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立 《环境保护》2007,(3):76-81
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反映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小的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强弱的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已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反映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小的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强弱的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已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列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巢湖"是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巢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众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发展战略的不同所致,人们开始重新去认识和评价传统发展战略的局限性,标志着人类文明即将步入一个被称之"环境文明"新的历史时代.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公众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增强,提出决策和建议,通过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省区生态环境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 《环境保护》2007,(2A):76-81
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是反映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小的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强弱的依据。它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已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必须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的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贺州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贺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市委、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了贺州市的发展战略方向,从贺州市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把贺州市建设成为生态型的商贸旅游城市的战略思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贺州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伴随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所以,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观念,新的模式,也越来越受欢迎,并被不少国家作为战略发展,且付诸实践。实现环境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对环境的保护。只有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实行,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描述了目前环境保护的状态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建议。这对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周生贤 《环境科学研究》2012,25(11):1189-119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分析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探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的载体,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有效地发挥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跪拜在自然力面前的奴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人类利用自然的赐予加速文明进程的过程中,自...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建设生态省是实现这一目标,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选择和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但如何结合国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历史分析,得出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通过对环境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提出在南充市顺庆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南充经济实现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绿色管理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有着特殊的意义:实施绿色管理,有利于减少能耗物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21世纪污水处理厂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实施绿色管理,亦是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降低二次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孔繁德 《环境保护》2006,(16):72-75
编者按: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世界罕见.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人口、生态、经济技术比较协调;农耕灌溉施肥,保护土地与生态;文明中心迁移.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状况日益下降,本文总结了古代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表明当今社会更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