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碳氮比低、处理成本高及氮磷同步去除存在碳源竞争等问题,构建了一体式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MABR),分别采用纯生物膜系统和生物膜-絮体污泥复合系统,逐步实现了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生物除磷工艺在单一反应器中的耦合及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的高效去除.结果表明,第1阶段(纯生物膜系统),在进水中仅含有氨氮的条件下,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NH4+-N和TN去除率分别为65.39%和50.67%.第2阶段(生物膜-絮体污泥复合系统),进水中增加了有机物,在COD/TN为3的条件下,T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90%和70.42%,实现了氮和磷的同步高效去除.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存在大量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其中,Proteobacteria在生物膜和絮体污泥均有分布,而Bacteroidota主要分布于絮体污泥;反应器内还检测到了Candidatus KueneniaCandidatus JetteniaCandidatus Brocadia 3种厌氧氨氧化菌,且 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菌属,其在生物膜上的丰度达到了3.23%;此外,Candidatus Competibacter、Defluviicoccus等聚糖菌和聚磷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Dechloromonas在反应器内均有大量富集,共同构成了该生物膜-絮体污泥复合系统,实现了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2.
提高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是当前人工湿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 Gaudich)为湿地植物,在野外构建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以高污染养猪废水为处理对象,分析废水中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应,并解析它们与水体温度、溶解氧(DO)、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绿狐尾藻人工湿地对NH4+-N、TN、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3%、86.4%、76.3%和82.3%,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45、86、14和188 mg/L。人工湿地进水负荷与人工湿地去除负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 ≥ 0.80,P< 0.01),去除负荷随进水负荷增加而增加。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人工湿地对NH4+-N、TN、TP的去除率与水体DO、Eh和温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对COD的去除率仅与温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 < 0.05),说明人工湿地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水体温度是人工湿地对NH4+-N、TN、COD去除的主要影响因素,水体Eh对人工湿地去除TP的关联性最大。这对改善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提标改造的挑战,较多污水处理厂采用三级脱氮工艺降低出水中氮素含量.本研究以磁混凝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三级脱氮工艺,构建含有生物膜和絮体污泥的UASB反应器,处理A/O(二级生化单元)出水,研究串联、分流进水以及回流等条件下系统的脱氮及有机物去除性能,并通过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各阶段的菌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当UASB串联A/O时,系统出水氨氮、TN和COD分别为1.21、10.02和30.00 mg·L-1.当进水分流比为15%时,提升了UASB的脱氮速率(从0.04升高至0.06 kg·m-3·d-1),UASB分别贡献了系统TN、NH4+-N和COD去除总量的23.4%、20%和20.7%,当系统出水回流到A区时,能进一步降低出水污染物浓度,NH4+-N仅为1 mg·L-1,TN为12.03 mg·L-1.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A/O反应器内Proteobacteria为主要菌门,UASB内Planctomycetes门实现富集,生物膜中Planctomycetes丰度为1.93%~8.39%,厌氧氨氧化细菌(以Candidatus Kuenenia为代表)在生物膜和污泥絮体中丰度分别为0.77%~2.19%和0.01%~1.49%.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厌氧氨氧化的三级脱氮工艺能够实现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在不增加曝气与碳源投加成本的同时高效去除氨氮、总氮,可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两种不同形态(固定生物膜和颗粒态)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考察了其对磁分离出水的脱氮性能、氮负荷的差异,同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自模拟污水,35℃恒温、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两个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均大于90%.此外,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改变,固定生物膜和颗粒反应器中Candidatus Kuenenia菌属消失,Candidatus_BrocadiaCandidatus_Jettenia成为体系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上升至0.89%、0.63%(固定生物膜)和8.79%、2.92%(颗粒).采用磁分离出水,随着HRT的降低,两种形态的厌氧氨氧化菌对NH4+-N和NO2--N去除率均在80%以上.