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溶藻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富营养化水体投放3株溶藻细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L7、L8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L18)的菌液.在试验期内,3株溶藻细菌显示出很好的控藻效果,使叶绿素a(Chl-a)和藻类密度分别比初始值降低87%以上和72%以上;藻类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维持在2~3,Pielous均匀度指数介于0.60~0.81,其中,溶藻细菌L7效果最明显.而未投加菌液的水体Chl-a未发生明显上升,但藻类密度自9.55×104个/mL上升到2.09×105个/mL,藻类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由2.17降到1.11,Pielous均匀度由0.60降到0.33.3株溶藻细菌并非简单地杀灭水体中的全部或某些藻类,而是能明显地调节藻类群落结构,使其朝着较为稳定的方向发展,在修复藻型富营养化水体水生生态系统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水体pH和曝气方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藻类在不同pH和曝气条件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使用天然湖水,一组试验每天调节pH,使其分别保持在8.0、8.5、9.0和9.5;另一组试验是设定不同的曝气方式,分别为不曝气、完全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定期测定水体叶绿素a和藻类组成.pH试验结果显示,在pH 8.0~9.5范围内,pH 8.5下藻类生长状况最好,pH 9.5下生长最差,人为改变pH使其远离8.5能够抑制藻类生长.曝气试验结果显示,曝气不能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昼间曝气甚至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底泥营养释放对城市景观水质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市卫津河夏末底泥开展室内模拟,探讨重度富营养化河道底泥的氮、磷释放以及与上覆水浮游藻类种群变动的相互关联。结果表明:(1)以富营养湖水为上覆水较之蒸馏水能更快促进底泥氮、磷的释放。以湖水、蒸馏水为上覆水的处理组氨氮极大值分别为4.36、3.61mg/L;溶解性正磷酸盐极大值分别为110.3、81.9μg/L。(2)湖水样品室内培养后,优势蓝、绿藻门的细胞密度与生物量都成倍增长。添加底泥开展培养,蓝藻门和硅藻门快速增殖,绿藻门的生长因溶解性正磷酸盐的竞争与消耗而受到抑制。底泥营养释放导致上覆水层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被大量检出且增殖迅速。(3)上覆水为蒸馏水时,氮、磷营养自底泥的持续释放,促使绿藻门的土生绿球藻(Chlorococcum humicola)成为绝对优势种,藻类总生物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控制一定的温度、照度、pH值等条件,并设置氮磷比在10:1到25:1的范围内变化时,观测浮游藻类单独培养和浮游附着藻类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竞争情况,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另外,还探讨了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对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比为20:1时,浮游藻类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下的浓度差最高,其值为159×10^5 cells/L。随着氮浓度的增高,当温度越高时,附着藻类对浮游藻类的竞争优势越明显。同时浮游藻类比附着藻类更能适应较高的COD浓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除藻技术的缺陷,提出了利用电液压脉冲技术控制水体中藻类的新方法.基于电液压脉冲技术的工作原理,利用水泵抽取湖泊中的水体,在电液压脉冲产生的高压和高温作用下,对控制水体藻类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电液压脉冲的除藻效果与其作用次数呈指数关系,放电产生的电磁场、等离子体、空化流和在放电区域内所发生的复合作用对液体具有强大的综合作用,它们瞬间同时对水体发生作用,因此可以杀菌和控制湖泊水体中的藻类,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利用电液压脉冲技术控制水体中的藻类,根据水的污染程度,能耗仅为0.1~0.5 kWh/m3.  相似文献   

6.
粘土矿物处理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水环境污染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就粘土矿物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处理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水华藻类的分类及蓝藻的成因和危害,阐述了粘土矿物在水华处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农药品种越来越多,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非靶生物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早已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关农药对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类群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农药对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 藻类的毒性及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倍受重视。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整体生态效应以及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农药对单种藻类和藻类群落的毒性效应,影响毒性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农药污染认识的深入,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毒性以及毒性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农药对藻类的毒性在于破坏藻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改变呼吸作用以及固氮作用,影响藻类的生理进程并改变其生化组分。开展农药对藻类毒性机理的研究,揭示农药结构—活性关系,对农药的研制和应用,评价农药的生态风险,减少农药对藻类的毒害是重要的。在自然环境中还发现藻能富集和降解农药。因此,对于这些藻来说,农药对藻类的毒害作用和藻类对农药的富集和降解作用可能同时存在。本文综述了农药对藻类的毒性机理以及藻类对农药的富集和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典型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牧食生态关系,选取有毒藻和无毒藻富营养化水体水样,分析测试藻类与大型溞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有毒藻水样对大型溞的生长繁殖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在有毒藻水样原液中大型溞体长最大仅为1.18mm,仅为无毒藻水样对照组大型溞最大体长的52.91%,且最长寿命仅为13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d。无毒藻水样对照组中大型溞累积产幼量为71个,随着有毒藻浓度的上升大型溞产幼量逐渐下降,在高浓度有毒藻水样下完全丧失繁殖能力。在较低浓度有毒藻水样中,大型溞表现出对有毒藻的抗性,基本能够正常生长繁殖,24h藻类去除率达到45.61%。研究表明在有毒藻浓度较低的条件下,虽然大型溞的生长繁殖受到一定抑制作用,但大型溞还能够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对藻类维持足够的摄食压力,可有效控制藻密度。  相似文献   

10.
