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第一位因素是机动车辆密度;同时建立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短期预测精度很高,未来5年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呈平稳下降趋势.为规划防治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城市环境噪声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的第一位因素是机动车辆密度;同时建立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短期预测精度很高,未来5年禅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呈平稳下降趋势.为规划防治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据资料介绍,我国已有五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环境噪声或交通噪声的测量。我省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也进行了噪声普查。其中杭州市和温州市的交通噪声比较严重,应予重视。比较一下杭州市1981年和1976年的交通噪声数据,发现尽管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多,但噪声的峰值却明显下降了。究其原因,在于管理。目前,国家财力有限,因而降低工业产品  相似文献   

4.
采用主题框架法与DPSIR模型,构建了4层次中国省级区域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广东达到优秀水平;山西、甘肃、贵州、宁夏、青海、新疆的区域环境绩效水平较差。中国省级区域环境绩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西部地区的总体水平较差;中部地区总体在良好以下;东部地区基本处于良好及其以上水平。其中,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区域环境噪声、城市居民粪便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生态保护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农药使用强度、植被覆盖指数和森林覆盖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制约因子为水资源缺乏指数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环境治理的主要制约因子为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和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就徐州市实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实际经验,得出了“城市基础建设的现代化和开发,加上适配的管理对策,是控制城市环境噪声的完整对策”的结论。对特殊噪声源的测点选择以及有关的几个国家标准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首次工业污染源调查,历时1年半,于1987年6月23日至28日在杭州通过国家级验收。工业污染源调查是继人口普查、工业普查之后的第三次全国性普查。其目的在于查清工矿企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状况,掌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现状,为企业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加强管理指出方向;为区域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提供依据。浙江省于1986年3月全而开展这项工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国内外城市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在我国环境保护部、美国环境保护署、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的支持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与美国环境保护署于2008年4月17~18日在上海共同组织了长三角区域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饮食业后堂噪声的频率特性,采取隔声、吸声、消声控制技术和防油雾措施,并独创设计了一种排油烟通风复合消声器,解决了同时排油烟和降噪的难题,得出了饮食业后堂噪声综合控制的有效工艺。经2年的实际应用证明,降噪能力强,可满足60dB(A)的区域环境标准的要求,效果稳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特别是排油烟通风复合消声器、通风消声窗及“声闸”的设计参数,可在同类噪声控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内环路交通噪声模拟与降噪措施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车辆噪声排放模型,考虑距离衰减及声屏障的遮挡作用,建立了高架道路交通噪声模拟模型,计算了广州市内环路的交通噪声分布,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了内环路的交通噪声地图。同时,以环市东路路段为例,评估了限速、限行及加装声屏障等降噪措施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1)内环路昼间的噪声污染较严重,靠近道路的第1排建筑物大部分处于65~70dB的噪声环境之下,面对路面的建筑物的开窗位置,噪声达到70~75dB。噪声较严重的地区为环市东路路段、火车站路段、中山一路路段、南岸路路段、环市西路路段等,这些地区都可能成为内环路噪声投诉事件的高发地区。相同地区的噪声在夜间下降了一个级别,能够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的限值要求(55dB)。(2)加装声屏障的措施,能够在不影响现有路面行车状态的情况下达到降噪要求,是比较推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饮食业后堂噪声的频率特性,采取隔声、吸声、消声控制技术和防油雾措施,并独创设计了一种排油烟通风复合消声器,解决了同时排油烟和降噪的难题,得出了饮食业后堂噪声综合控制的有效工艺。经2年的实际应用证明,降噪能力强,可满足60dB(A)的区域环境标准的要求,效果稳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特别是排油烟通风复合消声器、通风消声窗及“声闸”的设计参数,可在同类噪声控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阶段多数城市环境风险形势严峻,环境污染源和风险源多而复杂,导致区域环境突发事件高发,其范围越来越广,引起人们对区域环境风险的高度重视。概述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目的,初步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环境风险评估程序及评估方法。同时,认为实际应用中,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快研究制定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简称交通噪声)日趋严重。交通噪声已是现代城市中最主要的噪声源。七十年代以来,在交通噪声预报理论和车流的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上取得不少进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对于小城市交通噪声的研究很少涉及。如我国1979年开始对城市交通噪声进行调查,但只限于大城市。截止1989年底,我国共设市450个,其中县级市262个,占百分之五十八,且大多是近几年设置的。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这些城市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管理系统的构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了基于GIS技术开发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管理系统的构架与实现.该系统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噪声数据库设计、噪声数据管理、交通噪声的模拟和交通噪声影响统计.系统采用了数据库技术、GIS技术和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对城市噪声环境进行管理和模拟.从实例结果分析可见,模拟结果能达到实际使用的要求.该系统能为城市规划、城市环境评价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道路两侧交通噪声空间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控制和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噪声的监测评价及控制工作都需要了解交通噪声级的空间变化规律。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各类声级的叠加使空间声场变化相当复杂,因此需要建立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5.
交通噪声在城市环境噪声中是最主要的一种。它影响人们的睡眠与休息,干优语言交谈,降低工作效率,妨碍思考问题,引起吵闹的感觉。因此要降低交通噪声以减少对人的干扰。首先要制定交通噪声的测量规范和建立允许标准。根据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的测量,我们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测试规范  相似文献   

16.
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是环境科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通常,在对一个地区的污染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区域环境  相似文献   

17.
莫斯科防止城市噪声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绘制莫斯科的街道噪声图。根据该噪声图,可改变交通运输的方向;确定在必要的地区建设隧道、高架桥、沟渠;在街道二侧建成绿化保护区,特别是建造堤坝和水泥壁,不久,将把这些噪声数据送到电子计算机中去,以断定莫斯科噪声最严重的地方,以便采取降低噪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与治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因城市规划与用地的限制,作为重要电力分配场所的配电室越来越多地安置于城市办公区或居民楼区内。配电室内变压器、风机等设备运行时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同时设备振动会通过地面以及建筑结构向外传播,不仅激发环境振动污染,而且还可能诱发二次结构噪声。面对日益增多的投诉与矛盾,对城市配电室所致噪声振动的产生机理、传播规律以及合理的降噪减振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现场测试对配电室噪声振动及其传播特性进行分析,以一10 k V典型配电室为例,设计降噪减振的方案和措施,以期达到噪声振动达标排放,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区域环境噪声的预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区域内噪声源分布及声波传播途径的声学性质缺乏规律性,使这一课题的研究颇为困难,只对一些声源分布较为简单的情况取得一定成果。我们认为,对一般区域,尽管声波的传播与衰减确实符合物理规律,但由于声源分布的无规性(包括运动着的声源其坐标的不确定性以及间歇出现的声源其出现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传播途径上声学性质的无规性(例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商业密集区,社会生活噪声扰民是人民群众环境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近两年对同一商业密集区块的社会生活噪声监测工作实践,从噪声监测点位的布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测量、噪声测量值的修正及数据分析、标准的适用等方面进行监测工作的探讨,为社会生活噪声监测工作获得高质量、准确、合乎实际的监测结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