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和污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国情新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经济总量将继续扩大,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加大。开征环境税被认为是减少污染排放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经济政策之一。本文利用GREAT-E模型分析环境税改革后不同税率水平对宏观经济、污染减排、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要素需求的影响,为制定相关的环境税制度和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模拟结果表明,征收环境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GDP的下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相对而言,征收环境税对污染物的减排作用远大于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较高税率的环境税能够较大幅度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模拟结果表明,征收环境税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污染行业受到抑制,而清洁产业反而加快发展。征收环境税会抑制重污染产品出口,提升清洁行业的出口竞争力,降低贸易顺差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重污染行业因为成本的增加,减少了生产规模,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被转移到了清洁产业,从而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征收环境税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会对居民福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考虑到污染减排能够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进而产生正面的居民福利效应和社会效应,环境税征收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实际上要小于模拟结果。为了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建议提高污染税/费标准。由于现有排污收费标准偏低,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很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污染。因此未来开征环境税应将税率应至少与治理成本相当,通过将环境成本完全内部化,达到促进污染者减少污染排放的目标。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通过减免所得税或者向弱势群体提供补贴等方式减少环境税征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法理论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环境法理论也随之发生着变革。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环境法理论的变革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生态文明的法律观。承认自然界及其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人地关系协调研究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以具有中国缩影之称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与资源大省山东省为例,构建协调度、耦合度、响应度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并识别人地关系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呈逐步上升趋势,由0.410上升至0.819,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由0.736下降至0.537;2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3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效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胁迫效应逐年缩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和青年的主力军之一,目前研究生的生态素养整体水平对我国未来几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准特别是社会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随机问卷调查为路径,以江苏大学在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专业类别、教育程度和生源地为划分依据,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的生态素养现状。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研究生的生态素养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性别、年龄、专业类别对研究生生态素养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教育程度和生源地对研究生生态素养具有明显影响,其中博士生生态素养明显高于硕士生;省会或一线城市生源地学生生态素养明显高于地级市生源地学生、县城或城镇生源地学生、农村生源地学生,地级市生源地学生和县城或城镇生源地学生生态素养基本无差别但两者又明显高于农村生源地学生生态素养。这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或家庭经济状况)对研究生生态素养的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另外,研究生整体生态素养较好,但部分研究生严重缺乏生态环境道德责任感。因此,为切实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整体生态素养,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周围同学等各方需形成一股合力,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会在省市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使得绿色发展指标存在空间依赖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需要考虑这种空间自相关作用。本文利用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的指标数据,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域Moran指数对绿色发展指标及其构成指标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力求以最直观的方法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复杂的空间特征。分析发现各省市绿色发展指数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全局Moran指数并不高,但是构成绿色发展指标的环境质量、环境治理、发展质量和绿色生活等指标却普遍具有显著并且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受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空间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发现,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绿色发展构成指标空间自相关程度比较高,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禀赋联系比较多的绿色发展构成指标空间自相关程度较低,这就提示我们人类活动引发的空间相关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发挥空间相关性的趋同作用,着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先进试点示范样板,鼓励个别省市努力作为,有所突破,率先垂范,以试点示范产生的空间效应激发周边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仿效、追赶和竞争动力,带动其他省市向示范省市靠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借助空间相关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以往旧唯物主义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以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江苏沿海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三市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竞争有余,合作不足, 致使三市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分析江苏沿海加强生态旅游竞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市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竞合,具体措施包括:做好统一规划,打造沿海生态旅游区;创新生态旅游产品,联合开发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加强生态旅游合作营销;改善旅游交通和服务;完善合作的制度化机制,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区参与”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联合加强生态教育,共同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生态文化价值的整体水平对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生态文明建设水准中扮演着关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随机问卷调查为路径,以江苏大学在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专业类别、教育程度和生源地为划分依据,进而探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基本现状。结果显示:性别、教育程度和生源地对研究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具有明显影响。相比而言,男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博士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明显高于硕士,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按省会或一线城市、地级市、县城或城镇、农村依次明显递减。这表明:性别角色和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和/或家庭经济状况)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塑造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需要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三个子系统协同推进与共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必然选择。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尤其从不同维度厘清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域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指数在0. 425~0. 473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可以相互影响,其原因在于相邻省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自然和经济社会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②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4. 743 139、2. 865 884、-0. 324 6447,生态经济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生态社会文明提高了碳排放强度。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需要三个子系统均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影响,需要进一步转变生态社会文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降低碳排放强度。③生态社会文明空间溢出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系数分别是2. 046 531、-3. 238 323,生态经济文明上升造成了周边省域碳排放强度上升,生态环境文明上升促进了周边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相邻省域之间需要确立共同的生态经济文明目标,建立跨省域减少碳排放合作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的同时共同致力于碳排放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在此现状下,如何评估由此造成的生态损失及系统的状态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借助能值分析可衡量和比较不同类别、不同等级能量的真实价值这一特点,研究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生态影响问题。对系统2009~2013年的能值总量、投入产出、生态损失进行核算,分析能值效率、生态效率指标变动趋势,并得出符合实际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依据。经过计算,2009~2013年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能值自给率为0.65左右,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能值投资率在0.23~0.31之间波动,处于较低水平;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环境承载率整体较高,最低为138.01;可持续发展指数非常小,全部在0.02、0.03;生态补偿指数在62%~69%之间小幅波动。说明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对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当前的生产利用活动已超出环境可承受的范围,系统不可持续发展。为改善环境2009~2013年各年应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为1.45×10~9元、1.49×10~9元、2.06×10~9元、2.59×10~9元、1.82×10~9元。  相似文献   

11.
