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沙漠化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即干旱、风大且频、旱风同季风和地表沙物质构成,人为强度利用、破坏生态平衡的产物。沙漠化过程是一个植被破坏的过程。地表植被的减少,风蚀增强,风沙活动加剧。地表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的景观。从而使生物生产量减少,土地资源丧失。由此可见,风沙活动特征,标志着土地沙漠化发育的进程。研究这一主要标志,将可准确的掌握土地沙漠化发育阶段,采取有效地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沙漠化成因机制和治理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土地沙漠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治理,目前沙漠化土面积仍然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沙漠化的研究治理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现代沙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的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本文通过对沙漠成化因机制和当前沙漠化治理症结的分析,提出了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又红 《环境教育》2014,(11):88-89
正沙漠化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别是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等成为了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本活动希望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身边的粉尘问题,调查本地区受沙漠化影响造成的降尘问题,了解沙漠化问题,讨论防止沙漠化的个人行为。活动时间:1小时或1周。活动地点:家庭。活动类别:调查、测试。活动准备:透明胶带,放大镜,胶头滴管,培  相似文献   

4.
航空象片资料在沙漠化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一部分半湿润地区),在干旱风大且频、风旱同期以及松散沙质地表构成的脆弱生态条件下,人为强度利用土地,而破坏生态平衡的结果。即人为活动与环境资源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导致风沙活动频繁,生物生产量降低,土地资源丧失。可见土地沙漠化实质上是一个脆弱生态环境下的生产力衰退的环境退化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沙漠化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防治结合原则,防治与经济开发利用相协调促进原则;综合防治与分类控制相结合;公众参与和整治者受益结合;对不同责任主体实行不同责任承担原则,由人为不当活动造成的沙漠化治理责任,实行行为者负担原则;对自然作用造成的沙漠化治理实行政府负担为主,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确立统一规划制度;沙漠化状况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制度,休耕限耕和扶贫结合制度,禁限制度,优先区域与紧急行动区域制度。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人类已经不仅仅面临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水资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壤流失、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更严重的是面临温室效应、酸雨污染、臭氧层被破坏以及由诸多因素带来的灾害频繁发生等新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土壤沙漠化和草原植被的破坏,北京城一直被来自西北的黄沙、尘暴困扰。为了堵住沙尘的源头,国家在西北沙漠和草原投入了巨资,用于恢复往日的生态环境,但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探究其原因,我过去几年对西北很多有代表性的生态治理区域进行了调研,走访了一线治理沙漠化的人士,发现国家拨付的资金大多数并没有被直接地、科学地应用于环境恢复。很多在一线从事沙漠化治理的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得到国家的补贴。  相似文献   

8.
董得红 《青海环境》1996,6(3):118-120
结合青海省1994~1995年沙漠化土地普查与监测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主要介绍了采用TM卫星影像图进行调查的方法,尤其是大比例尺(1:50000和1:100000)卫星影像图与地形图相结合、室内解译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设立监测样地和建立档案监测体系等,均为省内首次进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TM卫片遥感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的航片、卫片以及有关资料I,监测了沙珠玉地区从1958年成立青海省治沙试验站以来,到1994年沙漠化的发展趋势。虽经大面积治沙造林,然因气候持续干旱,沙漠化土地既有逆转的一面,同时也有继续扩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是沙漠化严重威协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南疆地区为甚。近年来,社会各界就南疆地区无度樵采、破坏植被、塔河下游断流、绿色走廊日趋衰败导致土地沙化加剧、生态环境继续遭受破坏的呼吁、建议越来越多,在自治区六届六次人大常委会上,十八位常委提出的关于保护环境的议案被列为一号议案。  相似文献   

11.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和危害的主要地区,是我国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沙漠化防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应实施的重点和排序,并用实例对系统诊断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青海省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全省沙漠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即大都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带。青海沙漠化土地与沙漠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的东北部,其次是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西部。青海土地沙漠化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沙漠化的历史过程,即沙漠化的发生发展都是在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据考证,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祁曼塔格山下的大片沙漠,历史上曾是一片草原景观,经  相似文献   

13.
试论绿洲外缘沙漠化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面积仅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3.5%,新老绿洲均处于荒漠包围之中,绿洲外缘是沙漠化的策源地。绿洲外缘沙漠化的治理,是当前新疆治沙工程的重点区域。根据绿洲外缘的生态地位和沙漠化逆转的可能性,阐明了治理目标和主要途径,并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重视绿洲外缘沙漠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沙漠化是地球自然环境的一种变化过程,对人类有强烈的危害。本文沙漠化仅指世界干旱地区的环境退化。虽然湿润地区也同样遭受沙漠化的威胁,这里暂不讨论。把沙漠化问题局限于于旱地区的这种观点,与1977年联合国召开的沙漠化会议组织者的意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1974 :只有一个地球1975 :人类居住1976 :水 :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 :新的十年 ,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 ,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1983: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 ,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 :沙漠化1985 :青年、人口、环境1986 :环境与和平1987:环境与居住1988: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警惕 ,全球变暖 !1990 :儿童与环境19…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出现,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环境教育作为环境保护系统工程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强化全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学生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2008,(9):F0002-F0002
环境一号A、B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卫星人轨工作后,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每天一次重复观测,这将大大缓解我国目前对地观测数据紧缺局面,提高我国环境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监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干旱少水使其成为中国最严重的沙漠化地区。2003年春天,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西北地区约为218.3万平方公里。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提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等,这些危机的综合表现则是土地荒漠化。2004年的秋天,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发出警告:中国西部和北方沙漠化土地虽然局部得到治理,但“整体恶化”!专家们通过遥感监测和系统分析发现,从1998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平均每…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区,而沙漠化信息提取是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的难点之一,探索合适的沙漠化遥感分类方法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利用TM&ETM遥感影像对比分析了现有主要应用的最大似然、最小距离、决策树等几大分类方法在沙漠化分类中的应用,结果显示:①传统的最大似然方法分类精度及出图效果等各方面优于SVM、最小距离及决策树方法.最大似然的分类总精度以及Kappa系数分别达到96.43%和0.95,分类精度随先验概率的增大而减小,混淆程度小,结果图清晰,能反应真实的沙漠化分布情况.②SVM径向基函数分类可以达到分类目的,当γ逐渐增大时精度增高,混分较稍严重,可以反应真实的沙漠化分布情况.③最小距离精度较低,有严重的漏分现象,能一定程度上反应沙漠化的分布情况.④决策树分类法的精度低,分类指数筛选复杂,分类结果图并不能很好的反应真实的沙漠化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是依托于"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示范"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是继2009年日本GOSAT卫星、2014年美国OCO-2卫星后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计划于2015年发射。碳卫星主要用于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混合比(XCO2)的高精度观测和全球碳排放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