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悬臂式排桩支护的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基条形基础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性状。主要考虑了在基坑开挖深度、荷载与基坑的距离、荷载宽度、支护刚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减损性状。研究表明,基坑开挖深度H较浅时,对地基极限承载力P_u的影响较小,P_u随H的增大略有降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H对P_u值的影响显著增大,且P_u值显著降低;当L/H≤2时,荷载与基坑的距离L对地基极限承载力P_u的影响很大,地基极限承载力P_u随L的减小而显著减小,当L/H>3时,L的影响逐渐减小,且P_u逐渐趋近于无基坑开挖时的值;P_u随地基荷载作用宽度B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支护桩的位移越小,P_u值越接近无基坑开挖时的地基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以某基坑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了局部拆撑及邻近分区基坑开挖对基坑坑底桩基侧移的影响。首先采用围护结构分析软件FRWS7.4对拆撑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力平衡原理,将得到的底板侧向作用力作用于桩基,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二维模拟,得出局部拆撑过程中桩基位移和应力云图;然后计算了邻近基坑开挖造成的坑底桩基侧移,将局部拆撑及邻近基坑开挖对坑底桩基产生的附加侧移结果进行叠加,得出坑底桩基最终位移。结果表明,局部拆撑过程中桩基安全储备较足,后期的邻近基坑开挖过程对坑底桩基侧移影响较大,但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监测、预报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量资料对长江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现状与蓄水后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性作了深入的分析与客观的评估,从科学对策到技术措施对减轻这些灾害的可能 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文中指出,长江三峡库区的防灾问题是一项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与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防患于未然,基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因大致相同,监测方法相似,相互又存在伴生,连发的紧密关系,建议将两个灾害的有关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取长补短、将多个监测小网合成一个大网阵,联成一个大体系,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这是长江三峡库区防灾工作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4.
覃礼貌  李秀梅 《灾害学》2007,22(1):36-39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与地质、地貌等因子有关外,降水是最主要的诱发因子。因此在确定的地质环境背景下,降水情况已成为地质灾害预报的主要依据。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降水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报预警的系统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利用现有的PSTN(Pub lic Sw itch Telephone Net公共电话交换网),通过短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的灾害信息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各部分原理框图及数据传输模式。  相似文献   

5.
探究开挖卸载下基坑与近邻"上浮型"地铁结构的变形机制,以天津某邻近既有地铁的基坑开挖为例,通过实测手段分析基坑多期开挖条件下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特点。基于基坑围护结构竖向变形,考虑基坑与地铁的水平相对位置L和开挖时间t,定义表示基坑围护结构竖向变形与地铁结构竖向变形相互关系的关联系数R,并对邻近地铁结构的竖向变形进行拟合与预测。探究三维空间下基坑与地铁水平变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结构整体表现为上浮,开挖期间累计竖向位移与累计水平位移的比值在0.5~1.5变化;基坑围护结构竖向位移乘以系数1000R/L可很好地拟合邻近地铁的竖向位移,关联系数R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化不大;三维空间下地铁结构纵向水平变形呈正态分布,与近地铁侧基坑围护结构同深度处的水平变形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信息工程数据运筹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述了监测信息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重点就监测信息工程建设中若干高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国际上新出现的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的概念,提出了数据运筹技术的监测信息工程,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环境保护与监测、地质工程安全监控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地质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地质灾害不仅类型较多,而且动力成因也较复杂,有自然作用形成的,也有人为的和复合型的。本文较全面地反映了安徽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包括灾害类型、分布、发展发展规律。其成果可为国土开发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隧道变形及应力的变化,对于紧邻隧道条件下基坑开挖的破坏模式以及机理仍缺乏较深入的理解。研究了不同隧道埋深、不同隧道与地连墙水平间距和不同地连墙埋置深度下,在紧邻隧道情况下基坑不同计算步的破坏模式,分析了变形破坏机理及易发生破坏的开挖步。研究结果表明,潜在破坏面可分为3种形式:直线形破坏面、圆弧形破坏面、U形破坏面;随着基坑的开挖以及内支撑的建设,剪切带逐渐变为绕地连墙墙趾的深层剪切带,与隧道的交叉部分从右侧肩部逐渐向下转移到右侧腰部或右下侧近腰部;基坑破坏易发生在开挖后未设置内支撑及开挖至坑底后设置内支撑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坑的开挖,基坑侧壁土体的竖向应力不变而侧向应力减小,侧壁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向主动土压力变化。基于基坑开挖前、开挖过程及支护结构作用后坑侧土体的应力变化情况,开展了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K0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K0固结侧向卸荷试验和不等压固结侧向卸荷不排水剪切试验等多种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土体的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总结了基坑开挖过程复杂应力路径下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强度特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和平 《灾害学》2000,15(2):38-42
城市地质灾害是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一种自然与人为作用下的新型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城市直下型地震、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人为堆积 -垃圾地质作用、海侵等地质灾害的综合分析 ,归纳出城市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 ,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灾害,对深基坑工程的内部过程控制和外部环境协调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GPRS技术的地质灾害无线遥测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实现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和Internet的无线接入,因而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互联网共享和预警、救灾指挥联网.详细介绍了在三峡工程万州库区运行的基于GPRS技术的地质灾害无线遥测台网的体系结构、功能实现以及运行效果.该系统的建成与可靠运行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走向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王洲平 《灾害学》2001,16(4):63-66
概述了浙江省地质灾害的发生背景及灾害现状;从行政管理与技术治理两方面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红层丘陵区,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直接经济损失90.65万元。截至2006年5月,县域内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89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和泥石流等[1]。地质灾害分布在高陡且节理较发育的边坡、有软弱层分布的地层、海拔高程在320~700 m的低山、深中丘区、威远背斜南东翼,及人类工程活动如矿山开采、公路建设较频繁的地段。灾害规模小,险情小,危害程度为轻到中等[2],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的暴雨期。针对县域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形成特征,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3],共确定62处受灾害威胁需避险搬迁的农户183户计710人,灾害点治理13处、监测预警114处。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州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环境渐趋恶化,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这些地质灾害而言,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其地质构造基础,强烈风化与疏松地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与径流量丰沛是其动力条件,暴雨、洪水则是其诱发因素.人类活动,如过量抽取地下水、乱采滥伐森林植被等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成为重要的致灾因子.广州城市地质灾害在过去10年里呈波浪状上升态势,1998年以来尤为严重;空间上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广花盆地和低山丘陵区.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互利的,灾害的防治是环境质量的保证,环境条件的改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程度和频度。如此同步进行可有效防灾,有效保护环境。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概况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和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及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江西省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阐述了综合减灾的重要性。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