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工浮岛在上海白莲泾河道水质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9月~2008年3月,为改善上海白莲泾世博园区段的水质,在该河段构筑了一段由鱼类、贝类和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并对浮岛内外水质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人工浮岛显著提高了水体溶解氧(DO),降低了悬浮物(SS)含量,提高了水体透明度,同时显著降低了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活性磷(PO4--P)。人工浮岛构筑初期(2007年9~10月),整个生态系统尚处于适应阶段,浮岛内外水质并无明显差别,DO总体均低于5mg/L、SS均大于40mg/L、TN含量均高于2.0mg/L、NH3-N含量均高于1.0mg/L、TP含量均高于0.15mg/L、PO4--P含量均高于0.05mg/L,此时浮岛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不佳;2007年11月至08年2月,由菖蒲、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的浮岛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各类生物生长状况良好,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浮岛内水体DO含量提高至8.0mg/L以上、SS含量降低至10mg/L以下、TN含量较浮岛外均降低了2.0mg/L、NH3-N含量较浮岛外降低了3.0mg/L、TP含量总体均降低至0.06mg/L、PO4--P含量降低至0.03mg/L;构筑后期(2008年3月),浮岛缺乏必要的人工维护和管理,冬季植物死亡、腐烂,再次释放出N、P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得人工浮岛处理效果明显降低,造成二次污染,浮岛内水体中各指标含量迅速上升至处理前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南方封闭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物浓度高、透明度低等问题,文章在草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蚌螺草系统,研究了该系统水体修复效能及其修复稳定期抗环境胁迫性。结果表明,蚌螺草系统3(1 750 g/m3背角无齿蚌+87.5 g/m3铜锈环棱螺+3 000 g/m3矮生苦草)既能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显著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又能明显遏制底栖藻生长,有效发挥蚌螺生态功能互补作用。水体经修复后,浊度、浮游藻类叶绿素a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2%和98.5%,TN、TP及高锰酸盐指数可从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Ⅱ~Ⅲ类水平。蚌螺草系统3在外源污染胁迫下,水体浊度、TN、TP及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在15 d内均可恢复至外源污染前水平;在杂食性鱼类干扰下,若鱼密度不超过40 g/m3,各指标均可在1个月左右恢复至鱼类干扰前水平,展现了较好的抗外源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强化组合浮床净化微盐碱水体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友媛  吴亚东  孙萍  吴丹 《环境科学》2017,38(7):2850-2858
为了研究盐生植物碱蓬(Suaeda salsa)和微生物构建的组合型浮床对微盐碱水体的净化效果,构建空白对照浮床A、碱蓬植物浮床B、微生物浮床C和碱蓬+微生物组合型浮床D,在室内连续流条件下对富营养化微盐碱水体(pH值为8.5~9.0,盐度为5‰~7‰)进行动态净化实验.结果表明,碱蓬植物浮床对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32.5%、14.3%和28.2%,增加微生物人工介质后,碱蓬+微生物组合浮床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的净化效率达到70.5%、34.7%、70.8%,其中微生物单元对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37.7%、21.6%、44.5%.碱蓬+微生物组合型浮床净化硝态氮、总氮的增效作用去除率分别为12.2%、0.3%,而在去除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增效作用;表明在微盐碱环境中,组合型浮床中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增效作用受到抑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浮床C、D中微生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组合型浮床中微生物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与浮床D具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的结果相一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组合型浮床应用于净化滨海区富营养化微盐碱水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复合介质人工浮岛对缓流水体N、P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人工浮岛技术对氮磷去除效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层状复合介质人工浮岛原位水体净化技术,通过试验对其受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及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人工浮岛技术对于缓流地表水体N、P去除效果较好,且优于传统人工浮岛装置。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其去除率增大,通过试验进一步确定其适宜气水比为10:1,此时系统对氮磷的去除率比未曝气时增加1倍。在此运行条件下,水温高于13℃及水力停留时间为2.5d时,人工浮岛系统对水体中氨氮、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6%、63.8%、82%和83.5%;当水温低于13℃时去除率显著降低,此时延长HRT至7d时,系统对总氮和总磷仍有较高的净化效果,去除率分别为70.1%和69.2%。  相似文献   

