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保护产业化是环保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环保产业、环境产业、绿色产业等概念的研究与应用日趋增多。就环境法学而言,界定一个适应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并研究其相关法制的构建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研究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其总体规划的理解和认识,文章指出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应当回归到问题指向型的出发点上来。规划编制思路应当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事业新要求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压力等背景,从地区人地关系的突出问题入手,制定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重点项目落实到规划实施中,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体现实验、探索、示范、创新的作用。文章以福建龙岩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为例,对规划编制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概念与定义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中,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十分重要,它通常包含了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给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和水资源配置实践均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已有研究的相关概念中提取出一系列关键词并加以辨析,在此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一个概念体系,并提出了选用上的建议.通过对已有相关定义之间本质联系的深入分析,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这一定义能将各种说法较好地统一起来,有助于合理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检验生态环境用水的配置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企业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着"三废"排放量。企业产品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包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毒物以及病菌,这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也给人们地生存空间以及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严重污染、生物枯竭、人的致病率及死亡率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与实践中均提出了企业排污环境责任的研究问题,其中环境责任测度是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为探索企业排污环境责任测度的有效方法,本文在文献综述以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最有排污量确定原理以及经典经济学中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选择利用投入产出方法与影子价格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构建了测度企业排污环境责任的数学模型,利用极值理论以及优化方法研究了模型参数的确定,给出了企业排污环境责任测度模型参数确定的有效方法,并对测度模型参数的应用条件及检验进行了分析,完善了企业排污的环境责任测度理论与方法体系,提高了企业排污环境责任测度的效果与效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江苏MW集团公司的2008-2012年产品生产"三废"排放的实际资料,对企业排污环境责任测度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应用计算确定了江苏MW集团公司生产排污的环境责任价值,通过对测度结果的分析及检验,验证了企业排污环境责任测度模型的有效性,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为企业确定其环境责任以及加强环境责任管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社会建构的,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非正义性,应当走出"全称命题"与"重自然轻人类"的关怀偏好,通过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来解决环境问题。社会结构内的利益诉求是基本的社会行为,环境利益是环境时代的利益形态,环境利益的分配是环境法学的规范性关怀。论文基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针对目前环境法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瓶颈,认为环境权利体系的型构需要环境利益的法律结构塑造。在此理论预设之下,采用规范的法律解释学方法,通过解构"环境"的概念来明确"环境利益"的精确概念,认为环境利益由自然禀赋与人为创造两部分利益形态构成,环境利益呈现的是一种区分的利益形态,而不是泛道德化的利益请求与公共利益的大词哲学。环境利益的规范性法律构造包括环境利益的公平表达平台与机制、环境利益的价值衡量与法律确认过程、环境利益保护与限制的法律制度关联和环境利益矫正失衡与社会化增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和潜在环境风险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日常景象,这要求人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环境风险。但由于公众环境风险感知的差异,高环境风险感知引发的环境抗争、政策失败等过度风险反应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整体性地描绘环境风险感知的研究全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是实现有效环境风险治理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治理领域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以西方环境风险感知经典研究的介绍为引,详述了环境风险感知研究变迁的历史后发现:西方环境风险感知研究体现了跨学科的特性,其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方式,呈现出从心理难题、文化结果到抗争过程的视角变迁。进一步分析发现:(1)受专业背景的干预,不同学科研究者对环境风险感知概念的认知呈现出"宽泛"与"严格"的明显分异;(2)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业已成为环境风险感知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且产生出具有继起关系的三种解释:即"环境风险维度""个体特征维度""社会文化维度";(3)已有环境风险感知研究的理论取向遵循着从"技术决定"向"社会建构"转变以及从"事物逻辑"向"社群逻辑"更替两条演变主线。其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反思:多学科的研究进路和概念认知缺乏有效的对话与融合;多维度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尚未形成整体性分析机制;理论取向的演变未曾实现研究的融合。文章最后展示了环境风险感知研究之于转型中国社会的意义。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和环境风险管理两个深具潜力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德国空间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德国空间规划的概念、规划原则、规划体系及其法律基础等进行初步研究,总结了德国空间规划的特点。