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不考虑环境成本追求利润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利用市场机制很难解决此类外部性问题,政府规制介入成为必然. 政府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际上是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用博弈方法来研究政府环境管制政策的效果.现有博弈分析中存在忽视环境污染给政府和企业分别带来政治成本与声誉成本的重大缺陷,造成理论不能解释现实世界.本文在引入上述成本的基础上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对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互动决策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 减少政府因企业污染带来的收益、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加大对企业污染的处罚等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建立以增加企业污染的声誉成本以及提高地方政府纵容污染的政治成本等非物质成本的制度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目的是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城镇社区,通过政府机构的组织推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引导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创造条件;提高人们生活的综合质量,使人民生活更为和谐、文明与舒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城镇尽快达到小康水平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3.
析中国环境执法的现状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法的生命力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施。环境执法是最广泛、最普遍的落实环境保护法律的活动。环境执法使环境保护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等事务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依法进行。它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我国的环境执法在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执法机制不完善、执法权限分配不合理、执法效果不理想等。通过借鉴国外环境执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执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地方环境执法的实践,提出若干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建议,如完备环境执法机制、合理分配环境监管权限、提高环境执法效率等,以期强化环境执法,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执法建设与环境法的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用是法律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活动而建立起来的,能够得到人们认同和信任的能力.执法是影响法律信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环境法律信用是我国践行环境法治的重要基础.但当前,我国环境法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这已成为我国践行环境法治所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从法理上来说,依法执法是法律信用存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环境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已经成为贬损我国环境法信用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具体而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等问题损害了环境法本身的应有信用,而违反法定程序执法的突出现象则使环境法的信用受到严重藏损.以此为立足点,为了弥补我国环境法信用的缺失,增强人们对环境法的信任乃至信仰,必须加强我国的环境执法建设,保障环境法的顺利推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认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生产性因素是资源短缺及环境问题,出路在于提高自然资源及物质投入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潜力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认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粮食单产。最后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竞争不良假说扩展到污染领域,采用非国有经济发展和市场要素扭曲的倒数测度我国的市场竞争强度,然后引入单位产值环境信访、电话和网络投诉结案数修正区域环境监管强度,结合工业污染排放的综合指数,在分析市场竞争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面板中介效应模型,并采用2001—2015年省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深入刻画了市场竞争、环境监管强度与工业污染排放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效应还是在直接效应方面,我国的市场竞争对工业污染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环境监管强度在市场竞争与工业污染排放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市场竞争在影响企业污染动机直接抑制工业污染排放的同时,也会通过抑制环境监管强度从而间接地对工业污染排放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市场竞争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净效应为负,这表明市场本身对工业污染排放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竞争不良假说在污染领域并不存在。另外研究还发现,工业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我国成立,并且各省份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均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随经济发展上升的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因此,为实现减少工业污染排放的目标,政府应将对环境的调控建立在不阻碍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本身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作用,间接提升政府调控对环境治理的净效应;同时,我国应加快市场化经济进程,减少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在经济发展发展的同时,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讨论了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持续发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持续发展的新发现观。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产业有序转移必须以有利于或者加强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环境规制差异造成了不同经济地域之间污染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强化了高污染产业进行生产区位选择的动机,以规避来自政府的环境监管。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是高污染企业区际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环境寻求策略推动了污染密集型生产由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向环境规制松弛地区的转移。企业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区际转移受到环境要素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明显影响,这些环境要素产品与区际环境规制差异、企业市场内部化战略以及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关联。借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可以明晰企业环境寻求策略下污染密集型生产转移的内在机制。一方面,环境成本差异决定了非环境友好产品生产转移的意愿,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使得企业生产的边际环境治理成本和平均环境治理成本提高,污染密集型生产外迁的动力加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对环境规制强度更加敏感。污染密集型生产承接地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形成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力对冲,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另一方面,合理的区际环境政策差异能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设定区际环境规制级差与碳信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分类监管与行业节能减排,建立拟承接生产项目的效率筛选机制,提高区域市场开放程度、降低产业优惠政策所形成隐性市场保护等环境监管手段是保证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海上风电是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开发规划工作。