5.
浙江农林大学是一座集教学、科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东湖顺应地势由山溪汇流而成,出水入太湖流域。东湖水质监测主要考察:水温、气温、p H、浊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BOD5等8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单因子分析法对东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湖水及出水水质属于Ⅴ类;总氮含量为Ⅲ类、高锰酸盐指数含量为Ⅳ类、总磷和BOD5含量为Ⅴ类。为指导校园学习生活和采取下一步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透明度(SD)和叶绿素a五项,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马踏湖富营养化程度,并选取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指标年均值的比值作图分析,得出马踏湖污染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马踏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并提出降低马踏湖富营养化现象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排除光抑制、营养限制因素试验,研究水杨梅对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叶绿素a的影响,并考察水杨梅对水中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水杨梅持续释放化感物质,在高藻密度条件下,对两种藻类的抑制率可达60%以上,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水中的总氮、总磷。在试验周期内,覆盖组对共培藻类斜生栅藻水中总氮、总磷去除率超过83%和35%,对共培藻类铜绿微囊藻水中总氮、总磷去除率达到60%、40%以上,表明水杨梅对藻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促进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可作为抑藻浮岛植物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8.
潘俊  孙舶洋  魏炜  张晋  谭帅晨  李瑞昉 《环境工程》2020,38(5):49-53,209
针对传统的曝气-生态浮岛技术搅动水体剧烈,破坏微生物挂膜与根际圈稳定,影响污染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等问题,构建了新型微纳米曝气-生态浮岛,在实验室通过微纳米级橡胶曝气管产生微纳米级气泡来提高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浮岛在20 d内曝气组的NH4+-N去除率为99.8%,TP去除率为93.03%,NO3--N去除率为78%,使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Ⅴ类水经过处理后可达到Ⅲ类排放标准,水体的弱酸性也可改良至中性。实验证明,微纳米曝气-生态浮岛联合技术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且对水体的搅动程度小,有助于提高生物填料挂膜的稳定性,氮、磷去除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生态浮岛。该成果可为微纳米曝气-生态浮岛联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研究了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效果,比较了5种水生植物单独种植及混合种植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初期水体的COD、TP、TN去除率迅速增加,水质改善。经过41 d实验处理,鸢尾、美人蕉+鸢尾、美人蕉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是89.4%、88.3%、86.5%;风车草、鸢尾、美人蕉+鸢尾对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是92.4%、91.1%、90.7%;花叶芦竹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是60.5%。若要对水质整体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可以选择美人蕉、鸢尾、芦竹混合种植。  相似文献   

10.
3种类型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中试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针对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在同等条件下开展了3种类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比较研究,试验采用现场中试规模,水力负荷为0.8 m3/(m2·d).结果表明,垂直流、潜流和表面流3种人工湿地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2%、27.4%和14.1%;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3%、50.1%和19.2%;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8%、57.9%和26.3%;对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2%、38.3%和14.8%;对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9%、96.1%和55.3%.可见,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潜流人工湿地对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垂直流和潜流人工湿地之间的差异较小,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远低于前两者.从出水水质稳定性来看,垂直流人工湿地出水水质最稳定,潜流次之,表面流最差.  相似文献   

