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OasisTM HLB固相提取小柱在环境分析方面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小柱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各种农药残留物质或环境污染物进行高效提取,包括酸性除草剂及代谢物(如:2 ,4-D,trifluralin等)、三嗪类除草剂及代谢物(如:atrazine等)、磺酰脲素类除草剂( 如:thifensulfuron methyl)、苯氧酸类农药、取代酚类农药(如:trichlorophenol)、乙酰胺类除草剂及代谢物(如:alachlor,metolachlor等)、有机磷类杀虫剂(如:acephate)及多环芳烃(如:phenathrene)等环境污染物.  相似文献   

2.
Yong  MS Maller  CL 《环境化学》2001,20(6):620-621
废水流出物常常不可避免地进入地表水和用于饮用水资源的含水层.因废水再循环常常进入饮用水层,各种废水中的污染物最终会污染饮用水.以往环保部门一直比较注重农药和工业污染物,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废水流出物中的某些药物残留已达到了相当令人关注(1μg·1-1即ppb)的程度.传统的分析技术(如液液萃取和GC/MS) 对极性较弱的化合物(PCBs和许多农药)比较有效,但对于极性相对较强的药物污染物而言,固相提取(SPE)与LC/MS技术更适合于样品提取分析。  相似文献   

3.
除草剂是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可能污染水源 .极性除草剂由于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中除草剂的反相固相提取通常采用改良的硅胶基质或聚合物基质吸附剂 ,如RP1 8,RP8或苯乙烯 二乙烯苯 (styrene divinylbenezene)聚合物基质等吸附剂 .使用上述吸附剂时 ,若需提取性质有一定差异的多种除草剂 ,需要使用不同的提取步骤来完成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提取之前必须调节溶液的pH值 .若要提取苯氧基链烷酸 (Phenoxylalkanoicacid)类的酸性物质 ,需用磷酸将样品溶液的pH调节为 …  相似文献   

4.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水体中痕量抗生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环境介质中抗生素污染物的含量极低(多在ng·l-1-μg·l-1级),并且具有基质复杂及亲水性和/或亲脂性等特点,常规的液相或气相色谱等检测方法很难满足实际研究的需要.本文选择喹诺酮、大环内酯和磺胺三大类较为典型的抗生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技术,13C3-咖啡因作为回收率指示物,建立了基于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的复杂水环境基质中典型抗生素的分离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HPLC高灵敏度分析水中的溴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ters氨基甲酸酯分析系统由具有四元梯度能力的HPLC及柱后衍生两部分组成.该系统不仅能够高灵敏度地分析水、土壤或各种复杂环境基质中的氨基甲酸酯农药,而且可以方便地分析多种需要柱后衍生的样品,如草甘膦、铬酸盐、糖、生物胺(如水生贝类动物毒素)、黄曲霉素及溴酸盐.  相似文献   

6.
胡霞林  刘景富 《环境化学》2011,30(1):252-262
自由溶解态浓度可用于评价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本文介绍了微耗损固相微萃取(nd-SPME)技术测定自由溶解态浓度的原理、测定条件和基质干扰等影响因素,并着重总结归纳了nd-SPME技术在在环境基质和生物基质中有机污染物自由溶解态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费用低、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而被视为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然而,一些强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很差,严重阻碍了其生物降解效率。电动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电动-微生物修复),在顽固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电场的施加可向土壤中分散外源物质、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或通过增强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降解菌的传质过程,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还可诱使土壤中的污染物产生电化学反应,增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文章对有机污染土壤的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综述。文章认为,影响电动-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电场强度、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结构和性质、微生物种群以及环境因素(如土壤pH值、土壤类型、营养物质、含水量等)。因此,在实施修复的过程中应根据污染场址的电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电流或电压梯度;另外,可通过施加表面活性剂、助溶剂或螯合剂,构建微生物群落,以及优化土壤环境条件,如调整土壤pH、提供营养物质、电子受体、共代谢基质等方式优化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的过程。深入研究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有望为电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的场地修复及过程调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环境化学》2009,28(3)
高氯酸盐的分析方法一般是从液-固萃取开始,高速搅拌和超声提取是从土壤和蔬菜样品中提取高氯酸盐最普遍的方法,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然而简单、易操作,但是对于那些结合较紧的离子例如从复杂的蔬菜或生物体基质中提取高氯酸盐的效率不高,另外,这些技术通常提取后需要清洗步骤,如用不同吸收剂的固相萃取(SPE).  相似文献   