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_BrocadiaCandidatus_Jettenia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最终稳定维持在0.7%左右,并伴随异养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针对污水处理厂冬季生物脱氮效率低、出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耐低温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Glutamicibacter sp.WS1.采用PCR技术扩增该菌株的脱氮功能基因,研究其对不同氮源的低温脱氮效能,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环境因子对其低温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氮平衡解析其氮代谢路径.结果表明,菌株WS1含有氮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amoAnapAnirSnirK;在15℃低温条件下,菌株WS1在以NH4+-N、NO3--N、NO2--N+NO3--N和NH4+-N+NO3--N为氮源时,对各无机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0%、98.10%、99.87%+100%和100%+94.92%;菌株WS1的最佳反硝化条件:柠檬酸钠为碳源、C/N为16、pH为8、ρ(DO)为4.5~6.8 mg ·L-1和温度为30℃;在低温(15℃)和低C/N (10)条件下,菌株WS1对NO3--N的去除率达到92.50%;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和同化作用是菌株WS1去除不同氮源底物的主要途径,其中大部分的无机氮(47%~56%)通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了气态氮.菌株WS1在低温污水脱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中氮磷释放到湖水中会加剧湖泊的富营养化,危害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在氮磷转换中不可或缺,准确分析沉积物中氮磷分布特征和来源以及与微生物的关系是湖泊富营养化管控的重要前提.以太湖为研究区,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并分析了粒度、pH、有机质(OM)、溶解性有机碳(DOC)、全磷(TP)、全氮(TN)、硝态氮(NO3--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等指标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以平板计数法测定好氧细菌(AB)数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了太湖沉积物和AB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研究了太湖沉积物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指标平均值如下:AB为9.25×104 CFU ·g-1,平均粒径(MZ)为17.59 μm,pH为7.62,ω(OM)为15.05g ·kg-1,ω(DOC)为71.60mg ·kg-1,ω(TP)为598.13mg ·kg-1,ω(TN)为1113.92 mg ·kg-1,ω(NO3--N)为3.22mg ·kg-1,ω(DON)为22.60mg ·kg-1.综合污染指数(FF)显示太湖中的点位13%为中度污染,87%为重度污染.TN除在湖心区、南部湖区和东太湖西部的部分湖区为轻度污染外,其余区域为中重度污染.除竺山湾为重度污染外,太湖中TP整体上为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指数(OI)表明,太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轻,主要与有机氮(ON)污染有关.太湖中DOC、DON、TN和OM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影响,TP和AB主要来源于河流外源输入的影响.研究将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研究AB去除沉积物中氮磷污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少奎  张燕燕  杨志峰  刘加刚 《环境科学》2006,27(10):2014-2018
以氨氮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6.8~7.2℃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2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浮萍Lemna minor)、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物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的脱氮效果,并探讨了6.4~11.2℃水温下不同起始COD浓度(27~105 mg/L)对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DO)是影响NH4+-N去除的关键因子之一,好氧时期各系统NH4+-N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H4+-N去除率的61%~88%.3种植物系统中NH4+-N的去除率(45%~56%)普遍高于泡沫板系统(38%)与空白系统(38%),而TN和COD去除效果差异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随着水体中起始COD浓度的升高,系统中DO逐渐由好氧状态降至0,该结果对NO3--N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率由67%上升至95%),而对其它水质指标(COD,TN,NH4+-N)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雷国元  马军 《环境科学》2009,30(4):1066-1072
提出了用水绵进行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强化去除水中氮、磷等污染物,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对象,分析了水绵(Spirogyra)的除污染性能.在自然光照条件下,Spirogyra 剂量(湿重)>3.05 g/L时,运行5 d后,TP浓度降到0.09 mg/L以下,去除率为96.84%以上;NH+4-N浓度降到2.82 mg/L以下,去除率为88.60%以上;TN浓度降到4.31 mg/L以下,去除率在85.49%以上;高锰酸盐指数降到16.86 mg/L以下,去除率为24.56%以上.处理效率随Spirogyra 剂量提高而增加.在利用Spirogyra 深度处理污水的过程中,水的pH值逐渐升高,Ca2+、Mg2+浓度降低,电导率下降.Spirogyra 生长引起水体pH 升高,诱导盐类矿物沉积,沉积矿物对磷的吸附是除磷的重要机制.Spirogyra 除磷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本实验条件下Spirogyra(湿重)对磷的饱和吸附量(以P计)为3.159 mg/g.Spirogyra 生长引起水的pH 升高,使NH+4-N 挥发可能是除氮的主要机制.