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深圳、重庆、湖北试点省市的排污权交易现状及其特点,对比分析了调研省市的排污权交易机制特点,从交易模式、交易体制、交易价格及初始分配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省市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办法及交易机制的研究是进行排污权交易的首要条件,不同省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因地制宜的交易机制,广州市需在排污权交易工作中加快推进步伐,以保障广州市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排污权交易试点总体工作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研分析排污权交易试点省市的业务工作,对省级排污权交易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阐述,从整体的角度提出排污权交易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位、总体工作框架和数据逻辑,提出排污权交易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排污权交易由试点转向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刘晶晶 《环境保护》2011,(17):43-44
近年来,借鉴发达国家推行排污权交易的经验,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无论形式、内容、方法还是依据,都与市场机制下真正的排污权交易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市场手段和环境治理结合所产生排污权交易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证明其对缓解环境问题有着独特的、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条件的日趋成熟,排污权交易也在国内许多省市进行深入试点,并产生了一定的效益。本文从排污权交易理论出发,结合兰州的污染现状,论证兰州市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在借鉴国内外排污权交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兰州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完善环境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来,这项制度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试点推广,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探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理论基础,梳理和分析了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排污权交易基准价的制定这一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对影响排污权价值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包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绩效3个影响因素的排污权价值模糊数学评价模型,结合污染物削减成本构建了排污权交易基准价测算模型.利用该套模型,建立了重庆市COD和氨氮排污权价值评价体系,计算得到重庆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污染物环境排放量、工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等影响因素对排污权价值的权重分别为0.540、0.163和0.297,COD和氨氮排污权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分别为(0,0.715,0.285,0,0)和(0,0.865,0.135,0,0);根据重庆市废水COD和氨氮削减成本,测算了重庆市废水COD和氨氮的排污权交易基准价格分别为5 900和16 000元/t,处于全国排污权交易试点省市确定的基准价的中上水平.该套模型将排污权基准价测算过程中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表达,使测算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并且具有实用价值,但在排污权价值影响因素的筛选及其量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排污交易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江苏发生了我国首例二氧化硫排污交易,2002年底同样在江苏完成了首倒异地二氧化硫排污权。同时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在我国七省市全面展开。随着试点工作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传真     
《环境工作通讯》2010,(9):70-71
北京:试点启动排污权交易改革据北京市环保局介绍,北京市已经开展"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立法调研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了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项目将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基础上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  相似文献   

9.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政策实施以来,各试点省市纷纷构建了管理平台。依据各地开展试点的思路不同,这些平台的构建也各具特色。本文对全国11个获批试点省市的管理平台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合各地特色深入探讨了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IC卡总量管理系统、基于刷卡排污与排污许可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平台、基于总量预算制度的综合性管理信息平台等做法。据此本文提出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通用平台的框架设计的基本理念,即构建一套能够实现污染源综合管理的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0.
自2009年率先在我国西部启动了排污权交易试点以来,重庆市排污权交易在制度设计、机构建设、定价模式、排污权储备管理、排污权监管机制等方面形成鲜明特点,也取得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规范建立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姚毓春 《环境保护》2014,(16):58-59
确定科学合理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和征收模式,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高效有序性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试点省市排污权有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确定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应遵循的差异原则以及平衡排污收费与排污权有偿使用关系的差价征收模式,以期为新一轮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排污权交易的本质,是充分衡量和体现资源环境的价值。怎样用好排污权交易这个经济手段,倒逼结构调整,发挥环境经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期有不少好消息。河北省环保厅6月3日与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光大银行将提供500亿人民币的绿色信贷额度,支持河北省环保事业。其中,300亿元人民币专项额度用于排污权质押融资业务,支持有偿获得排污权企业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地区之一。通过讨论浙江省排污权交易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包括排污权确权、交易成本、排污权监管、关联制度设计等,分析浙江省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实践现状,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排污权交易的概念出发,探索排污权交易的意义,结合山西省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论证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论述排污权交易对提高排污者减排积极性、总量减排、优化产业结构等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当前国际社会实现污染控制的一项主要制度,在我国还存在市场参与度不高、交易范围过窄等问题,亟需将排污权交易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排污权交易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则需要立法从排污权资产的确定、交易风险的防范和外部监管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王琪  高彤  赵雅绪  陈刚 《环境保护》2023,(22):60-63
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同源、机制相似,具备相互借鉴与优化的基础。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率先试点,通过借鉴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机制,优化和提升排污权交易的监管质效,基本建立排污配额分配机制。本文梳理了襄阳试点的主要做法及进展,分析了其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据此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工作提出建议: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施策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国排污权交易政策法规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区域排污权交易与跨区域/流域排污权交易,扩大排污权交易标的物范围及纳管的行业企业范围;加强与排污许可制等环境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完善排污权交易的技术规程;建立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衔接机制,形成减污降碳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以来,国家环保部在十余个省试点排污权交易工作,浙江省成为试点之一,并在杭州、嘉兴等地率先推行试点工作。W市在施行建设项目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初始排污权分配与核定,逐步开展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在夯实排污权交易基础工作中做了有益探索。该文以W市的初始排污权分配与核定过程为例,探索适合于中国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机制,为各地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已于1991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进行了实施大气污染交易政策的试点.但至今总体看来,中国的排污权交易从制度到实施及相关的政策法律都是相当滞后的.中国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应从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入手,分析当前中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现状及问题,围绕建立中国排污权交易的立法问题展开,在此基础上尽快确立排污权及总量控制制度.并且通过立法确立排污权交易的原则、主客体、排污权交易的程序、监管机制及交易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玉环市排污权市场化交易的实施过程,分析了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在使用权持续性、违约处置、交易模式、价格体系、综合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封闭式交易市场建立、排污权确立、排污权价值放大、"一证式监管"等角度提出了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文章以温州市为例,从水环境管理视角出发,探讨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若干问题。着重分析温州市初始排污权核定与分配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利用平均治理成本等方法设计排污权有偿使用价格,研究排污权交易的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应探索利用地方立法权制定排污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初始排污权核定与分配方法、优化排污权竞拍机制和实施市场化激励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