9.
雷沛  潘科  张洪  周益奇  毕见霖 《环境化学》2019,38(3):494-502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有机提取溶剂进行气态萃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萃取装置,通过开展空白加标、基质加标以及环境样品重复性验证来确定该装置对水体沉积物中16种优控PAHs的前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6种优控PAHs基质加标的回收率为80%—12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0%,符合US EPA的要求.重复性验证结果显示萃取湖泊沉积物中16种优控PAHs总量(ΣPAHs)的RSD小于10%,河流沉积物的RSD小于20%.该装置具有处理时间短(2h)、对低环PAHs提取效率高(80%—100%)、可批量化处理等特点.本研究萃取装置在萃取时间和试剂消耗方面均优于索氏提取;而在装置操作简便性和分析成本方面也优于微波辅助萃取、加速溶剂萃取.为不同类别有机污染物的同步前处理应用提供了的可能,从而为研究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效应"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在环境中的浓度和行为受到环境监测与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环境基质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水平低,环境基质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十分复杂.环境基质有机标准样品能够对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保证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可靠性的计量工具.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土壤、沉积物、大气颗粒物和水基质有机标准样品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大气颗粒物和水基质有机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根据目前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的需求,提出了未来环境基质有机标准样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水草和鱼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氯苯类化合物(CBS)并用气相色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用超声波提取生物样品中CBS的最佳提取溶剂为正己烷,功率为25W,提取时间为20 min.植物和动物样品中CBS的提取方法稍有不同.在最佳提取条件下,鱼样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2%~91.6%,水草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8.2%~94.3%.另外,要根据污染物的检出限,确定生物样品中污染物提取的浓缩倍数.结论:用超声波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CBs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Waters液质联用系统可方便而灵敏地检测复杂样品基质中的目标化合物.本例使用 Waters液质联用系统,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选择离子监测方式分析了从大麦中提取的12种除草剂混合物.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基质潮汐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汐流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质的合理选择能够直接影响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以鸡粪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基质分别建立潮汐流人工湿地来处理生活污水,并以石灰石基质人工湿地作为对照,考察不同淹没/排水比(8 h/4 h和4 h/8 h)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质人工湿地对COD、BOD、NH4~+-N、TN和PO4~(3-)-P的去除效率均高于石灰石基质人工湿地,且玉米秸秆生物炭基质人丁湿地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各项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73.6%±2.9%,COD)、(84.8%±6.1%,BOD5)、(84.2%±3.2%,NH4~+-N)、(45.3%±2.2%,TN)和(84.6%±2.8%,PO4~(3-)-P);当淹没/排水比由8 h/4 h改为4 h/8 h时,除PO4~(3-)-P的去除率基本不变外,各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COD、BOD、NH4~+-N和TN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玉米秸秆生物炭基质人工湿地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各项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80.5%±5.2%,COD)、(92.1%±5.1%,BOD5)、(90.3%±3.2%,NH4~+-N)、(60.3%±2.2%,TN)和(84.7%±1.5%,PO4~(3-)-P);生物炭基质人工湿地对NH4~+-N的去除途径主要为物理吸附和微生物硝化作用,且微生物硝化作用占主导,对PO4~(3-)-P的去除途径主要为物理吸附和微生物好氧吸磷作用,且微生物好氧吸磷作用占主导;生物炭基质中的微生物量要高于石灰石基质,且上层基质的微生物量高于下层基质;在微生物群落中,Clostridiaceae和Nitrosomonadaceae菌群分别承担有机物和NH4~+-N的主要去除,其在生物炭基质中的相对丰富度均高于石灰石基质。  相似文献   

