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EN50129及其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列车不断提速给我国铁路安全管理带来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专门制定的铁路安全相关标准EN50129为指导,介绍并研究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体系结构以及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中的应用。从国际安全标准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铁路安全相关系统研究和开发问题以及安全文件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并根据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管理办法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其目的是要在铁路安全管理和应用中吸收或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铁路发展的安全标准和安全评估体系,推进铁路安全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切实保障铁路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铁路安全预警系统是向铁路企业安全监察部门提供辅助安全管理决策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铁路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对铁路安全监察部门所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分析预测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安全状况与不利因素 ,从而在管理决策层次上实现铁路安全监察对铁路安全事故的超前预防与控制。笔者全面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背景、设计思想 ,并对系统的信息平台以及逻辑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实施 ,将对实现铁路企业安全监察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起到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粤海铁路通道——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工程的安全评价,阐述了适合于我国海峡及内河铁路轮渡码头工程的建设方案,对铁路轮渡码头工程设计中及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铁路轮渡工程安全设计中应重点加以考虑的问题和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4.
铁路安全管理与安全工程、安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铁路安全工作中的工程问题和文化问题,提出铁路安全基础建设工程应是加强铁路安全综合性研究与综合管理,建设铁路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5.
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对安全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我国铁路的安全管理应该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推行安全评估制度,研究建设行车安全保障系统,提高安全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铁路安全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目前,安全评价已经成为当代安全管理中最有成效的一种方法.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出发,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人的因素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在国内外当前铁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指出了国内外在研究铁路安全及安全评价上的不同,以及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铁路安全评价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的铁路站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随着安全逐级负责制等各项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以及ISO90 0 0系列标准在铁路站段的推广和普及 ,要求铁路站段急需改变传统的、经验的管理模式 ,建立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的、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安全科学管理体系。笔者在综合考虑人、机、环境三要素的基础上 ,结合安全系统工程方法 ,对铁路站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设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实现了安全信息的自动处理、对事故或隐患的安全分析、安全预测和安全评价功能 ,为安全管理科学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大同西电力机务段为例 ,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实用和考核 ,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铁路法》、《安全生产法》为基础,分析了我国铁路安全法制建设的现状,提出铁路安全法制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就创新完善铁路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科学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完善铁路运输安全法制管理的具体内容等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就加快铁路安全法制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铁路劳动安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几个对策性措施:确立铁道安全的正确观念,开展铁路安全评估,推行铁路安全文化,规划建设铁路劳动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影响我国铁路运行安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预测和结果两个角度构建了铁路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计算了基于预测和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基于预测的铁路安全指标方面,人为因素是造成铁路行车事故的主要方面。在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指标方面,"铁路事故损失"因素对铁路安全影响最大。以基于结果的铁路安全评价指标权重为基础,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1985—2007年铁路安全的灰色关联度,并绘制了我国铁路安全度变化曲线,对我国铁路安全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铁路安全状况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1990年,由于当时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够发达,铁路安全整体水平较低,并且有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为1991—2000年,我国铁路整体安全度获得了较大提高,虽然部分年份安全度出现波动,但安全度整体趋势获得了很大提升;第三阶段为2001—2007年,2001年以来,我国铁路安全度一直高于0.8,处于较高水平,并进入了平稳期。总的来说,我国铁路整体安全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提高,铁路整体安全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陶宏义 《安全》1994,(1):40-42
1.引言 日本铁路素以“安全第一”、“人命至上”而著称于世。尽管运营密度不断增大,行车速度不断提高,铁路事故却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1987年4月,国铁民营化之后,各铁路公司更是把安全运营放在首位,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改善既有设施,增加各类安全设备。同时,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从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着手,确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减少事故发生,分析新形势变化,并结合重载铁路特点,探究重载铁路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分析“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明确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八大原则”;根据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的5个共性特质,建立基于明确的安全理念、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全员参与安全、良好的安全行为的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结果表明:提出的重载铁路“八大原则”和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有助于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并为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俊 《安防科技》2006,(2):32-33,29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永恒主题.按照安全管理学中事故人、机、管、环四要素理论,结合铁路行业的实际,构建具有铁路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从系统安全到本质安全,实现铁路安全有序可控、基本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铁路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铁路安全管理的现状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动态集成综合分析评价法。该方法能把铁路安全管理定性与定量信息、历史事故信息与管理现状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与专家咨询意见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成一种动态目标评价体系 ,从而对铁路安全管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因此 ,能客观地反映了铁路安全管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铁路行业的特点出发,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中的群众监督的现状,研究了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筒称安全监督)中的作用及其显著效果,指出了在铁路行业推行安全文化的深远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铁路行车班组安全管理是安全运输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论文从目前铁路行车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影响班组安全的因素,运用运输事故预防理论,提出了加强铁路行车班组安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铁路安全管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安全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指出安全文化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议在铁路安全基础建设过程中.依据现代安全管理原理,建设铁路安全文化,促进铁路安全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夏润禾 《安全》2010,31(1):21-22,25
1 铁路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 (1)铁路项目投资大、施工管段长、人员设备投入多,安全管理复杂。 随着国家对铁路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新建的项目全部都是几百亿的大项目,划分给每个参建单位也是几十亿的投资,工程建设规模大,标段里程几十公里长,设备种类多,参建人员多,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等都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复杂。  相似文献   

19.
铁路运输是最安全的陆上交通方式,铁路投资相比较其他陆上运输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安全效益,对于铁路投资的安全效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往往被忽略,从而低估了铁路的投资效果和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加强对铁路投资安全效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义了铁路投资的安全效果组成,将其区分为减少的资源消耗、减少的伤亡人员及其亲属的身心痛苦、减少的死亡者的生命价值3类,并重点分析了生命价值的测评方法,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并切实可行的铁路投资安全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加强铁路道口安全的重要性,并根据现有条件提出了加强铁路道口安全工作的想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