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与相关法律体系结合紧密,清晰完善,既有法律规定的三大层面的综合空间规划,又有针对不同问题受不同相关法律约束的专项规划,既有具法律效力的正式规划,又有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的非正式规划;各层面和各类型规划责任与目标明确;与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贯彻可持续空间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并且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注重公众参与。德国空间规划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的规划有借鉴意义,对目前我国规划体系中存在的如法律基础不完善、规划体系比较混乱、各种规划间缺乏协调与整合、区域间空间发展及规划间同样缺乏协调以及规划缺少公众参与等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可能性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律文本兼具矛盾性、繁复性与动荡性三种特征,可以用法律复杂化统一概括。环境法法典化虽然旨在破除法律复杂化,但是仅围绕立法体例和立法技术,并不足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环境法律复杂化始于对策法学的研究范式。对策法学以解决问题为本意,以提出对策为手段,以热点问题为聚焦。这些特征和环境法律文本的矛盾性、繁复性与动荡性密切相关。为了避免未来的环境法典再次落入法律复杂化的窠臼中,环境法法典化应在重塑环境法律文本之外,拥有纠正对策法学的深层功能。这不仅要求环境法法典化具备对应的潜质,还需要在法典的编纂模式上做改变。首先,环境法法典化的特点、目的与愿景都与对策法学有着显著不同,加之消除对策法学不利影响的自救意识,环境法法典化既有潜力,也有动力纠正对策法学。其次,应当坚持以弱对策导向的适度法典化模式。这一法典编纂模式旨在弱化解决问题的导向,重新回归到以调整环境法律关系的原始本位,同时待环境法治达到了一定阶段,再适当进行法典化。其中的重点在于,要对我国环境实践中的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它们的思路,掌握它们的规律,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园区的产业规划是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园区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学界对于生态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提出了很多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原则和思路方法,而园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层面影响,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只有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针对实际情况提取科学问题,建立普适的规划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问题。本文针对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取科学问题,建立普适的生态工业园区产业规划方法,旨在建立该问题的优化模型,并提出求解算法。根据产业规划实际情况,以"后期的内生动力需求最大化"和"初期的经济增长需求最大化"两个目标建立模型,充分考虑园区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条件下长久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在建设和运营初期经济增长与投入成本综合作用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要求。进行数学建模后,研究求解该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最优解的方法,将不可行度(IFD)选择操作引入改进型非劣分类遗传算法(NSGA-Ⅱ),用此改进的NSGA-Ⅱ-IFD算法求解模型,最后通过泰安市泰山生态工业园产业规划的实例验证该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1运用本文研究的模型和算法能够得到3个Pareto最优解,形成Pareto最优前端,决策者可根据对两个目标的偏好选择产业规划最终方案;2除非到达企业选择数上限,若选择某产业链,则产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将被选择,这与生态产业链集聚效应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环境公益诉讼是经1981年马骧聪先生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介绍引入中国,到2005年对该制度的介绍评价仍在继续。很多学者赞同我国引鉴美国公民诉讼制度用于环境公益诉讼。自1981至2005年,以环境公益诉讼为主题的研究共有期刊论文80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40篇、会议交流论文12篇。在这些相关文作中,未见系统研究或专门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论文在法学权威刊物发表,也未见系统阐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或环境公益诉讼的专门著作,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相关或有内容涉及的著作仅3部。这些作品讨论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等重大问题和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费用负担、受诉法院、原告培养和原告激励、环境鉴定等细节问题。不可否认,我国学界、政界以及其他关心环境保护事业的人们为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做了有益的理论准备工作,但所做的理论准备却并不充分,表现为没有真正解决何谓环境公益这个基本认识问题,也即对何谓环境公益这个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正是因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准备不充分,才有后来的制度建设实践中的一波三折。虽然人们对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倾注了无限的希望,但其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与《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的"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实则同类。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近路线是仿照美国《清洁水法》等法律设置公民诉讼条款的方式,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环境法时添加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可以将环境问题纳入到规划中进行综合分析,使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协调各部门发展的关系。本文基于开发的评价程序,结合黄各庄镇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尝试在规划层次上对城镇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建国初期及起步阶段环境问题及环保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环境政策的形成: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境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同环境破坏艰难博弈,环境外交与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政策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命令-控制手段;努力筹集环境保护资金;明确保护环境的责任;鼓励"防治结合"和"综合利用";较早体现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文章归纳了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过程,地位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从偏重污染控制到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方法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范围从点源治理到流域和区域的环境治理,手段从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到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导。