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赣东北万年地区变质岩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赣东北万年地区出露一套浅变质岩系,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环境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特征及区域对比,认为其与赣北双桥山群存在显著的区别,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相应的地层层序。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出露的浅变质岩系之沉积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弧后盆地。其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蓟县纪晚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夏垫断裂附近采集的样品,通过激光粒度仪实验进行粒度测试、分析,研究了第四纪沉积物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众数、频率曲线、累计概率曲线等粒度特征,并用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沉积物成分上的特点和变化。本文依据上述特征,将地层划分为8个沉积旋回,综合得出地层沉积动力和沉积环境的变化:较低能的沼泽相沉积、中能的河流相沉积、中高能的河流相沉积、高能的河流相沉积—低能的洪积相沉积、中高能的河流相沉积、低能的沼泽相沉积、中低能的浅湖相沉积、中能的浅湖相沉积。且本文认为地层中出现的两次富含黑灰色粘土、粉砂和碳化的植物遗体的沼泽相沉积应为地震引发的断塞塘沉积。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总结了有关地球化学资料,考察了整个地质时期太平洋不同沉积环境中海相沉积物的化学特征,提出了确定古代沉积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方法,最后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一些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印支旋回本区在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坳褶盆地和海退序列的含矿建造;早中三叠世在局限台地-萨布哈环境下形成周冲村组富铁碳酸盐、铅锌、膏(盐)等合矿建造;中三餐世与三角洲前线亚相有关的沉积环境下形成黄马青组含铜砂岩建造。南象运动是一次变格运动,其界面直接控制象山组砂岩铀矿。晚自垩世与拉伸引张构造有关,形成断陷盆地中的巨厚膏盐矿产.作者认为盆地演化及卤水流体是本区多旋回成矿作用最本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长江三角洲平原BZK01钻孔进行沉积物14C测年、粒度、磁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伽玛测井、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沉积环境演化、沉积相和古气候特征,建立了钻孔的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表明,受原始地形地貌、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古气候冷暖更替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地层依次为基岩长河组、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的嘉兴组、前港组、东浦组、宁波组、镇海组,孢粉组合可划分出16个孢粉带,按暖期温暖潮湿-冷期寒冷干燥古气候旋回变化的周期律,BZK01钻孔反映该区域共存在7个古气候旋回。建立的钻孔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揭示151.9~278.0 m为河流相和河湖相交替沉积的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存在两个气候旋回过程;83.5~151.9 m为河流相-河湖相-浅湖相沉积环境的中更新世,包含两个气候旋回过程;15.4~83.5 m为晚更新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为河口相-河湖相-潮坪相-滨海相-河湖相,与王店海侵-杭州海侵时期对应,包括两个气候旋回;0~15.4 m为河口相-河湖相-泻湖相沉积环境的全新世,对应富阳海侵,包括一个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模拟"浅密式"暗管排盐工艺,以炉渣为暗管包敷滤料,研究在补水淋溶和重力水下渗作用下,暗管排水中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及土壤含盐量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暗管排水中TDS含量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其累积分布曲线用y=aln(x)+b模型拟合时,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土壤的淋溶脱盐效果与土壤初始含盐量、淋溶次数、排水TDS总量及包敷滤料等因素相关;淋溶次数为5次,采用高炉液态渣为包敷滤料,厚度15 cm,1 200 mm2/m规格的波纹塑料暗管铺设方式,脱盐率可达69%。该研究可为炉渣应用于暗管排盐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现代盐盆石盐(加州萨林河谷、墨西哥南加利福尼亚州萨林纳奥莫特皮克)和第四纪浅埋藏(0~200m)石盐(加州萨林河谷和布里斯托尔干湖、中国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玻利维亚乌尤尼湖)的岩相研究表明,石盐的成岩改造与沉积作用是同时开始的,在埋藏的上部几米内这种成岩改造很强烈,并在埋藏的最初45m内基本上是完全的。