11.
五里湖湖滨带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五里湖湖滨带水质的监测,Chla值范围为19.96~33.77 mg/m3;TN范围为3.51~7.15mg/L;TP范围为0.119~0.249mg/L;高锰酸盐指数范围为8.381~10.16mg/L;SD范围为0.35~0.58m。利用灰色聚类法对五里湖湖滨带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处于富营养状态。Chla与TP、高锰酸盐指数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N、SD与Chla间的相关性较差。磷是五里湖湖滨带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空心菜浮床+仿生植物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心菜浮床,空心菜+仿生植物复合系统以及仿生植物3组不同的水处理系统对城市重污染河道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试图阐明浮床+仿生植物复合系统在水质净化中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空心菜浮床+仿生植物复合系统对污染水体中的TN,NH4+-N,TP,高锰酸盐指数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相对于单独的空心菜浮床系统,复合系统对TN,NH4+-N,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提高了28.50%、20.03%、33.43%、18.02%;相对于单独的仿生植物系统,复合系统对TN,NH4+-N,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提高了14.98%、20.29%、53.38%、26.96%,且其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远高于对照(p<0.05),表明空心菜生态浮床+仿生植物复合系统可实现对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同时可有效抵抗空心菜植物腐烂对系统带来的冲击,确保复合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石溪水库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西宜春石溪水库的水环境状况,运用沃伦威德尔模型和狄龙模型等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对石溪水库COD Mn、NH 3-N、TN、TP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石溪水库2012年水质为Ⅳ类,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入库的污染物量超出其自净能力。将水环境容量按照Ⅲ类和Ⅱ类水标准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按近期目标CODM n、NH 3-N、TN、TP的超标率分别为7.6%、86.1%、121.1%、40.7%。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溪水库水污染原因,提出了水污染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4.
5种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狐尾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伊乐藻和苦草5种沉水植物为试验材料,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人工沉床,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沉水植物沉床系统对氮、磷和COD_(M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5种沉水植物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良好,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金鱼藻生物量最大。5种沉水植物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和NH_4~+-N去除率较高,均值分别为70.16%、79.60%、79.82%,而对COD_(Mn)的去除率较低,平均为39.74%;其中金鱼藻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P、TN、氨氮、COD_(Mn)去除率均最高,分别为79.76%、85.23%、85.81%和46.16%。因此,金鱼藻沉床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效果最好,同时金鱼藻也是该沉床系统的优选植物。  相似文献   

15.
湿地植物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不同类型湿地植物如凤眼莲、荇菜、稗草、黑藻、皇竹草、美人蕉等,引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在湿地组合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盆栽实验发现,虽然植物对污水N、P营养元素的直接去除率分别只有14.0%~59.4%和8.6%~55.2%,但植物通过过滤、截留及加强有机物降解转化的作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使水体N、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65.4%~83.8%和43.5%~69.5%。将植物引入组合处理系统,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水体TN、TP和COD月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0.4%、74.3%和81.3%。与常规生化处理系统相比,处理效果大为增强,生化反应的能耗相对减少,出水水质较稳定,使湿地组合系统成为一种去N除P,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卿杰  曹卉  王瀚林  巢路  李阳 《环境工程》2017,35(10):16-19
在上海市金泽镇太浦河北岸设计构建了饮用水水源生态净化工程中试系统,以期改善饮用原水水质。通过水质监测,分析了研究期间太浦河原水水质特征,并对中试系统的净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太浦河饮用水源原水水质较好,TP和DO绝大部分时段均能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CODMn、NH3-N指标全年均能达到Ⅲ类标准。太浦河原水经中试系统净化后,主要指标不同季节均可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对CODMn、NH3-N、TN、TP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38.4%、20.4%、36.2%和46.5%,对DO的平均提升率为19.1%,总体表现为夏、秋季节的去除效果优于冬、春季节。中试系统1年内可削减CODMn、NH3-N、TN、TP和SS的量分别为4.6,1.4,4.5,0.5,195.9 t,为原水充氧20.1 t。  相似文献   

17.
浮岛植物净化水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人工浮岛对模拟滞流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并比较了五种浮岛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显示,处理7d左右水体TN、NH3-N、TP和COD去除率迅速增加,透明度显著增大,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但植物根系分泌物会增加水体的色度.经45 d处理,鸢尾对TN、NH3-N、TP和COD等污染物的整体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水养殖业氮、磷产出量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及主要养殖生物产污系数等数据对我国海水养殖活动氮、磷的产出量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区氮、磷年产出量分别达到29.3万t和9.7万t。其中,投饵性养殖生物(鱼类、甲壳类等)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3.9万t和0.6万t,非投饵性养殖生物(滤食性贝类)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25.4万t和9.1万t。与全国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相比,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约占江河总氮、总磷排海量的10.0%和36.1%;同时,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已分别超过排污口氨氮、总磷的排海量,分别约为二者的5.6倍和7.2倍。因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8年-2003年每月对太湖9个区域的水质监测数据以及水质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项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明显地改善了TP、TN、CODMn等主要污染指标,但,IP还是超过地面水环境3类标准,TN、CODMn单项指标指示水体为中一富营养化状态。引江济太对太湖局部水域(主要是贡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水质由4类水体上升至3类水体,并对富营养化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同时引入清水,流域水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