选择适当的Spirogyra 用量和处理时间,处理后的出水氮、磷含量可达到湖泊类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Spirogyra良好的除氮、磷特性可能为污水深度处理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根系特征的沉水植物对沉积物中磷(P)的影响,本研究以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根系发达)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无固定根)为材料开展室内培养试验.结果显示,狐尾藻和金鱼藻均能显著降低沉积物中的总磷(TP)、无机磷(IP)、氢氧化钠提取磷(NaOH-P)含量,去除率分别为9.0%和7.8%(TP)、9.8%和8.8%(IP)、15.7%和8.7%(NaOH-P).狐尾藻对沉积物NaOH-P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金鱼藻.狐尾藻组中沉积物NaOH-P减少引起IP降低,进而造成TP降低.与初始状态相比,狐尾藻和金鱼藻处理下的上覆水溶解氧(DO)分别增加1.61 mg·L-1和1.72 mg·L-1,但pH和TP没有显著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沉水植物在减少沉积物P、抑制上覆水TP上升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沉积物NaOH-P含量高的浅水湖泊中,根系发达的狐尾藻的生态修复功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HA1絮凝剂在供水水库水华应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利娟  韩博平  林秋奇  雷腊梅 《环境科学》2007,28(10):2192-2197
2006-04华南一座供水水库发生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水华,供水口形成藻细胞的堆积,浮游植物、蓝藻、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的细胞密度分别高达7.3×107、7.2×107、4.1×107 cells·L-1.为保障正常供水,于04-22~04-30用小孔径的网和防水膜对供水口进行区域分隔,改变水流方向,同时在水面喷射以铁盐为核心的HA1絮凝剂控制水华.处理第1 d,浮游植物、蓝藻、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的细胞密度分别降至5.3×106、4.7×106、2×106 cells·L-1,去除率分别达到93%、94%和95%.处理期间,藻细胞密度平均为1.2×107 cells·L-1,最高不超过2.0×107 cells·L-1,不同藻类门的处理效果不同,蓝藻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绿藻、硅藻的种类和数量略有增加,说明HA1絮凝剂在本次应急处理方案中对蓝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Algal biofilmtechnology is a new and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imulated wastewater using algal biofilm under the continuous light of 3500 Lux in the batch and continuous systems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algal biofilm in removing nutri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algal biofilm was remarkable in the batch system.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otal phosphorus (TP), total nitrogen (TN), ammonia-nitrogen (NH3-N),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ached 98.17%, 86.58%, 91.88%, and 97.11%,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inuous system,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4 days was adopted;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TP, TN, NH3-N, and COD by algal biofilm were very stable. During a run of 24 days,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P, TN, NH3-N, and COD reached 95.38%, 83.93%, 82.38%, and 92.31%,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remov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simulated wastewater using algal biofilm.  相似文献   

12.
内循环对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脱氮除磷特性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在原水温度为15℃和C/N为4.9的条件下,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内回流比为100%、200%、300%和400%时小试规模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该生化系统可实现有机物、氮和磷的同步深度去除.在总HRT为8.0 h、SRT为15 d、污泥回流比为100%和MLSS为4.0 g·...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网藻对N、P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在富营养化水体至污水一级、二级处理出水中的N、h农度条件下,对N、P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6天内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3%和gi%.