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在对各类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因为存在可能意外释放的电能、压力能、机械能、势能等能量,需对这些能量采取可靠的方法进行隔离。否则在作业过程中,有可能因为这些能量的意外释放而导致伤害。本期我们将介绍维修作业中的能量隔离安全操作要点。事故案例1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油气管道抢维修作业过程风险,首次提出风险界面理论。该理论综合考虑因抢维修作业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交互性频繁导致的风险因素多、演化路径复杂、事故后果严重等特点,在现有风险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将存在不安全行为的人员、不安全状态的设备以及存在风险因素的周围环境抽象为危险能量携带主体,由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以及事故致因理论等得出,风险总是存在于危险能量携带主体的接触界面,即风险总是存在于人员、设备、环境的接触界面。基于风险界面理论,对油气管道抢维修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并建立风险因素鱼骨图。结果表明,该过程所涉危险能量携带主体间交互作用频繁,危险能量释放的概率极大,风险性极高。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事故致因理论体系,论述并解析能量流系统定义,分析系统能量流流向, 构建基于能量流系统的事故致因概念模型,并从能量串发、发散、集中和混合四方面解 析其内涵。对能量流的聚集、耦合、转换、释放,以及意外释放能量的防控效果、破坏 强度和伤害程度等进行数学描述。基于此,构建基于能量流系统的事故预防概念模型, 并提炼减灾措施。研究结果明晰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从能量流系统的视角为事故致 因的定量分析或半定量半定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并可为事故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  相似文献   

4.
变化一失误理论又称变化分析方法,是由约翰逊秤对管理疏忽与危险树(MORT)的研究中提出并贯彻其理论之中的。约翰逊认为:事故是由意外的能量释放引起的,这种能量释放的发生是由于管理者或操作者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产生了计划错误或人为失误,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即发生了事故,由事故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产或财产损失。图1为约翰逊的变化一失误理论示意图。  相似文献   

5.
一.安全工程基本命题 生产的动力是能量,事故的动力是同一个能量;能量在人的控制之下,按照人规定的方式运作的过程是生产;能量在失控的情况下,自由运作(释放)的过程是事故;能量是生产系统(生活系统)中的固有危险。  相似文献   

6.
赵强  杨果  金雪梅  彭远春  廖浩 《安全》2023,(1):75-80
为有效解决钻井现场检维修作业过程中能量意外释放导致事故的风险,从安全锁具配置、管理程序编制、安全培训等方面分析现场安全锁具运用现状和短板,提出开发上锁挂签图表工具的思路,并进行现场实践。结果表明:科学的安全锁具配置、严谨的上锁挂签程序、常态化的培训审核和图文并茂的清单表格,能指导员工进行能量隔离,是避免能量意外释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实时监控地铁施工门吊作业,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事故信息,构建地铁门吊作业能量隔离系统是必要的。分析门吊垂直运输作业中的危险能量,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风能。基于能量隔离分析方法,设计危险能量动态隔离方案。采用无限射频识别技术、超声波探测技术及红外侦测技术,实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动态隔离。采用风力计及车载报警装置,实现风能隔离。整合3个能量隔离方案,综合硬件配置及软件应用,全面研发能量动态隔离系统。通过实际工程应用,检验隔离系统效果。结果表明,地铁施工门吊作业能量隔离系统能够实现地铁门吊垂直运输中危险能量的动态隔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管控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8.
<正>在现代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伤亡事故多发,在整个施工领域占有较大比重,减少或避免建筑施工过程中此类事故的发生,是有效降低我国建筑施工领域伤亡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主要就高处作业事故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预防原理系统安全理论的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  相似文献   

