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一位老人,始终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历程;每一次重大的环境行动无不留下他的脚步和身影;他有30年的生命与中国的环保事业紧密交融在一起。70年代初,查遍中国所有的字典,也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环境”和“保护”这两个词是曲格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曲格平从70年代初即从事环保工作,既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创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环境专家、教授。笔者与他谈起了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他充满激情的回忆里,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近30年来所走过的环 相似文献
4.
5.
这位自称农民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事,袁隆产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成都市在第38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于4月22日在望江公园内,开展了由50名大学生志愿者、5名小学生志愿者及50名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十年如一日地利用节假日拍摄野生动物,捕捉了3万多幅震撼人心的镜头.他心系自然界濒危生灵的命运,写下了一百多篇科普和警世文章,为它们奔走呼号.他听鸟语可知鸟意,被人们称作"鸟王",他为普氏原羚起了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因而有"中华对角羚之父"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环保诗为什么没在中国诞生?缘于我们的诗人更多从心灵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尽人工,不着痕迹——这既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本来之意。外部自然与内心的自然是一致的,艺术倘真能做到"道法自然",那么我们也应该自然而然地生活。诗歌为我们象征性地建起生存的有机,重塑有弹性的绿色生活,是未来诗歌及诗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离子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 ,但人们对“负离子”却是耳熟能详 :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治疗仪、负离子空调、负离子纤维等。负离子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 ?人们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呢 ?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机械、光、静电、化学或生物能作用下能够发生电离 ,其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 ,这些失去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带有正电荷 ,我们称为正离子或阳离子。而脱离出来的电子再与中性的分子或原子结合 ,使其带有负电荷 ,称为负离子或阴离子。研究发现 ,空气中正离子多为矿物离子、氮离子等 ,负离子多为氧离子和水合羟基离子等。空气中的负离子主要是负氧离子…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在体委训练队的宿舍楼下,看见一身便装的田亮,迎着我们,慢慢地走进春日暖暖的阳光里时,内心仿佛被什么击中了。 这果然是个不同寻凡的美少男,配得上如今一些比较流行的词,比如“酷”。但他的“酷”却又是明朗的、犹如阳光一般的“酷”,他那招牌般的微笑更是灿烂得令人心生愉悦。因此,有人曾经给田亮式的健康笑容起了个名,叫:“环保笑容”。事实上,田亮本人一直就很关心环保,并时常积极投身各种环保公益活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他的主要原因。 2002年3月份,田亮参加了由周涛主持的《真情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人民大学贸易系毕业的郭耕,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商人,正当他经商成功的时候却突然转行当了一名动物饲养员。与动物打了1 5年的交道,现在他是一位坚定不移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他说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人在野生动物眼中丑恶的形象。 自从郭耕1 9 94年到了麋鹿苑,他称自己也越来越“四不象”了,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可郭耕说,我愿意,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做我的“四不象”。 相似文献
15.
做一名饲养员,是郭耕不同凡响的选择。看着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他困惑了,为什么是猴子在里面,而人在外面?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应当如此吗?如果有一天,人被关进笼子饲养是什么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17.
众所周知,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搞得非常成功,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不仅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地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就连普通的国民,环保意识也令人钦佩.但是,像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日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今中国媒体,最为窜红,人气指数最高的“明星”既不是港台歌星周杰伦,也不是国际大牌影星章子怡,而是我们耳闻目睹最多、与我们随影相形的平凡“人士”——“节约”。中国有句老话叫触景生情,这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中国经济可谓风雨飘摇,困难重重,当时有一个口号非常流行——叫“节约闹革命”。此外,由于经济短缺,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票证:布票、油票、糖票、工业卷等等,当然也出现了特权阶层才能享受的特别供应卡。那时的人们确实“节约”,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还有老三、老四等“接班人”在等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