冬季生态浮床对浮游藻类数量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生态浮床在冬季的运行效果,选择世博园区白莲泾生态浮床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冬季生态浮床对浮游藻类数量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样期间浮游藻类生物总量逐月增加,且对照区明显高于浮床区;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藻类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浮床区以硅藻门为主,而对照区以绿藻门为主。并且,小环藻与细微颤藻的优势度指数均有明显的下降。同时,浮床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区。以上结果均证明,虽然在冬季较低温的情况下水生植物新陈代谢缓慢,但生态浮床仍会影响浮游藻类的数量及生物多样性,从而对水质净化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丙纶丝为滤料 ,以自制转鼓装置对高藻原水进行直接过滤除藻试验。结果表明 ,对Chl a及藻总数的去除率分别为 64 %— 95 % (平均 91% )和 82 %— 96% (平均 92 % ) ,对主要藻种的平均去除率均在 85 %以上 ,除藻效果明显。原水中藻类特征、试验运行工况条件直接影响对藻类的去除效果。筛分截留与吸附 -絮凝是试验装置过滤除藻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壳聚糖改性高岭土去除水中常见藻类。结果表明:在沉降时间为3h、壳聚糖与高岭土的质量比为1∶20、高岭土投加量为20mg/L时,壳聚糖改性高岭土除藻效果最好,叶绿素a、藻细胞去除率分别达到97%、79%;壳聚糖改性高岭土除藻能力显著提高,沉降时间为10min时,藻细胞、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7%、82%,沉降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藻类污染常常伴随着藻类的肆意滋生,从而严重影响着水厂的正常运行,更加威胁着居民用水的水质安全。采用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含藻原水,分析考察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和藻类浓度条件下反应器对藻类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HRT为1.0 h,最佳气水比为1.2:1;采用最佳工艺条件处理叶绿素a(Chl-a)为70 mg/m3的高藻原水时,Chl-a、CODM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48%、47.81%和70.54%,且CODMn和NH4+-N的出水浓度能够达到东深供水工程处理目标。说明在该最佳工艺条件下,原水中藻类能够被有效地控制和去除,出水水质稳定,工艺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4.
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水体修复及植物氮磷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天鹅湖水体中构建以水生植物和陆生喜水植物为实验植物,浮法控制器、水循环增氧系统和造浪-输送系统相集合的组合型生态浮床。在中试研究中,研究了其对天鹅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修复动态。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组合型生态浮床生态修复,天鹅湖上覆水中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1.92%、63.09%和80.0%,沉积物中TN和NH4+-N含量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3.79%和37.04%,TP含量升高了43.71%;组合型生态浮床的5种浮床植物的氮磷累积量差异显著,再力花和美人蕉对氮磷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菖蒲、薄荷和水稻,再力花和美人蕉对氮的吸收速率达到12.19 g/(m2.d)和7.90 g/(m2.d),对磷吸收分别达到0.81 g/(m2.d)和0.99 g/(m2.d)。美人蕉和再力花对氮磷的吸收量均是茎叶>根系,其中美人蕉茎叶氮、磷吸收量分别为根系的2.73倍和1.93倍,再力花分别为1.83倍和1.19倍,通过浮床系统植物水上部分的收割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许多湖泊、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加重且暴发季节性蓝藻水华,饮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实现含藻水的深度净化,本研究对不同藻含量水样进行臭氧化处理,考察了氧化过程中藻内含物的释放和转化规律,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NH4+-N、NO3-N、总氮(TN)、总磷(TP)及微囊藻毒素(MC-LR)等...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太湖交界断面藻类预警应急监测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藻类的爆发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根据2008年太湖藻类的时空分布,将藻类爆发划分为5个阶段。在太湖流域藻类预警应急监测期间,连续监测湖州市新塘港与太湖交界断面的8项水质指标,研究藻类爆发不同阶段交界断面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不同时期太湖流域藻类预警应急监测应重点关注的水质指标,为浙江省太湖流域藻类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氮和磷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研究了N、P等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类(绿球藻和舟形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P比为25时,绿球藻生长量最高,其限制因子是磷。绿球藻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没有显著变化。绿球藻和舟形硅藻混合培养时,绿球藻占优,而硅盐浓度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