经历过反复洪水期、蒸发浓缩和干化的现代盐盆的石盐壳,具有丰富的同沉积成岩特征。这些“成熟的”现代石盐的组构都是以(洪水期形成的)结构和组构以及(干化期形成的)胶结结构为主。泥质夹层含有数量不等的置换石盐晶体。 在浅埋藏处,石盐保留着“成熟的”现代盐盆石盐的许多结构特征。位于最上面几米之下的石盐都已不容易被洪水所溶解,而继续被纯洁石盐胶结着。在埋藏的最初10m内,胶结作用使石盐盐壳的孔隙度减小到不足10%。剩下的空隙都由于埋藏深度达到45m后被全部填满。在埋深浅的情况下,置换石盐继续在泥中生长,但可能只局限于最初的几十米埋藏深度内。胶结作用和浅埋藏的置换石盐生长的机制可能包括:(1)地下卤水的蒸发浓缩;(2)当卤水下渗到沉积物表面之下时地表卤水的冷却。 新墨西哥州二叠纪萨拉多和鲁斯特物两建造的未变形石盐具有的精细同沉积结构和丰富的纯洁石盐胶结物,都可与现代?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砂岩石窟数量众多,由于岩性条件及赋存环境等原因遭受着严重的盐害。现场调查发现,盐害特征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规律,采样后通过离子色谱法测试可溶盐的含量及成分,结合岩性、环境等因素分析盐害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陕北、陇东地区盐害发育严重,陇中、河西地区盐害相对较为轻微,仅在局部发育;石窟风化层含盐总量分布于0.11%—5.73%,各离子含量差异较大;含盐量影响盐害的宏观表现形态,含盐种类影响盐分的微观结晶形式,其中NaCl、CaSO4结晶形式为片状盐壳,Na2SO4为酥粉状,KNO3表现为絮状结晶;石窟岩体的孔隙率影响盐害发育程度,水分的迁移活动影响盐害的出露位置。研究结果可为砂岩石窟的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台田及海冰水灌溉利用对洗脱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滨海重度盐荒地的改良和利用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台田-浅池综合土地利用模式降盐效果显著,分析表明:黄骅淤泥质盐荒地筑造的台田相对脱盐效率达47%。台田作物生育期内2次海冰水灌溉土壤脱盐效率差异较大,总体排盐效果较好,其中7月份台田海冰水灌溉处理下,单位面积的0~120 cm层土体排盐2.70 kg,与盐荒地相比排盐6.16 kg,与台田无灌溉处理相比排盐3.76 kg,台田排盐贡献率PT明显大于海冰水灌溉排盐贡献率PTW。因此在滨海盐碱地区利用旱涝盐碱的台田调控作用,配合海冰水灌溉保障作物需水,可以构建安全的农业种植环境。此研究为滨海盐荒地台田-浅池利用、构建生态农业及海冰水资源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江西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认为其主要为一套洪冲积扇-辫状河-滨浅湖相沉积;研究了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沉积与构造的耦合过程,识别出3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即河口期、塘边期及莲荷期。河口期在剧烈断陷拉张作用下发育河流-冲积扇相沉积;塘边期构造相对稳定,断陷拉张作用减弱,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莲荷期构造以盆地西北侧地层相对隆升为主,发育河流-冲积扇相沉积。本文认为永丰-崇仁红盆的形成和演化明显受到构造运动、气候及物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嗜盐菌与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盐菌指在高盐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它主要生长在盐湖、盐场等浓缩海水中,以及腌鱼、盐兽皮等盐制品上。本文简要介绍了嗜盐菌的分类、形态特征和嗜盐机理。国内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工艺研究了高盐度废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研究得出盐度对生物处理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盐度对生物处理系统有机物去除率和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以及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相、优势菌种和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总结了嗜盐菌在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为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金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及碳酸盐胶结物中碳、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与沉积有机物和海相碳酸盐岩有关,源自碳酸盐岩热解作用和去碳作用以及沉积有机物的氧化作用和脱羧基作用。矿床的矿石矿物组成反映了成矿环境为高氧逸度环境。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矿床中石膏矿体中的硫可能来自三叠系古大洋硫酸盐矿物。而金属硫化物矿物中的硫具有多源性,其主要来源为生物或细菌还原地层中膏盐(石膏、硬石膏、有机质等)的还原硫、壳源硫和有机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金顶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物质应源自地壳。  相似文献   

13.
