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首波Pn、直达波Pg的走时的反演,推导出地壳厚度、震源深度、P波在地壳中、壳幔边界的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利用多台地震记录确定一个区域内这些参数的值,从而建立出该区域的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计算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莫霍面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向西侧倾斜缓降,深度在40~48 km变化,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81;都江堰、汶川、耿达一带处在龙门山推覆体范围之内的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深度在45 km左右,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707 5;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平均地壳波速比为1.76,莫霍面深度南面部分比北面深约10 km,呈南深北浅状。  相似文献   

3.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2年记录的421条高质量近震纵波数据,建立层状介质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安徽中部地区(30.5~33.2°N,116~119.3°E)地壳一维速度结构进行反演,结果显示遗传算法能够较好的用于一维速度结构反演,同时得到该地区地壳平均厚度、地壳各层平均厚度及各层中P波平均速度,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基础研究提供一个合适的初始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地壳的发展演化历史十分复杂,从太古宙至今,经历了30亿年的长期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和矿床分布格局。本交通过对该区地壳演化历史的研究,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着重探讨了各阶段的构造、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论述了部分贵重、有色金属矿产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分布规律,指出了新疆北部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类型及我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伴随着高原的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伸展,精细的地壳结构将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高原内部变形以及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基于高原中部流动地震台阵SANDWICH提供的观测数据,整合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数据,开展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高原中部地壳瑞雷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中地壳低速异常广泛分...  相似文献   

6.
各时期初生上地壳平均化学成分是根据化学分析、地质图、地层剖面和同位素年龄估算的。太古宙上地壳的深成若/表壳若比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5Ga前的一种不同模式的地壳形成作用。后太古宙绿岩序列的长英质火山岩和杂砂岩增加,太古宙一元古宙(Ar/Pt)界线处科马提岩的含量几乎降到零,而显生宙的安山岩含量增加。与古太古代相比,新太古代及后太古宙的上地壳亏损Mg、Cr、Ni及Co,且后太古宙上地壳富集LILE(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U)、HFSE(高场强元素,Ti、P、Zr、Hf、Nb、Ta、Y)及HREE。不同时代的上地壳均具负Eu异常.只是太古宙上地壳较弱。克拉通页岩表现出象上地壳一样的成分变化,但有如下重要例外:在Ar/Pt界线,只有页岩显示Fe、V、Sc减少和Na、Ca、Sr增加,也只有上地壳才显示HRME和Y的显著增加。太古宙上地壳和页岩都具负Eu异常.但它们没有后太古宙上地壳的负Eu异常强烈;而页岩的资料还略微显示出太古宙以后形成的上地壳之Eu异常逐渐增加。在Ar/Pt界线,上地壳和页岩的Cr/Th、Ni/Co、Co/Th比值都减小;Th/U比值只在页岩中增加,在上地壳却没有增加。太古宙页岩缺乏HREE亏损,Fe、V、Sc含量高,表明这些页岩的物源区与现今出露的太古宙上地壳并不相似。现已剥  相似文献   

7.
<正> 准确了解天然岩石在室温以上温度下的热性质,不仅对工程应用,而且对于了解地壳中的热流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地壳岩石热性质方面的文献至今很少。此外,也需要一种快速的计算热扩散率的方法来代替在平面温度波方法中通常使用的谐波分析。  相似文献   

8.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9.
Wedepohl(1991)提出了对大陆壳成分的新估计,即下地壳与上地壳之比为57:43,下地壳由60%的长英质麻粒岩和40%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新估计的地壳成分介于安山岩和英云闪长岩之间,Si、K、Rb、Sr、Zr、Nb、Ba、LREE、Pb、Th等含量比Taylor等(1985)报道的要高,而Mg、Ca、Sc、Mn、Fe等则较低。Wedepohl认为,如果将12.5%的S型花岗岩从上地壳恢复到下地壳.则上地壳与下地壳的长英质部分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作为实例,他介绍了Schnetger(1988)对意大利北部Ivrea地区的平衡计算结果,当沉积物由角闪岩相向麻粒岩相转化时,发生水不饱和部分熔融,可有35%的花岗岩分离出去。Wedepohl还认为.上地壳与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从早前寒武纪到现在逐渐增强的差异,即上地壳具较大的负铕异常,下地壳具正铕异常.后者的异常程度近于前者的一半。正、负异常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由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富钙残留体循环到地幔所造成;太古宙地壳成分与后术古宙并无系统差别。  相似文献   

10.
Tarlor等首先论证了借用沉积物微量元素研究上地壳成分的逻辑根据。随即根据沉积物确定上陆壳成分的花岗闪长岩模式,下陆壳成分的高铝玄武岩模式,全陆壳成分的25%安山岩+75%混合物(混合比为镁铁质:长英质=2:1)的混合模式。为检验该地壳成分模式对于时间的适用性,Taylor等又研究了沉积物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5Ga之后的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的特征基本一致,且它们与2.5Ga之前的沉积物明显不同。据此推论,如果2.5Ga之前的沉积物屯能代表上陆壳的成分,则太古宙与后太古宙(或太古宙后)的地壳成分应有明显差别。那么.如何确定太古宙的上陆壳成分呢?为此,Taylor等又专门论证太古宙的杂砂岩与后太古宙不同,可代表地壳成分。基此,Taylor等推导出太古宙上陆壳岩石组成比例是长英质:镁铁质=1:1.全陆壳的岩石组成比例为镁铁质:长英质=2:1,从而提出太古宙地壳成分、形成作用等均不同于后太古宙。太古宙地壳是如何演化为后太古宙地壳的呢?Taylor等认为,在太古宙未,即2.8~2.6Ga,曾有广泛的钾质花岗岩发育,该事件使得地壳成分从太古宙样式转变为后太古宙样式。关于具体演变机制,Taylor等认为早大古代的热流高,斜长石不稳定,只能发生以石榴子石为残留相的幔内部分馆融(40km以下)?  相似文献   