14.
杨彦  倪玮玮  李定龙  车飞  李晓芳  吕浩 《环境化学》2014,(11):1893-1905
运用响应面法对不同消化基质下邻苯二甲酸酯(PAEs)生物有效性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建立预测模型,并对主要因素设定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3种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土壤:R2=0.959;农作物及植物:R2=0.973;脂肪:R2=0.862),模型拟合度较高.通过多次试验模拟,初步认为在土壤消化基质中,设置人体摄入PAEs经口摄入浓度为10μg·g-1,基质质量为0.4g,pH值约为7时,生物吸收量最高.在植物源基质下,污染物浓度在10—11μg·g-1,消化时间在6—7h,基质质量为0.4g为生物吸收量最高.脂肪源中,基质质量在0.4g,污染物浓度在10μg·g-1,脂肪量在10%—11%时,PAEs生物吸收量最高.研究通过重复试验,充分体现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及设定条件的可靠性.但本研究仅考虑摄入介质相对单一,污染物化合形态等未在考虑范围内,在后期研究中将补充试验.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与广泛使用造成了地表水、地下水、沉积物、土壤等环境受到污染,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基于毒性效应的关键致毒物质鉴别技术(effect directed analysis,EDA)已经在水体、沉积物的致毒物筛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由于污染物组成复杂、范围广、基质干扰高、同分异构体广泛存在、人工合成标样缺少等问题,非目标致毒化合物的鉴别成为了EDA的瓶颈技术。逐渐发展的色谱与质谱技术、数据库指标在化合物筛选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库搜索,色谱保留特征,模型构建来筛选识别化合物的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化合物筛选识别方法在环境新型污染物及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化合物筛选识别所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这些方法可以提高非目标化合物筛选的准确性和通量,减少样品复杂性和基质干扰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未知化合物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参照美国EPA方法和国家标准,采用固相萃取和索氏提取-GC/FID/MS分析,分别对水、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进行测定,并对方法空白、基质加标、空白加标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7.
《环境化学》1998,17(3):304-305
化合物:杀虫剂、除草剂(欧洲标准要求分析的农药。如2,4-D,杀鼠灵,阿特拉津,西维因,敌草隆,利谷隆,地灰酚,扑灭津等)色谱柱:Nova-Pak C_(18) 检测器:Waters 996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PDA),热束质谱检测器(TMD)说明:使用 Waters tC_(18) Sep-Pak或聚合物基质小柱进行固相提取,检测限优于0.05ppb。 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色谱柱:Waters氨基甲酸酯专用柱 检测器:柱后衍生,Waters 474荧光检测器说明:对EPA方法(531.1和8318)进行改进,使检测限达到次ppb级,远远优于EPA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优先污染物"(EC)的分析已经成为环境研究领域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EC包括许多种化学品,如药物、兽药产品、三纳米材料、个人护理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在90年代早期,欧洲科学家就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测定出了痕量药物.这促使欧美各国展开了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发现了超过100种这样的污染物,浓度达到了ppb(十亿分之一)水平.EC的定义为目前尚未在常规监测项目中登记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9.
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概括总结出MP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包括遮蔽效应、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行为毒性等方面:随后分别讨论了MPs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载体效应着手分析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凝练得出MPs增强或抑制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微塑料改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微塑料改变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胁迫响应、微塑料与污染物发生交互作用等;最后对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联合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环境特征的次生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以期为准确评估和深入理解微塑料的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速率和生物强化效率有重要影响。生物可利用性是指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或其胞外酶对有机污染物的可接近性,它受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和微生物性质、污染接触时问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污染物的介质吸附、多相分配、老化和形成非水相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吸附、过滤和沉降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可利用性。促进土壤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解吸附,增强非水相基质的溶解,加速土壤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质量传递,可以增强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和生物降解的速率。施用表面活性剂和电动力学方法可有效地增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