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厚美 《环境保护》2013,41(2):53-54
低碳经济是为了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以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人类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所实现的一场涉及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的经济形态.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后发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之路.先后被评为"低碳中国贡献城市"、"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低碳生态先进城市"和"杰出绿色生态城市".2012年8月,广元市碳足迹计算器系统正式运行;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正式文件,批准广元市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  相似文献   

2.
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之必由之路 当代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联系的.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通俗地说,低碳经济指的是以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具体国情,传统的以"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必须予以摒弃,代之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政府应该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实现其职能调节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财政政策的强力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中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对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政府财政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健 《环境保护》2011,(7):63-65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排放总量的75%~80%.因此,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之际,各国都倍加重视低碳城市建设.中日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在城市活动与城市结构、"软件"与"硬件"建设、低碳产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对这些差别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提高低碳城市建设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低碳经济要求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资源使用现状,指出在低碳经济下对资源价格的重新构架的重要意义,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资源价格构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二氧化碳可能的排放格局.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论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有色金属工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进行分析,为政府、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应担当的责任和做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欧盟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且强调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虽然最近20年来,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降低,但是其原因复杂,并非完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结果.在2011年底召开的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又一次让世人失望.那么,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头羊的欧盟,其积极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成效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世人关注,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也得到公识。传统的高碳经济,以石化燃料为主要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减轻常规环境污染而且有利解决世界气侯变化等问题。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本文论述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途径,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介绍了发达国家及我国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及采取的措施。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更大。提出钢铁企业创新理念、迎难而上,实现钢铁企业低碳化、生态化目标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聂锐  张涛  王迪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57-1564
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低碳情景是江苏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案;通过不同情景的比较,认为低碳情景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与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7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431倍,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 655×104t,未来20 a能源资源的有效供应与合理利用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最后给出了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改变以"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解决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等问题,文章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的碳排放量和产业节能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以气候变暖为契机,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体系。我国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文章论述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最后指出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与环境融合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社会的合作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已出现下降的"拐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推动人类社会理念及技术的"跃迁".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中,世界各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理念和对策,反映出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差异,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也因此各不相同. 发达国家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路径表述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路径"等概念,并试图推广给他国,然而这类路径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发展低碳的生产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内源性改善.发展中国家若一味遵循此种模式,追随发达国家技术发展的脚步,将使自己始终期待甚至依赖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抑制本国技术的发展,其后果只是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之路怎样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低碳交通"的内涵,并指出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之后,围绕提高现有交通运输体系的能效、减少对能源的需求,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等议题,为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低碳经济是将低能耗以及低污染还有低排放作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我国想要可持续发展的形势所需,而保护大气环境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因此,本文对发展低碳经济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综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低碳”是当今最流行的词语。但是多数人只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排放了约占总量70%的二氧化碳,其中城市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占40%。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城镇化进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普及低碳经济的环境教育、用低碳理念推进城镇化建设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正>在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不仅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也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提出陕西省应制定"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低碳发展战略,分析了该战略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规划出低碳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先紧后松"路径,与各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2013,(7):1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增长。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