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铅当量是X射线防护服最重要的性能指标,铅当量的大小决定着X射线防护服屏蔽X射线的能力。X射线防护服的铅当量有不同的等级,需根据不同的X射线照射条件和工作情况选择使用。本文通过计算给出了几种常用管电压下防护服屏蔽散漏X射线所需的铅当量值,可为X射线防护服的使用单位或个人在购买和使用时提供参考。选择适合铅当量的X射线防护服,可以避免因选用的防护服或用具铅当量不足而达不到有效屏蔽X射线的效果,造成健康的危害;也可以避免因选用过大铅当量的X射线防护服或用具,致使作业人员过多负重,导致疲劳,发生人为失误,也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另外,为了保证X射线防护服的使用效果,本文给出了X射线防护服的检验、贮存和使用等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特种防护服是为从事危险工作人员提供的一类特殊服装.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射线防护服、微生物/细菌防护服、化学防护服、防弹/防机械伤害防护服、隔热/防火服、防冻服等几种常见特种防护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辐射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人体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世界各国均大幅度降低接触辐射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年照射剂量,以保证人体健康。为适应新剂量标准要求,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黑龙江省安科中心承接了GB 16757-1997《X射线防护服》修订工作。本文简要解析了对原标准中X射线防护服定义、防护材料性能指标、检验规则、防护服标识和使用期限等内容的修订思路,供X射线防护服的使用者、制造者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灭火防护服是消防员进行消防救援的重要防护装备,可有效保护消防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消防救援人员的战斗能力。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研究主要是为了增强灭火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以提高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在消防救援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研发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分析了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热防护服是热环境下人体安全防护的主要装备,其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热环境下的人体安全防护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国外对热防护服相关的技术标准予以充分重视,以性能测试技术方法为主体,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标准,并体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外热防护服技术标准的调研,总结性能测试标准的共性内容,包括主要性能测试方法、实验设备、实验步骤、烧伤评估、人体模型和测试报告等.整套防护服装的性能测试技术及标准是研究的重点,出汗暖体假人将在防护服装性能测试领域被更为广泛的应用.最后,提出我国研制热防护服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动力送风全身式正压生物防护服对人员的防护性能,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正压生物防护服气密性和液体喷溅防护性能,连续监测穿着正压生物防护服活动时的内部正压值变化。采用微环境气溶胶密闭舱室平台,研究正压生物防护服对黏质沙雷氏菌(ATCC 8039)和phi-x174噬菌体气溶胶的整体防护性能。结果表明,正压生物防护服气密性和液体喷溅防护性能均达到气密型防护服和喷射液密防护服水平。对2种生物气溶胶的防护效率均在99.97%以上,且与送风量与环境湿度无关。正压生物防护服被人员穿着进行作业时,其内部能始终能保持大于16 Pa的正压。对该防护服防护性能的系统分析能全面评估类似防护服的整体防护性能,也为未来各类正压式防护服研发和防护性能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灭火防护服外层材料防火阻燃性能、防护服隔热性能、耐静水压性能及透水蒸汽性、反光带性能标准与欧美国家灭火防护服标准中具体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灭火防护服标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提出我国灭火防护服装标准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防护服装的全面评价通常涉及安全性、工效学特性等多个方面。在常用高、低温防护服隔热性能研究基础上,对服装的舒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高低温防护服的选用和设计改进等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热平板仪、人工气候室等研究设备以及真人着装实验,对高低温作业典型工种常用的耐高温防护服和低温防护服的舒适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低温防护服的透气性、透湿性、着装压力、肢体活动角度等均表现出一定差异,防护服的面料、结构和工艺等均影响到其整体舒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灾害环境中防护服性能测评研究进展,选取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作为典型灾害环境条件,系统调研防护服性能测评的相关文献,从单一和复合灾害环境2个层面,归纳分析防护服性能测评方法和研究现状,提出该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单一灾害环境中的防护服测评,面料性能测试方法应用广泛,整体防护性能测试研究不足;复合灾害环境下的防护服测评,是在多个单一灾害环境中分别检测各项性能,尚未开展多灾种耦合条件下的综合防护性能试验。当前研究趋势是建立并完善防护服的整体和综合防护性能测评方法,评估复合灾害环境条件中的防护服性能。  相似文献   