11.
核电之窗     
张志刚 《环境》2010,(7):54-55
我是一滴油,当我被机器从地壳的深处源源抽取出,并经过化工厂一系列工序后,我成了油罐中的一员,被运往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不同功效,给干家万户带去光明和热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星子理论和地球的星子堆积模型.以及地质演化两阶段模式和区域演化序列的差异,提出一种综合地质构造单元:大陆壳体。大陆克拉通内部壳体具独特的共合构造特征.文章将该构造模式称为大陆壳体并合构造(Juxtaposition-Coales-enceContinental-CrustoterraneTectonics),作为研究大陆克拉通地壳形成、演化的工作模式。作者在系统分析全球大陆克拉通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和对中国东部板内地壳构造研究基础上,将大陆克拉通地壳划分为若干类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地壳区的区域演化序列,及并合带的类型、特征和演化,对全球大陆克拉通地壳构造以并合构造模式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建立了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岩石组成模型,估算了地壳—上地促各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地壳53种,地幔34种)。根据不同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建立了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垂向地球化学分带。兴安、松嫩地块化学组成的横向对比表明每个地块都有其独立演化历史。与华北地台南缘化学组成对比表明两地块与华北地台无明显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 前言对下地壳捕虏体系列进行的综合性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研究,为下地壳某些部分是怎样和什么时候形成的提供了直接的信息。此外,堆积作用形成的捕虏体能提供有关沉淀出它们的熔融体的成因和演化信息。我们  相似文献   

15.
欧亚大陆东南边缘的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NNE-SN构造,EW向扩张-裂解、向东增生和大洋壳大陆化。在裂解过程中有新的岩浆构造地体形成。裂解带的地壳结构:下地壳有高速层、中地壳有中速层和低速层。  相似文献   

16.
赣南-粤西地区的地壳自早元古代晚期开始形成,地壳成熟度较低。该区是我国华南重要的W、Sn、Nb、Ta等矿的重要产地,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的岩浆杂岩具有高硅、富铝、富钾、高F/C1和Rb/Sr值,稀土配分具“海鸥型”模式,以及高Isr、b18O值和低εNd值的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属S型系列。矿石铅和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反映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的原区相同,都由地壳物质衍生为主。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演化历史,岩浆成因和岩浆源区物质组成等深部地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使读者对利用沉积物示踪地壳成分的方法有充分的了解,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研究地壳成分的三种主要方法,即典型岩石类型的加权法、广泛采样法(含对混合作研究)和沉积物示踪法,并且简单介绍了各类方法的特点,重点阐明了沉积物示踪地壳成分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可利用的沉积物的特点,将沉积物示踪法分为4类,即冰碛物方法、风积物方法、陆相沉积物方法和海相沉积物方法,详细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点、局限、应用现状和前景。最后指出.沉积过程中.环境对沉积物成分的影响程度不明,是沉积物示踪地壳成分的最大问题,必须加强研究;同时提出,由于沉积物成分受环境的影响,故可根据沉积物成分示踪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拟论述的并不是“新全球构造说”或“板块构造说”这一现代的全球构造运动概念,而是概括地论述对区域的、地区的或局部的(详细的)构造进行比较的全球构造学。全球构造学是研究在1:40,000,000或更大比例尺(即最大测量范围不小于1000公里)地质图上至少可以划分出分布范围的地壳(岩石圈)构造单元。就深度来说,这些构造单元明显地属于地壳构造或深部构造的范畴,涉及到深达莫氏面的整个地壳,乃至整个岩石圈。对于地壳构造单元切忌孤立地,而应当综合地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确切查明全球范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以1996年首都圈地区微小地震沿盆地边缘的分布与强震问对应关系为例,定量化研究沿地形分布的微小震一强震关系。它表明地壳厚度变化这种地壳的不均匀性,也可像内部断层这种地壳不均匀性一样,使我们有可能得到强震的前兆。文中具体给出判定沿地形(盆地边缘)分布的微小地震异常的方法和原则。本文的例子表明,异常一强震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20.
热可能因为造山带中自由对流的发生而从大陆地壳中灾变性地释放出来。造山作用本身可以通过提高地壳的渗透性而创造出自由对流所需要的条件。在大陆碰撞带的特殊情况下,有利于自由对流的条件可能会逐渐转移至大陆内部,可能会导致对流幕及有关热事件的重复出现。简单的模式和假说认为,单个对流循环或热释放幕持续的时间为10~6年级或更短。能量释放的速率和大小取决于地壳的初始热状态和渗透性,以及流体循环的深度。由典型参数所求出的估计值表明,对10~6年周期来说,地壳释放的总热能与背景热流从约60~200mW/m~2开始的增加量大致相等。如果存在具足够大渗透率的连续含水层,那么这种热的大部分就能够通过重力驱动的流体体系转移到大陆内部。本假说能解释与阿勒格尼—沃希托期造山运动有关的、由构造驱动的流体引起的一些现象。这些地质现象包括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的形成、广泛的钾质蚀变和再磁化。尽管这是推测的,但本假说与我们当前具有的关于大陆地壳中流体循环的知识水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