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60Co-γ辐射降解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的稀水溶液,以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吸收剂量下水化电子对乙酰甲胺磷稀水溶液辐照前后的毒性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气-质联用等检测手段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合溶液毒性变化和降解率、生成的无机离子浓度、降解产物结构分析等,初步推导了60Co-γ辐射降解过程中水化电子对乙酰甲胺磷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毒性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马瑾  潘根兴  万洪富  祝坚 《生态环境》2003,12(2):213-215
有机磷农药自问世到现在已有70年的历史。因为它的高效、快速、广谱等特点,一直在农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它的不断使用,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高残留、毒性强等,尤其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其暴露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对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毒性作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尽快开发替代产品是今后使用有机磷农药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铜、镉、敌敌畏和甲胺磷对南美白对虾的亚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恒温和充气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铜、镉)和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对南美白对虾的亚急性毒性作用及对虾体胆碱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幼虾在各浓度重金属(铜、镉)和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试液中经过60d的亚急性中毒试验,除铜在低浓度促进生长外,其他各组体长、体重及蜕皮次数均小于对照组,且随毒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有机磷农药对南美白对虾体内胆碱酯酶具有显著影响,虾体内胆碱酯酶含量随水体中有机磷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重金属对胆碱酯酶也有一定影响,胆碱酯酶随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重金属对胆碱酯酶的影响效果没有有机磷农药显著.  相似文献   

4.
薛秀玲  袁东星 《环境化学》2006,25(3):310-314
在实验室模拟缢蛏的生长环境,研究乐果和三唑磷对缢蛏的毒性效应,以气相色谱法测定缢蛏体内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并通过光镜观察有机磷农药对缢蛏鳃和消化腺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体内乐果和三唑磷的含量随着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增加而增加,有很好的剂量一效应关系,但是无线性相关性,乐果和三唑磷对缢蛏鳃显微结构的影响是:鳃丝变短,鳃丝间隔和基底膜结缔组织增生,鳃孔、血管腔堵塞;不同的是:在乐果胁迫下,E皮细胞纤毛脱落严重,而三唑磷胁迫下,上皮细胞纤毛增生,乐果和三唑磷对缢蛏消化腺显微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腺细胞界限模糊,腺泡水肿变形、部分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细胞问质疏松,出现许多空泡;有机磷农药的浓度高时消化腺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质囊泡化,  相似文献   

5.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发光菌快速检测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本文建立了一种用发光细菌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以3%NaCl(W/V)溶液从蔬菜中洗涤出残留的农药,加入定量发光菌溶液,通过其发光量的变化来检测农药的含量。分析了发光菌对蔬菜中六种有机磷农药的响应情况,探讨了检测空心菜中甲胺磷农药残留的最佳参数,实验表明,新建立的方法是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一种快速有效,价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主要配方的各种类型卫生用农药在居室介质材料上的降解速率及残留时间。试验表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毒性极大。推荐SOS/Umu原位法测定家庭卫生用农药的致遗传毒性,该法简便、准确,并能根据酶诱导率了解毒性程度,剂量-反应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7.
卫生用农药对居室环境影响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主要配方的各种类型卫生用农药在居室介质材料上的降解速率及残留时间。试验表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毒性极大。推荐SOS/Umu原位法测定家庭卫生用农药的致遗传毒性,该法简便,准确,并能根据酶诱导率了解毒性程度,剂量-反应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8.
有机磷农药的构效关系及其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定量构效关系理论和实验室内急性毒性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六种有机磷农药对四尾栅藻(S.quadricanda)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生态毒性。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取决于磷原子的电正性,各取代基种类和构象对电荷分布作用显著。根据构效关系原理,磷氧双键(P=O)被磷硫双键(P=S)取代后毒性降低;羟基(-OH)被甲、乙、丙氧基(-CH3O、-CH3CH2O、-CH3CH2CH2O)取代后有机磷农药毒性依次增强;磷氧单键(P-O)毒性高于磷碳单键(P-C)。该实验中毒死蜱、辛硫磷(-CH3CH2O)毒性高于其它四种(-CH3O),敌敌畏和敌百虫(P=O)毒性高于乐果(P=S),敌敌畏(P-O)又高于敌百虫(P-C),甘氨酸异丙胺盐取代羟基(-OH)的草甘膦毒性最低。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草甘膦异丙胺盐对四尾栅藻的96 h EC50分别为6.34、6.62、59.53、82.12、141.37和7.25 mg.L-1。它们对多刺裸腹溞的48 h LC50分别为0.20、0.12、0.28、0.17、1.12和5.03 mg.L-1。六种有机磷农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强度结果与QSAR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表征有机磷农药毒性特征的取代基团作用的毒性强弱顺序为:-OH〉=O〉-O;对四尾栅藻毒性试验结果中,由于草甘膦异丙胺盐作用于植物类靶位点的特殊性,导致其对四尾栅藻毒性显著增强。综合以上研究,以构效关系理论和浮游生物毒性试验相结合进行有机磷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将更加便捷和准确。  相似文献   