10.
防护服热湿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防护服是保护人体安全和健康,防止人体受到化学、物理和生物伤害的功能服装。防护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职业安全,又要使着装人体保持热湿舒适状态。这就需要防护服在职业防护与热湿舒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者针对防护服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评价防护服热湿舒适性能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劳动防护服的号型设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劳动防护服号型》是各类劳动防护服制作中广泛使用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依据当前劳动者人体尺寸的统计分析和企业劳动防护服生产供应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服装号型,以符合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增强劳动防护服的舒适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ASTMF2669-2009《施用农药人员用防护服性能标准》的分级和检测要求、防护服材料性能要求、材料的抗渗透性指标等,并就施药人员的安全与防护以及完善防护服标准体系提出建议.以为我国广大相关领域人员了解标准和应用标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高性能防护服以提升救援效率,基于人体试验,测量受试者穿戴灭火防护服、半封闭防化服、全封闭防化服以及基础服装(对照组)时静态条件下左右手握力值、疲劳度(RPE)和活动受限程度,通过方差分析、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图、相关性分析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灭火防护服对消防员工效性能影响大于防化服,灭火防护服较对照组握力减小32%、RPE增大54%、活动受限程度增大35倍,且RPE和活动受限程度均与握力呈显著负相关(p<0.001)。研究结果可为消防员个体防护服装设计、测试、性能提升等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消防员生命安全保障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电焊机在现行的五种电源制式下的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规则;分析了多台电焊机之间的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的互相连接问题,并特别指出了多台电焊机的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必须单独进行,实行并联连接;最后介绍了接地系统在选材、制作、改造和利用方面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ISO13688:2013《防护服 一般要求(Protective clothing-General requirements)》投票草案中,对标准的使用范围、 设计、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人机工效学、尺寸、标识和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等,提出了更加严格、具体的技术要求,同时提供了配套的检测方法。重点对该国际标准的人类工效学、健康卫生、环境影响等技术条款及检测验证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对我国修改采用该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GB/T20097-2006《防护服 一般要求》的相关技术要求修订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对GB21148-2007《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标准的特点、整体框架新增项目的目的及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标准修改及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防化服的设计原则,对我国某型防化服装进行了分析,在腰部、袖型、膝部的结构上进行改进,使服装更趋合理、人性化,更便于作业活动。针对防化服影响防护效果的缝制工艺参数,利用二次通用旋转实验设计,变化机针针号、线迹密度及缝纫线细度三个因素五个水平;针对“三防”面料进行防油、防水、防静电测试,得到防护性能与缝制工艺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并绘出等值曲线图,进一步分析了缝制工艺对面料防油、防水、防静电性能的影响,通过Borda数找出最优缝制工艺参数,并将应用到防化服的加工制作中。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highlights some of the issues facing owner/operators when attempting to align personnel, procedures, and equipment to achieve cost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ng performance. Each issue is presented using simple and practical thoughts toward life, collected from fortune cookies consumed during the technical editing of CCPS's Guidelines for Safe and Reliable Instrumented Protective Systems (2007).  相似文献   

19.
The Double Penetration Method (DPM) method of measuring ESPD (Electrosensitive Protective Device) response time was presented by Dzwiarek (1997). Calibrating the measuring equipment is a crucial stage of the procedur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s also crucial. For calibration purposes, a device simulating real ESPD operation thus enabling a correct setting of the response time was designed (Dzwiarek, 1997).

Theoretical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measuring ESPD response time with the DPM is subject to localisation errors made in the localisation of the detection zone border, rod position measurement errors made during highspeed penetration, and time delay measurement errors. The values of all those components of the total error have been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using the calibrating devic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taken under conditions as close to real ones as possible proving that the total measurement error is really enclosed within the assumed lim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