通过对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利用历程和现状趋势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归纳总结了海上风电发展优势,包括风能资源储量丰富、缓解沿海地区用地矛盾、邻近用电负荷中心,以及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另一方面,多角度剖析了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实施以及运行对工程海域的生物生态、自然景观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应地,提出了科学规划选址、加强监督管理等促进海上风电开发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56年 ,中国颁发《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 1 957年 ,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 982年 6月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颁布施行。1 972年 6月 5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中国政府派团参加。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1 973年 8月 5日~ 2 0日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 ,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此外 ,会议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 974年 5月 ,国务院环…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与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上,对人的发展和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影响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要素,指出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组织的改革趋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监察执法组织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履行环境监管的职责,其组织设置既受到我国整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又要反映出履行自身特殊业务的客观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监察执法组织的宏观环境,并从组织结构要素和优化组织功能的角度指出了环境监察执法组织改革所涉及到的规模、流程、战略、技术与劳动力因素,最后根据公共组织的固有特点和环境保护的特殊性提出了涉及体制、结构、工具和对象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原则.文章结论认为,环境执法作为一项比较新的政府管理职能,要使它有效应对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就需要从相关的体制、职权、方式上入手,对环境监察执法组织进行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过程中,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城镇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对城市群的发展研究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良好的动态趋势。在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昌地域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南昌地域城市群进行了界定。最后在对南昌地域城市群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昌地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兖州矿区煤炭资源蕴藏量大、分布广、质量好,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煤炭基地之一。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北宿、兴隆庄、鲍店、杨村、东滩等一大批大中型矿井相继建成投产,使埋藏于地下的乌金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给全国、全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近年来,兖州矿务局先后被国家命名为标准化、现代化的特大型矿务局。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采空区的塌陷,地面积水;煤矸石堆放;洗煤水、矿井污水以及其它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煤粉、烟尘对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际上环境保护战略正从环境经济工程战略向环境生态战略过渡。针对我国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许多专家、学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各自提出的我国的环境战略对策,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南京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对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构建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借助耦合度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均呈上升态势,两者呈正相关,资源环境承载力每提高1%,南京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应增加0.746%;两者耦合协调度在2000~2007年处于失调阶段,2008~2015年转变为协调阶段,2015年协调度为0.673,处于初级协调,目前耦合协调度处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滞后型。南京市应该立足资源环境基础,科学规划都市农业发展格局;转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模式,确保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同优化。  相似文献   

19.
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协同控制而带来的狭义协同效益研究,国外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如何从宏观角度来探究在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同时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益是学术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环境和发展有关的广义协同效益研究领域进行了回顾,对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大类文献进行梳理。规范分析的思路是将能源、环境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使用动态优化理论方法,推导各要素的最优增长率;实证分析则是使用国家或城市的实际发展数据,估算与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增长率的最优值,并将此最优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评价实际发展的可持续程度。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本文指出广义协同效益研究已兴起但尚未形成完善体系,至今仍未出现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健康、教育等诸多因素都考虑在内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以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探讨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益研究目前还很缺乏。广义协同效益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考虑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能为分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三者关系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且研究结果也可对本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开发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塔河流域具有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石油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等区域开发优势,同时存在水土资源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交通条件差、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等区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从塔河流域资源优势出发,针对当前区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按照新疆经济发展对塔河流域的要求,选择“优势资源转换开发模式”为塔河流域开发战略模式。解决塔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使现有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最低限度保护现有植被面积不再减少,即维护现有天然胡杨林29.8万公顷、天然灌木林111.33万公顷、天然草地90.38万公顷,在此基础上,恢复和改善下游绿色走廊的植被,约3.96万公顷。如果完成以上指标,必须确保生态用水,特别是下游段的生态用水,加强天然植被的抚育更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