9.
胡月亭 《安全》2019,40(9):75-82,87
本文通过对奶酪模型理论、能量意外释放论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日常工作实践及相关理论,首次把能量意外释放论与奶酪模型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加以修正,提出一种新型、实用的屏障模型,该模型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不仅消弭了奶酪模型理论、能量意外释放论各自的一些缺陷,而且还揭示了事故发生的内因、外因,尤其是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原因分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田小慧  吴超 《火灾科学》2018,27(3):181-187
系统安全相似分析法是发掘共性事故致因,运用逻辑学和数学方法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通过评价比较分析法、比较安全法、模糊相似分析法与系统相似分析法的优缺点,采用多隶属模糊集对系统相似分析法进行改进,克服其无法度量模糊因素相似性的缺陷,得到适用于模糊系统的系统安全相似分析法。基于此,建立系统安全相似度计算数学模型,并构建系统安全相似分析范式。将改进的分析方法应用于4起典型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得出,越界开采、井下密闭作业、应急救援不力、密不上报、拒不撤出作业人员等是造成瓦斯爆炸事故严重程度升级的主要因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相似度接近于1,然而其对造成事故的潜在影响受到忽视,是煤矿避免瓦斯爆炸事故的极佳着手点。结果表明,这一改进有效实现了事故致因因素的相似性度量,为系统安全分析与事故预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放射源测井技术是当今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开展对测井人员的屏蔽防护研究十分必要。将聚乙(丙)烯与碳化硼和氧化铝等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制成的板材和织物具有良好的热中子、中能中子和快中子屏蔽效果,加工成屏蔽装置后,可使镅-铍源中子的屏蔽率达到62.06%,γ射线屏蔽率达到32.43%,结合中子辐射防护服和防护围裙等的使用,可较好地解决测井人员的辐射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用桥式起重机驾驶员操作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改善桥式起重机驾驶员的操作水平,通过分析和确定这种起重机的工作流程,建立驾驶员基本动作序列。采用第二代人因可靠性分析(HRA)模型,按正常工作状态与紧急工作状态2种情况,对驾驶员操作可靠度进行全面、定量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操作可靠度定量研究中,重要的是要考虑起重机机型和基本操作动作序列、工作状态、动作时间、人机工效、作业环境等复杂因素。建立驾驶室人机工效定量分析与评价机制,加强驾驶员专业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等技术措施,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操作可靠度等级,才能符合起重机械安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焊接过程产生的电磁场对操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对高频的防护问题,已成为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力的重要课题.在研究焊接生产电磁辐射环境、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分析了电磁辐射屏蔽效率及导致屏蔽效率差异的因素.通过对不同部门制定的安全限值的比较分析,提出高频焊机安全使用建议.对控制高频焊接场所电磁辐射,尽可能降低从业人员电磁暴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射线对机体的伤害,再从安全技术层面介绍了控制区划分、屏蔽物透射量的计算射线安全防护的方法,并且从实际应用出发分别举例说明操作人员允许接受的职业辐射剂量的规定和区域控制及屏蔽物投射量在工程的计算应用;从安全管理层面介绍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安全管理制度及宣传和培训的安全管理的射线防护方法.工业射线防护总的原则是防止射线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在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范围之内,从而尽量降低射线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针对雷击电磁辐射对录井系统的危害问题,建立了录井系统线路雷击危害模拟试验模型,采用8/20 μs冲击电流发生器,开展了录井系统的雷击耦合试验,定量分析了雷击电磁辐射对录井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流的增大和距离电流通道的减小,耦合的电压随之增大;线缆长度越长耦合的电压越大,最大耦合电压达到了2 720 V;屏蔽层接地可以有效地减小电磁辐射对线缆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防护人体免遭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辐射防护服装的应用及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电磁辐射防护的背景入手,阐述了电磁辐射防护服的防护原理研究进展,介绍了电磁辐射防护服装的应用以及屏蔽效能测试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电磁辐射防护服装今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系统是一种便于在各种起重机设备上安装的距离监测防触电报警制动装置,按功能分为探测模块和接收模块两部分。基于简单可靠的测量方法,探测模块将高压场强信号转换为易处理的电压信号,再进行衰减、整形、滤波,得到与电场强度对应的直流信号。利用高效片上系统C8051F020进行A/D转换,再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把监测到场强信息发送到安装在驾驶室的接收模块。该装置的接收模块能接收多个感应探头的信号,应用时将感应探头安装在起重机各凸出部位。接收模块分析处理接收到的各个感应探头的信息,在智能大液晶屏上,用红、黄、绿彩色矩状的变化,形象的显示起重机各突出部位离场源的距离。一旦起重机设备的某凸出部位与带电体距离小于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时,所感应到场强会超过设定值,装置会发出预警、报警信号,同时能控制继电器断开电源,强行制动停止起重设备作业。实现可靠的安全保护。本系统的探测部分采用了有效的屏蔽措施,经过测试,能在30—220kV的高压电场环境中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电磁防护服装的性能要求,对电磁防护服装的特点及其防护性能的测试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GB/T23463-2009标准和相关文献确定了服装屏蔽效能测试的试验方法和具体实验条件,并且搭建实验对不同面料的两件无袖电磁防护女上衣进行了屏蔽效能的测试。并分析比较了服装与其所使用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值,说明织物屏蔽效能的测试数据不能代替服装的屏蔽效能。关于服装电磁防护性能的测试分析既满足了电磁防护服装的发展要求,也为进一步制定电磁防护服装的测试及相关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有效地论证多种方式组合的冷却屏蔽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人体表面温度控制的效果,需要对冷却系统及人体敏感部位发热量进行客观评估。通过对5名健康男性的高温测试,探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表温度的变化,得出胸部、背部及额头为热量最高部位,并构建以“人体-降温屏蔽服-外界环境”为主体的冷却系统数值模型,对不同环境中的屏蔽服冷却效果展开研究,分析穿戴冷却屏蔽服时人体躯干部分的温度分布及影响。结果表明:在屏蔽服中靠近胸部、背部部位引入相变材料和风扇,均可帮助人体降低体温,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