氟铃脲降解菌FLN-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氟铃脲的菌株,命名为FLN-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FLN-1初步归类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在含氟铃脲(50mg·L-1)的基础盐液体培养基中降解氟铃脲,5d降解率达85%,降解最适pH为6.0~9.0,最适温度为25~40℃,降解速率随初始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大;100mg·L-1的葡萄糖、酵母膏和蛋白胨对菌株降解氟铃脲具有促进作用.酶的定域试验表明,降解氟铃脲的酶为胞内酶.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东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沉积物粒度特征讨论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探讨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海平面等因素控制对沉积环境的控制,建立长江三角洲东部的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颗石藻生物矿化作用形成的方解石质颗石化石富含地球化学信息,是古海洋研究的理想材料,而典型样品的获取及其矿物学研究是前提与基础。选取南海西部越南岸外夏季上升流区MD05-2901孔柱状样,通过颗石分布特征、生源组分、矿物物相和红外光谱等矿物学特征研究,探讨了颗石化石关联的沉积环境信息,进而探索了古海洋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结果显示:南海西部MD05-2901孔柱状样从顶部到底部(随着深度的增大)颗石化石含量具有表层较高、中部含量最高、底部含量少的分布特征;有机碳含量在1.19%—2.78%,平均含量为1.99%,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以颗石为主的碳酸钙质无机碳含量在0.85%—1.65%波动,平均含量为1.12%,变化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与颗石的分布特征有强相关性;柱状样C/N分析表明这一时期沉积物主要为海洋自生沉积。富颗石沉积样品矿物物相主要含有方解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以及少量石英等。FTIR分析表明蒙脱石中可能吸附有机质,值得矿物学家深入研究。颗石藻沉积环境的矿物学特征富含沉积信息,为古海洋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北京平原夏垫断裂沉积旋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夏垫断裂下降盘(上盘)第四纪堆积物逐层分析和对比,定性的分析出夏垫断裂下降盘(上盘)距地表10 m范围内,各层的沉积环境和相应的沉积韵律特征。研究发现:由探槽所揭露的地层可以分为7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由上部的细粒层和下部的粗粒层组成,粒度上细下粗;细粒层均为含碳粘土和粉砂质粘土,具有湖相沉积的特点,其沉积环境多为还原环境或弱还原环境;粗粒层一般为细砂、粗砂层,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其沉积环境多为氧化环境或弱氧化环境;分析认为,断塞沉积所显示的韵律性结构是地震周期性活动的结果,这一研究是揭示夏垫断裂的古地震事件,反演古地震活动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磨刀门河口7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Zn、Cu、Mn、Pb、Ni、Cr、Cd7种元素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影响、风险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的Cu、Mn、Ni、Pb、Cd元素主要源于磨刀门河口的输入,Zn和Cr则具有多种来源;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影响Cu、Mn、Ni、Pb、Cr5种元素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整体情况较为严重,表层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的主要由Cd元素引起。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尼罗河三角洲泻湖(Manzala、Burullus、Edku)为典型区域,利用6根浅孔并选取Al、Cd、Cr、Fe、Mn、Pb、Cu、Zn等主要重金属元素,探讨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建坝)共同作用下河口泻湖湿地环境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964年阿斯旺建坝和海岸保护工程实施后,泻湖地区逐渐演变为稳定而封闭的沉积环境。钻孔上层(10~15 cm)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现象反映了建坝后三角洲泻湖环境污染加重。重金属空间分布表现为平原东西部Manzala和Edku湖污染较重,而中部的Burullus湖污染较轻。相关性分析和富集系数(EF)变化进一步揭示Manzala湖特征污染元素为Pb、Cu、Zn和Cd,污染源主要来自开罗石油化工等产业废水;Burullus湖特征污染元素为Mn和Pb,应该与湖区附近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有关;Edku湖特征污染元素则为Mn、Pb和Zn,其重金属可能来自邻近的Abu-Qir湾带来的亚历山大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19.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地球化学的方法,通过研究沉积岩或沉积物中各常量、微量元素及各种同位素特征,来示踪古沉积环境,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特征。通过Sr/Ba法、硼元素法、碳氧同位素法等地球化学指标判定海相沉积还是陆相沉积及了解古盐度信息;不同气候条件下特定元素(如P、Sr等)含量及元素比值(如Sr/Cu、Mg/Ca)可指示特定的古气候条件;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可通过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如Mo、U、V、Ni、Ce、Eu等)的分析得到较好的恢复;古水深以及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则利用了元素迁移能力的差异,通过查明不同深度带沉积的元素组合(Fe族、Mn族)、比值(Sr/Ba、Sr/Ca)及同位素(87Sr/86Sr比值)的不同加以判定。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可以用来判定沉积物源、物源岩性和构造背景及热水沉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普及,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然而飞灰中的高浓度氯元素严重阻碍了其资源化进程.水洗技术作为常用的脱氯除盐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除氯效果受飞灰自身性质特征影响较大.本研究从重庆和天津采集了两种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差异的垃圾焚烧飞灰,在对其粒径分布、化学组成、矿物组成、pH值和浸出毒性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表征的基础上,采用水洗技术和碳酸化水洗技术对两种飞灰进行了脱氯处理.结果表明,重庆飞灰氯元素的赋存形态包括NaCl、KCl等可溶性氯盐,还含有较高浓度的难溶氯盐(如CaClOH、Friedel盐和Ca6(CO3)2(OH)7Cl),因此,水洗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脱氯效果,氯盐去除率最高为88%.在水洗过程中通入CO2可以显著降低反应体系的pH值,促进难溶盐的转化和溶解,进而提高飞灰氯盐的去除率.重庆飞灰采用加速碳酸化水洗技术,氯盐去除率最高可达94%.天津飞灰中氯元素主要以可溶性氯盐的形式存在,难溶盐占比很少,因此,水洗技术可以达到较高的脱盐率(96%).采用加速碳酸化技术对天津飞灰进行处理,发现氯盐去除率较纯水洗技术反而有所降低,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加速碳酸化过程中碳酸钙等物质的再沉淀对氯盐的裹挟作用有关.由此可知,飞灰自身性特征尤其是氯盐的赋存形态对于脱氯除盐技术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因此,实际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可根据飞灰性质来决定预处理手段,从而最大化提升效率和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