时值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类正在积极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在华夏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儒家以及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内涵的道家为当前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和警示作用。故本文对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进行浅析,以希冀揭示并阐明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体系生态观的思想内涵和核心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进而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思路和理念,即人与自然的两者关系是和谐共生而非针锋相对、人对自然的利用策略是取之有度而非贪得无厌、人对自然的运行态度是尊重有加而非妄加干预、人对自然的改造方式是顺其自然而非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创民族伟业、中国圆梦的时代重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本文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2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法降低DEMATEL模型中专家打分建立关联矩阵的主观性,结合摆幅置权法(SW)得出综合重要度,遴选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其中,年份最近的2014年计算得出的关键因素按照重要度排序依次为: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将这些因素按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划分为三大类,得到3点结论:生态意识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能强化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不断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逐渐感受到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制度规范才是根本,生态文明制度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其他两方面的变化,生态文明行为不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中所占比例下降。本文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提出要针对性地帮助和鼓励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强化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发挥排污费的真正作用,提升环保系统人员的能力素养,探索新工作思路等举措;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提出综合车、油、路等多方面措施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环境税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在地区竞争的影响下,环境税能否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尚存争议。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地区竞争、环境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大陆除西藏、上海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相邻地区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本辖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也越高,而且这种空间依赖性主要来自于地理相邻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2)环境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即随着环境税的增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待环境税到达一定水平后,创新水平反而会逐渐下降。地区竞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呈现倒U型,即良性的地区竞争有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但过度的地区竞争却产生相反结果。地区竞争虽未改变环境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倒U型关系,但却削弱了环境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3)排污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U型,只有排污费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才会随着排污费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地区竞争影响下,排污费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变得不显著。这意味着,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税制绿色化改革是中国进行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要引导地区间良性竞争,从根本改变过度竞争的局面。还要充分利用绿色技术创新的溢出性,以点带面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广东整体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并没有消解区域差距,反而在要素资源分布、产业集聚与市场竞争方面加剧了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间的差距。本研究以广东为案例,从生态文明角度探讨如何提升欠发展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将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合理解决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农村乃至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基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上建立的互助型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推进省、市、县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也应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适应时代潮流,勇担社会责任。企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立足于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区域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框架。基于此,提出了"一优化、四建设"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框架,即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应从厂区空间优化、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五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也是依靠创新驱动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对国家级实验区的建设经验进行文献梳理,结合对北京市部分实验区的调研,分析了实验区在整体规划、创新意识、创新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促进实验区科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战略。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定的环境"守护神",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鉴于政府具有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的双重人格,相应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应担负双重角色,即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据此,提出以"生态文明政府"作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双重角色有机统一体的政策理论;并将其界定为,既依法履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又切实担负起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使所辖地区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的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政府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相对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政府应当率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摈弃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抵触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从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方面践行生态文明,对公众起到引领作用,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绿色政府行动计划,在规范建设和实施体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根据我国的国情,建议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循序渐进推动生态文明政府建设,并将实施绩效向社会公布。这既是对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监督,也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要以提升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落脚点。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文明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出发,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才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终极目标。结合目前国家已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提高流域土地生产力,达到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统一。建设内容包括小流域水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与环境、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建设、小流域生态文化建设四大方面,旨在为我国新时期的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在进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基于文献统计和分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突破领域、制度保障、实现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演进、实践成效、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已有研究为把握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律,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指导。但是,还存在着研究比较分散、深度不够、创新性工作缺乏、方法单一等问题。新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综合多维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开展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并将"五位一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制度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