约70km~2.恢复后的火山喷发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火山的喷发机制.推测五大连地火山群似有再喷发的危险,应加强观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1 0GPa,室温~1200℃条件下,测量了新疆库地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纵波速度(Vp)和品质因子(Q值),得出在1 0GPa恒压下,Vp和Q值随温度和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Vp和Q值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观察实验样品并结合Vp和Q值与熔体含量的关系,发现部分熔融是影响Vp和Q值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区域上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资料计算了Vp和Q值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Vp和Q值先随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在32km左右开始突然减小,表明开始出现低速层。结合温度和熔体含量的关系得出,低速层的出现可能是部分熔融的结果。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测深以及地震反演的结果也显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地壳内部32~44km的范围内存在低速层,同时高温高压的实验结果与阿拉木图地区的Vp值相当一致,可以推测塔里木西南缘下地壳的岩石成分中含有斜长角闪岩。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的实测资科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球水化学分析、地质构造理论和同位素方法,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特征以及矿化度与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该地区地下水有深部构造水和浅层地下水两种类型,这种组成特点与区内地质构造存在必然联系;地下水同位素等分析显示,该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现代大气降水及雪山融水,浅层水为就地补给,深部构造水为高山远距离运移补给;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成因主要是溶滤作用和蒸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热分析技术对多环芳烃化合物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初活性进行评价。比较了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分别测定了六种不同组分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初活性。考察了多环芳烃结构对其催化氧化难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热分析可作为评价高沸点有机化合物深度氧化催化活性的可靠方法,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The Uralide orogen, in Central Russia, is the focus of intense ge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during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s motivated by some unusual lithospheric features compared with other collisional belts including the preservation of (a) a collisional architecture with an orogenic root and a crustal thickness of 55–58 km, and (b) large volumes of very low-grade and non-metamorphic oceanic crust and island arc rocks in the upper crust of a low–relief mountain belt. The latter cause anomalous gravity highs along the thickened crust and the isostatic equilibrium inside the Uralides lithosphere as well as the overthrust high-metamorphic rocks. The integrated URSEIS '95 seismic experiment provides fundamentally new data revealing the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 of an intact Paleozoic collisional orogen that a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density models. In the Urals' lithosphere different velocity structures resolved by wide-angle seismic experiments along both the URSEIS '95- and the Troitsk profile. They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lithospheric density models: a first model consists of a deep subducted continental lower crust which has been highly eclogitized at depths of 60–90 km to a density of 3550 kg/m3. The second model shows a slightly eclogitized lower crust underlying the Uralide orogen with a crustal thickness of 60 km. The eclogitized lower crust causes a too-small impedance contrast to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resulting in a lack of reflectors in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crustal thickness. Both models fit the measured gravity field. Analyzing the isostatic state of the southern Urals' lithosphere, both density models are in isostatic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物源、成矿作用和构造控矿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桂西北隆或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金矿店的穹隆构造、深断裂控矿、多层位赋矿和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中既具有普遍性,又表现出特殊性,其原生成矿硅质流体可能主要直接来自深部岩浆源分异作用,但由于是在地壳中成矿.不可避免地受到部分地层的物质和流体的混杂,因而属于地慢上隆-构造岩浆活化分异-深大断裂导矿-次级断裂、背科控矿-交代充填成矿的中偏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四川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与稳定性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地球与环境》2005,33(Z1):133-135
<正>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多山的西南地区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些机场的特点是高填方、高地震烈度、场区地质条件复杂、常分布有软弱土层,且机场建设周期短。因而妥善解决机场高填方地基的稳定与变形(沉降与差异沉降)是该地  相似文献   

18.
在对该岩系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及颗粒分析的研究,找出这套岩系独特的蛇绿质性质,讨论了它们与下部基性火山岩的密切关系;提出这一岩系属于远陆大洋深处的产物,具有远洋深水扇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优质气候层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元帅系苹果定位试验的品质测定资料,分析研究了苹果品质(含糖量、含酸量、硬度等)与海拔高度及其垂直气候层带的关系,认为我国渭北黄土高原海拔1000—1500m 范围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全国苹果品质最佳的优质气候区。这一层带的气候-土壤生态条件,适宜于发展优质苹果生产和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