9.
尼龙网固相乙酰胆碱酯酶检测有机磷农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尼龙网固相乙酰胆碱酯酶检测水中有机磷农药,硫逐或硫逐硫赶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经过氧化后,增强了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对10种有机磷农药测定的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比不氧化要提高几个数量级,标准偏差<±5%。尼龙网固相乙酰胆碱酯酶稳定,适于野外污染水的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植物酶抑制技术检测蔬菜中的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用小柱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可去除叶绿素的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提出了抑制率阈值(15%)。应用本方法对市售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了调查,检出率约为10%。  相似文献   

11.
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星  郎佩珍  赫奕 《环境化学》1995,14(6):50-552
对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4-二硝基甲苯与邻二硝基苯共存时,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分别与三种苯的氨基衍生物共存时.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这种拮抗作用与取代基数目、空间位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发光细菌法检测环境污染中的基因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的暗变种T9171菌株检测9种化合物和14种环境样品的基因毒性。结果表明,在9种化合物中检出3种阳性物,6种可疑物。在14种环境样品中检出2个样品呈阳性,7个样品呈可疑,其余为阴性。激活系统S9能极大地提高试验的灵敏度。在环境基因毒物的筛选中,发光细菌法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短期生物试验方法。表2参14  相似文献   

13.
分子表面积的精确和经验计算及其在QSAR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大仁  黄庆国 《环境化学》1994,13(3):234-238
本文列出了精确计算分子表面积的公式,在分子几何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可用此式得到准确的分子表面积,用该法对20种氯代酚进行了计算,所得分子表面积能很好地预言其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并且用分子表面积(或取代基数)加上OH基的表面积,能很好预言其对发光菌的产性。此外,还提出了计算公子表面积的经验方法-碎片加和法,此法应用于某些取代烃化合物,也得到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4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加替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4种喹诺酮类医药品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84×10~(-3)、0.137×10~(-3)、0.129×10~(-3)和0.151×10~(-3)mol·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4种QNs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的毒性作用机制还需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多种QNs混合体系呈现拮抗作用为主,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毒性测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目前风险评价中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大型溞(Daphina magna)为受试生物,对某石化厂废水的处理流程中5个主要单元出水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其急性毒性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为了解不同处理单元毒性去除效果及主要毒性来源,结合毒性鉴别评价(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技术对各阶段出水的毒性削减及其主要致毒物质类别进行了分析。毒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废水处理厂对石化废水的毒性去除效果比较显著,其中进水对明亮发光杆菌、斜生栅藻和大型溞分别表现为中毒、高毒和剧毒,最终处理后出水的毒性分别为无急性毒、中毒和微毒,对毒性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6.4%、74.3%和99.5%。TIE结果表明,石化废水中的主要致毒物质是非极性有机物和可滤型物质。本研究结果为石化废水的综合生物毒性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探讨废水生物毒性的去除提供了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斑马鱼和发光细菌评估制革废水毒性及其削减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制革工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评价制革废水的生物毒性以及处理工艺对毒性的削减效率,选择费氏弧菌、明亮发光杆菌、斑马鱼幼鱼及其胚胎作为受试生物,分析了制革废水的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比较了不同受试生物对制革废水毒性的敏感性,并结合理化指标对废水的毒性削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受试生物的敏感性大小为斑马鱼胚胎明亮发光杆菌斑马鱼幼鱼费氏弧菌明亮发光杆菌斑马鱼胚胎斑马鱼幼鱼费氏弧菌;发光菌及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制革废水经过整个工艺处理后,废水的急性毒性已降至检测线以下,即0TUa;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制革废水仍存在急性毒性,基础毒性当量为0.5 TUa,同时还对胚胎的发育存在一定影响,对胚胎孵化及畸形的毒性当量分别为0.7 TUa和0.13 TUa。综上可知,处理后的制革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已得到初步的有效控制,但仍需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更大程度削减毒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黄庆国  韩朔睽 《环境化学》1994,13(3):246-249
本文以线性自由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子轨道能预测有机物生物毒性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建立了预测氯代芳烃化合物发光菌毒性的定量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18.
运用QSARs方法比较和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红霞  高松亭 《环境化学》1998,17(5):444-450
本文运用QSARs方法比较了惰性化合物卤代苯和次惰性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试验,鱼肝脏内控制ATP水解的Na^+、K^+-ATP酶不知力试验以及发光菌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19.
应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CoMFA)对56种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发光菌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6组分三维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型(3D-QSAR).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和常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23和0.958,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型分析表明:该类化合物发光菌急性毒性效应与化合物分子的空间场和静电场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