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的出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60年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自然灾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在自然灾情调查与综合研究、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互馈系统问题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预报探索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研究并提出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建立了自然灾情评估统计标准体系,进行了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展了国际灾害与减灾科学交流。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提出了"自然灾害双重属性"的新观念,奠定了灾害社会属性和灾害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了自然灾变与自然灾害的科学涵义;将系统科学引入灾害科学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研究的工作系列和模式;深入发展了"灾度"概念的内涵,成为统一全国各类灾情评估与对比的量度标准;贯彻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根据实践验证与提高灾害科学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思想,在考虑气候变化、经济系统、能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一般均衡模型结构的调整,开展诸如影响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模拟以及环境经济影响综合评估等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一般均衡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模型的跟踪分析,我们对一般均衡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有关减排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环境政策模拟和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一般均衡模型和碳税、减排成本、居民消费行为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他们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的数学表述。同时,文章也讨论了一般均衡模型在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即方程参数设定时经常遭受质疑、解答与环境系统相关的问题时过于简单等。最后,作者给出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两型社会"战略提出后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城市圈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增长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化的特征,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胁迫"到"促进"的转变。A值越来越大,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1.66。H值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特征,由2008年的0.9降低到2010年的0.09,2013年迅速提升到1.71,表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3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以正响应为主的"凹陷"结构向分化的"板块"结构演化,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区域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资源环境载荷响应指数和绩效响应指数表现出"向心性"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低碳发展的企业资源损失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选择,但目前的研究却缺少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问题之间的定量分析.另有研究发现,企业处于积极环境行为的第一个层次,即只要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停留在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和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相等处,企业治理环境就是可以获得收益的,因而,企业有进行降低环境影响的强烈需求.本文运用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从数量与价值角度使企业资源损失定量化,使其损失结构清晰化,因此有利于企业找到损失改善点,促使企业减少资源的初始投入量、提高资源使用率,并降低环境影响.以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运用,在此基础上,引入外部损害成本原理,通过"资源流内部损失-废弃物外部损害"双重维度分析,使企业资源损失从经济性和环境性方面得到全面体现.本文从微观层面为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流域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性、准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等特点,根据流域环境管理的市场失灵、政府失效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的多方博弈分析,提出流域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分析了构建流域环境经济学这一新学科的目的与意义。基于传统经济学和新的经济学理论,如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理论工具,阐释了流域环境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框架,力图从新视角、新思维提出解决流域环境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随之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越发严重。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大多数损害得不到赔偿。因果关系判定,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前提,正是我国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以科学严谨的角度,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程序;而后,为了避免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而导致该程序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本文对国外先进的因果关系判定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建立了判定程序和判定原则相结合的因果关系判定体系,该体系旨在帮助遇到"瓶颈"的判定程序能够按照体系中的判定原则以一种"迂回"的方式继续进行。本文所构建因果关系判定体系,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和时效性,避免了因果关系判定这一关键环节陷入无休止的考证和证明之中,对环境损害赔偿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技术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