在含4.2-50.4mg/LN、0.18oh2.232mg/LP条件下,单位湿重的水网藻对N、P的去除能力随N、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水网藻N、P去除能力的影响与生长一致,生长越旺盛,去除能力越强水网藻对门扶乏的自然水体中的N、P去除能力也较强,去除率分别为70%和50%以上;而添加P,对TN、TP的去除率也增加因此,使用水网藻作为富营养化治理植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水生动植物联合作用净化不同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睡莲(Nymphaeatetragona)、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鲢鱼(Aristichthysnobilis)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ludinachinensis)为实验对象,设置富营养和极富营养两种浓度梯度,通过室外试验探讨不同动植物及其组合对两种浓度水平中总氮(TN)、总磷(TP)及叶绿素a(Chl-a)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和极富营养水平中,均以睡莲和黑藻组合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最好,TN去除率分别为66.4%和42.3%,TP去除率分别为97.1%和89.6%,TP去除率分别高出相应对照组53.2和35.3个百分点;鲢鱼和中华圆田螺的加入会引起TN和TP的升高,但是由鲢鱼、中华圆田螺、睡莲和黑藻组成的组合对藻类的抑制效果最好,其Chl-a含量始终保持最低含量,日均值不超过1.16 mg/m3。因此,鲢鱼、中华圆田螺、睡莲和黑藻联合作用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其协同作用可为景观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用芦苇、黄花鸢尾、菖蒲、香蒲、水葱和千屈菜等六种挺水植物在室内静水条件下,研究了其对北运河下游富营养化河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六种植物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试验结束后,六种植物生物量均增长了40%以上,植物组对氮、磷的去除率相对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3.75%~98.49%(p>0.05),对总氮的去除率为75.91%~89.42%(p<0.05),对总磷的去除率为53.12%~96.94%(p<0.05),其中黄花鸢尾和千屈菜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黄花鸢尾和香蒲的对总磷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添加碳源对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洪新  刘艳红  周琪  杨殿海 《环境科学》2007,28(6):1209-1215
采用向ANOXIC-OXIC(A/O)工艺出水中添加城市污水的方法,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外加碳源对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处理A/O工艺出水时(工况Ⅰ),湿地进水COD/TN仅为1.00,(NO-2+NO-3)/TN为0.48,COD、TN和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1.82、1.59、0.14 g·(m2·d)-1.A/O工艺出水中添加少量城市污水后(工况Ⅱ),湿地进水COD/TN为3.55,(NO-2+NO-3)/TN为0.44,COD、TN和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19.03、5.42、0.29 g·(m2·d)-1.工况Ⅱ的TN和TP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比工况Ⅰ提高了3.4倍和2.1倍.HRT、水温、(NO-2+NO-3)/TN和COD/TN对湿地脱氮除磷效能有显著影响,在HRT为0.5~1.0d, COD、TN和TP的面积负荷率分别为3.8~38.7、5.07~13.08、0.57~1.92 g·(m2·d)-1时, TN面积负荷去除率随HRT增加而指数下降,随水温和(NO-2+NO-3)/TN的升高而线性增加,随COD/TN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COD/TN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complex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18.
MUCT-MBR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行设计的双反应器MUCT-MBR简化了MUCT工艺,将反应池由5个简化到2个,减小了工艺占地面积,并且采用膜过滤取代二沉池出水,操作简单,出水安全可靠.针对MUCT-MBR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尤其是反硝化除磷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N/P比在33.3/5/1~25/5.5/1范围内,整个实验过程中COD、 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9.3%、 75.4%、 79.2%;且膜出水不受污泥沉降性的影响.缺氧段的反硝化吸磷是MUCT-MBR工艺除磷的关键,系统运行至第58 d,系统中反硝化除磷菌(DPAOs)所占比例达84.2%,反硝化除磷占系统总磷去除的67.07%.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C/N低且可生化性差、深度脱氮需外加碳源等问题,结合污水资源化对二级处理出水深度去除TN、TP和微污染物的技术需求,通过改变传统三维电极生物膜工艺(3DBER)的填料组成,构建了强化反硝化脱氮、并具备同步除磷、除微污染物(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DEHP)为例,用PAEs表示)功能的3DBER多功能复合反硝化系统,探讨了3DBER工艺强化脱氮同步实现除磷、除微污染物复合功能的技术途径,并从工艺性能、微生物种群分布等角度,深入解析了实现复合功能的技术方法与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硫/铁复合功能填料是实现低C/N二级生物处理出水深度脱氮、除磷、除微污染物的关键因素,多功能复合反硝化系统脱氮效率比传统3DBER工艺平均提高20%左右,TP去除率可达80%,PAEs去除率在90%以上.化学计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分析表明,复合系统脱氮、除磷过程中在微生物生态、电子供体补偿和酸碱度平衡等方面存在协同促进作用.其中,脱氮功能来自异养与多种自养反硝化共同作用,除磷的关键是海绵铁的持续腐蚀,PAEs的去除过程则是吸附、电化学氧化与生物降解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智能化控制SBBR处理不同C/N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以智能化控制的运行方式使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形成交替运行的好氧-缺氧环境,对不同C/N人工模拟城市污水进行了脱氮磷实验研究.该实验中控制反应器内水温为25℃±1℃,曝气量为150 L/h,进水COD浓度为300 mg/L、TP浓度为5 mg/L,以TN浓度为30、60、90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