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由建设项目重要性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这两个因素决定.在分析现行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重要性可依次由省部级相关技术标准、项目行政审批权限级别、预估灾后损失程度顺序确定,以先符合者为准;指出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可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6项判定因素确定,并初步确定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分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例和数据论证了人类活动也是当代的重要地质作用。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对地球表面物质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的强度已经超过自然的作用;人类正在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人类活动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使旧的物种绝灭,并产生新的物种;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和大气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物质成分;人类活动还促进或减弱物理地质作用,增加或减轻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的区划研究,旨在反映海岸带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适宜程度。提出了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的概念,构建了以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为基础的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将我国海岸带划分为2882个评价单元,利用海岸带灾害地质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地貌图等数字化图层,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划分为5级,即基本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不稳定段和极不稳定岸段。其中,基本稳定岸段分布于我国杭州湾以北;不稳定岸段分布于福建广东交界地带和台湾岛西部;极不稳定岸段分布于台湾岛东部;较稳定岸段和较不稳定岸段则交错分布于我国海岸带其余部分。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韩城市西山灰岩群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岩质高陡边坡寸草不生影响地貌景观,可能引发崩塌灾害;废渣占用或破坏土地资源,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灰岩石料加工等人类工程活动粉尘污染极为严重,造成附近村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这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属历史遗留下的或责任主体不明,属韩城市"三区两线"矿山覆绿范畴。在充分收集西山灰岩群采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外业调查,分析研究区内矿山地质问题及危害,划分了8个恢复治理分区。提出了以植被混凝土喷涂边坡、挖高填低整理采坑并种植花椒树、修筑挡墙拦挡废渣、修筑排水沟疏导地表水等防治措施。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从根本上改变韩城市西山群采区的地貌景观,提高城市形象,变废为宝,让灰岩群采区成花椒种植基地,为陕西省灰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提供示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海湾地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使港湾工程活动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港湾工程及其地质灾害风险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进行港湾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认为港湾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内容包括选址阶段风险的回避、设计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及运行阶段风险的监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立足于评价灾害地质因素的致灾可能性以及工程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还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前阶段评估中未发现或未予重视的重要地质情况,及时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城市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实例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和充分收集资料基础上,筛选典型城市西安、宝鸡、铜川分别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与防治的分析,表明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活动的干预和改造,具有综合性特征.城市地质环境灾害的防治必须要约束人类活动,城市地质环境的整治必须要走综合整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地质条件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地质构造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因素引起的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已日益显露出来.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也日渐突出,城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地质生态环境则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体现出其基础性、资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地质勘查结果,对某电厂工程原来的加筋土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认为原设计没有考虑到地表含砾粉质粘土层的影响,不仅地基承载力不够,而且整个加筋土结构从深部滑出的安全性也未能满足工程要求,说明原设计方案需要进行修改,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在加筋土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了了解和掌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加筋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安徽"两山一湖"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跃东  向钒  许国娥 《灾害学》2004,19(4):40-45
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及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制约安徽"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调查了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灾害,分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及水体污染、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及其时、空、强特征,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质环境条件中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植被生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人类工程活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内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研究程度及区内地质灾害的自身特点,以区内已发生灾害的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定性分析了在何种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可能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定量分析了地形坡度、地形高差、沟谷流域特征、降雨量在某一具体分布范围内,才容易发育某种地质灾害;同时论述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手册和挂图的设计和编制,包括设计和编制原则、编制流程、手册和挂图的内容与结构、挂图编制的主要表示方法以及编制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地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  相似文献   

13.
14.
洪涝对水稻的危害及其抗灾减灾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就洪涝灾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危害,及其影响水稻洪涝灾害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水稻抗灾减灾的栽培措施,包括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种植耐涝品种、水稻耐涝栽培和灾后补救等。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组件式GIS控件MapX与Delphi进行系统集成开发,采用GPS定位系统跟踪定位消防车辆的轨迹,同时选用Oracle9i作为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建立了消防调度指挥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结合火警受理信息系统能对火警发生位置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还能迅速确定出警方案。系统的建立对消防调度指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也为地震等突发灾害的调度指挥救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方印  兰美海 《灾害学》2013,(1):139-145
从属性上讲,我国防灾减灾法不只是行政管理法,而应是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法;我国防灾减灾法不纯粹是公法,而应是公法与私法兼备的综合法。从地位来看,我国防灾减灾法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我国《防灾减灾法》是一部重要的新兴的基本法与综合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级电压设计裕度小、频繁动作导致分接开关故障率高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切换开关乙炔在线监测装置、油耐压测量装置、油温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采集非电量报警信号,由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综合判断的方案,实现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及评估,为换流站的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气象灾害静动态风险管理析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贵芬 《灾害学》2010,25(2):134-139
带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存在分类不清的问题,应用相关资料和云南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实例,初步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分为静、动态两类,并进行定义、过程、目标、任务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论从风险定义、管理过程、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方法、结果、目标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划分为静态和动态风险管理是应该的,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静态风险管理和动态风险管理都是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从不同的角度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静态风险管理主要基于气候研究技术,动态风险管理主要基于天气研究技术;气象灾害静态风险管理已有了一些研究和应用成果,而动态风险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突发性、瞬时性、毁灭性和次生灾害的连发性、给人类生存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了现代科技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以及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培养和树立信息意识,掌握电子编辑手段与技能,早作“转岗”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