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极难平衡取舍的一对矛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似乎是这一矛盾的最佳诠释。工业文明的推进过程,也是人类环境困境的日趋深化过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正以几何级的速度日益加剧,而我们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又必然以加速度无限扩张。为求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人类已走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而如何重新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地,已成为人类何去何从的万难之选。本期特别推出"民生需求与环境压力"一题,期待以国内顶尖级专家学者的话语、声音,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全面展开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从而最终引发广大读者的严重关注和深刻讨论。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杜宾及耦合模型,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伴随工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国东西部资源环境压力差距较小,研究范围内全国平均值由0.29681降为0.27396;资源环境压力与工业发展整体处于解耦状态;从空间计量回归效应来看,工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使得资源环境压力提升,而经济发展水...  相似文献   

3.
<正>垃圾分类治理要求严,必须提升为"主官工程";垃圾分类社会需求高,必须提升为"民生工程";垃圾环境隐患大,必须提升为"环保工程";垃圾分类管理难度大,必须提升为 "智慧工程"。垃圾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产生的,有了人类就有了垃圾,古今中外,垃圾分类一直是社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垃圾问题既是民生关注的热点,也是环境保护的难点。今年以来,全国以  相似文献   

4.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水平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通过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设计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辨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水平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高度相关,研究期内用电压力指数、能源压力指数与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度最高,且辽宁沿海经济带各沿海城市的资源环境分压力指数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呈现相同的关联排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雾霾问题愈演愈烈,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已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我国社会,如何有效解决雾霾问题成为摆在我国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雾霾的治理问题也引发了当前我国学界、政界以及社会的广泛讨论。本文在解析绿色民生观生态价值意义之基础上,剖析了其与雾霾治理二者之间的契合性。进而提出了具体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落后县与先进县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而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社会民生和资源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由2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县域经济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在进行预警指标设计时重点关注了那些具有较强警戒作用的敏感性指标.此外,采用世界通行标准法和国内外文献综述法等多种方法界定了各预警指标的预警评判标准,为县域经济发展失衡程度的评判和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环境监察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针对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风险不断增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等情况,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是确保环境保护目标落实的重要措施。从2002年起,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原国家环保总局派出机构的身份开始试运行,直至2008年12月华北督查中心挂牌,6个派出机构全部成立。  相似文献   

8.
张玉林 《绿叶》2011,(8):126-133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背负着环境重压的"中国奇迹"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特例,因此有必要修订《环境保护法》,并将它提升为国家的"基本法"。前提是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重新审视目前和未来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符合天道和人道的发展观"确立为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缓和资源环境压力,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09,(1):55-59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针对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风险不断增大,突发一陛环境事故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等情况,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是确保环境保护目标落实的重要措施。从2002年起,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原国家环保总局派出机构的身份开始试运行。直至2008年12月华北督查中心挂牌,8个派出机构全部成立。  相似文献   

10.
赫晓霞 《绿叶》2013,(3):63-69
在中国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户经济行为发生了改变,后者引发了农村物质循环系统的变迁,造成了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由此,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需针对农村物质循环系统来采取措施,构建适合现代农村的垃圾循环和回收系统。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6,(5)
正文化旅游业是有条件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绿色发展的助推器、民生幸福的催化剂,在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区域绿色转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以及对绿色转型要求紧迫的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拉动需求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社会就业和民生改善,不仅是短期稳增长的有力举措,更是立足长远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的战略选择。但  相似文献   

12.
l前言成功地解决发展与环境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与能力的环保技术人才。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环保技术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产生了很大的需求。而高等环境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环境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自7O年代建立以来,经过近20余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大青及函授等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并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保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  相似文献   

13.
左为  孟鹏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6):127-134,54
本文从国家视域角度对不同阶段我国空间规划的整体演进加以解析。空间规划体系演进本质上是在主导价值取向、社会经济模式、国家治理体系等整体背景环境的影响下,人(群)的需求/目标诉诸一系列有组织的空间治理工具,对地域空间系统进行综合干预的一个时空演进过程。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历程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社会经济阶段及国家战略导向—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安排与调整—地域空间特征与变化引致的治理尺度更易”所联立的三大子过程。研究发现,纵观1949年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历程,规划的功能定位从单一工具向多类型的复杂工具体系发展;规划干预和空间治理的目标与任务也从开发建设导向变为开发保护兼顾,进而强调多元平衡和优化。而这一过程深受国家治理体系和战略取向的塑造,即由国家基本建设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社会经济调控向社会经济生态综合调整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以湛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境承载力的涵义以及城市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以PSR模型研究环境压力所对应的环境状态,以此评估城市环境承载状态,并以湛江市为对象,展开城市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承载力做情景分析,从减压—改善—优化层次上提出湛江市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差异化环境政策——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旋  许振成  郭梅 《四川环境》2010,29(1):65-69,83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构建有利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与各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实现的环境政策体系非常紧迫。文章在深刻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环境政策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与环境管理目标。按照"主动引导发展"的思想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保障各功能区环境保护目标与全省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所需的"差别化"环境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6.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落实是中国践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务实之举,是以推进民生福祉普惠均衡为初衷的正义之举,碳中和愿景下的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亟须将人民福祉置于减排决策的中心。学界就福祉研究的一个重要共识是:福祉不仅包含经济效益,更涉及人类其他需求的多个维度。构建基于福祉的气候变化减缓框架,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度量,有利于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民生领域的多重挑战,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在推进共同富裕、改善社会公平、倡导低碳生活、引领国际规则、加快技术创新等领域科学谋划、系统部署、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而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程度进行了评价,发现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失衡现象,但各地区失衡程度不一,引发失衡的原因不同。因此,为了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降低发展过程中的失衡效应。  相似文献   

18.
加强特区、开放区的环境管理,不仅是为了防止外商向我们转嫁污染,防止我们一些同志要钱不要命的错误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这些经济最发达、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建设成为清洁的、整齐的、舒适的、环境优美的地区,为引进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阻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区域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作为不同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被广泛用于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和区域需水不平衡问题。调水工程虽然短期内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平衡了区域间用水需求,但其建设和运营过程对工程所涉区域的地方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文献回顾,围绕跨流域调水工程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层面的争议,借助环境正义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调水案例的实践分析,追踪相关环境不公的现象和争议,剖析当前社会—生态冲突的产生机制。最后从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提出以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市场,构建"赋权—认同—合作"参与机制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决对策,以期降低调水工程对环境和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推进水生态正义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横向联合,既有利经济发展,又避免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不致大中型企业向小型企业、城市向农村转嫁、扩散污染,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甚合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多;各地区之间出现了物质、能量、信息、人才的频繁的横向联系,许多企业由此绝处逢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一件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难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