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城市污染水磁化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磁装置对城市污水进行磁化试验的研究,发现经能引进BOD5,CODCR,藻类生产力和细菌总数等一污染指标呈周期性异常变化。对变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是由于磁场力的直接作用使有机污染矿化引起的。试验结果表明,磁化引起污染水耗氧特性的改善和促进藻类生产力提高的后期效应,可应用于研究开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和强化传统污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
磁化处理对水体的复氧速率及生物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试验证明,磁化处理不仅可引起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而且还强烈影响水体的生物性质(刺激藻类生长、抑止异养菌数等)。磁化处理引起藻类生产力显著提高的特殊生物效应,对加速水体的复氧能力,提高自净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磁化处理污水的生物效应试验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论文通过磁化处理污水的试验分析 ,研究了磁化对好氧微生物的活性、灭菌及促进藻类初级生产力等的生物效应 ,并进一步分析了磁化去除有机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环境工程》2015,33(1)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但处理情况却不容乐观,96%的村庄未建设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造成了农村环境的严重污染。以模拟农村面源生活污水(简称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藻类塘小试装置对污水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及处理机理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藻类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藻类塘脱氮除磷的最佳条件为全曝气、温度为24~35℃、光照强度为4 000 Lux、p H为7.5,藻类浓度为8×105个/m L,此时藻类塘对污水中NH+4-N去除率高达95%以上,TP去除率达60%以上,COD去除率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稳定塘中氧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稳定塘污水处理过程中,氧是有机物好氧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塘中氧的来源有藻类光合放氧和大气复氧。本研究通过有光无光对比试验、大气复氧试验及对实际稳定塘中运行数据进行总结研究,定量分析藻类光合产氧和大气复氧量,计算在稳定塘中有机物的总去除量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确定出大气复氧是稳定塘中氧传递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潭水库沉积物柱芯剖面色素、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的分析,结合现状水生态监测数据和近50年气候变化数据,揭示了长潭水库营养状态演替及初级生产力变化过程,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长潭水库初级生产力和藻类演替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长潭水库营养状态经历了稳定期、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阶段演替过程;沉积物色素剖面浓度也呈现3个阶段上升趋势,藻类由甲藻、硅藻为优势种逐渐演化为蓝藻、绿藻为优势种.外源氮磷输入增加和建库导致的水动力条件变化驱动了长潭水库初级生产力的增加和藻类种群的演替;近50年气候变化加速了水库藻类群落的演替,藻类的优势种演变为对温度敏感的蓝藻拉式拟柱孢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水生态资料缺乏水库的水生态演替识别和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7.
优化生态系统和磁化污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生态系统和磁化污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刘建军,雒文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关键词:生态系统,磁化技术,污水处理一、问题的提出总结目前有机污水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以活性污泥作用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厂方法及利用天然洼地等为依托的污水氧化塘处理方法。前者处理技术复...  相似文献   

8.
湖泊和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通常会引起藻类水华暴发. 已有较多研究总结了光照、温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对藻类水华发生的影响方面的进展,但缺乏对水动力因素影响藻类生理生态学乃至水华发生等方面的研究总结. 本文通过梳理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临界流速和人工混合对藻类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在藻类生理学方面,水动力条件主要影响藻类的生长、细胞形态、营养盐吸收、光合作用活性和酶活性的变化;在藻类生态学方面,不同藻类对应的临界流速有所差异,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优势种之间的转变;人工混合使局部水体藻细胞密度降低进而改善水质. 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后续仍需进一步研究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理的影响,不仅是酶活性和相关物质的吸收,还应包含胶被、产毒特性和基因序列等方面;应用于实际湖库的临界流速、水体扰动方式、扰动时间、扰动频率和最佳深度的探究,旨在推进藻类水华控制、保障水质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藻类试验能提供水样中营养物和有毒化合物含量方面的信息,这些特性在对四条流经奥斯陆的河流的研究中得到应用。从河流中采来的水样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加入营养物溶液。用羊角月牙藻在两部分中进行藻类试验,通过细胞产生量、生长率和生长曲线的形状,可以就营养物含量和毒物性质将水样分成五种类型。藻类试验表明河流的水质在流经城市时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季节性间歇曝气兼性氧化塘工艺对墨水湖氧化塘中藻类浓度进行测定与分析.根据藻类在温度、阳光及曝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有效地为本工艺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种无机盐形成的盐度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方法研究了2种无机盐所形成的盐度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以景观鱼池水为试验水体,通过分别添加不同数量的NaCl和Na2SO4,各自设定4个盐度梯度,分别为3、6、9 g·L-1和12 g·L-1,考察藻类生长的变化情况.2种无机盐的试验结果均表明,在一定时期内较低盐度(不高于3 g·L-1)对藻类的生长略有促进,而过高的盐度(不低于6 g·L-1)对藻类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比两种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发现Na2SO4形成的盐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大于NaCl.盐度升高对试验水体中藻类的优势种影响不明显,高盐度胁迫使优势种端尖月牙藻(Selenastrum westii)的集群状态和生长发育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藻类净化污水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利用藻类净化污水是一项污水资源化生物技术。常规的藻类处理系统难以达到藻类高性物量生长及发挥净化潜力。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藻类培养和污水处理环境调控及其净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发展了几种新型的藻类处理系统,包括超浓度培养、固定化藻类、渗析培养、藻垫以及光生物反应器研制,以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克服占地面积较大、停留时间较长、藻类收获难等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藻类净化污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1年-1993年对玄武湖水域微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监测结果,用叶绿素a以及藻类数量所表征的浮游藻类的生物量,通过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磷与透明度,溶解氧等的定性关系,以及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的分析认为,放养摄食浮游藻类的鱼类是减轻湖泊营养负荷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又可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杨雪  胡开林  胡晓勇  蒋本超 《环境科技》2007,20(4):20-22,30
随着目前水体藻类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国内外针对藻类的去除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法.实验采用国外引进的"去藻247"作为除藻剂,通过对滇池藻类去除效果进行试验和分析,研究"去藻247"中生物Cu2 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比例以及氮磷浓度的变化,以达到除藻的目的.结果表明,降低TP的浓度更易加大藻类的去除率,并且,其去除率随着藻类厚度(3~15 mm)的增加而提高,说明了"去藻247"具有一定的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藻类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及机理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维  刘彬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6):41-43,49
利用藻类的吸收,富积和降解作用,可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和营养盐,还能降解多种有机毒物,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相比,它具有原料低廉,吸附容量大,无二次污染,良好的选择性等优点,近年来,国内外对这项经济有效的净化污水的生物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藻类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国内外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6.
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藻类生态及系统净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系统被认为具有次级污水处理功能。藻类是污水中的主要有机体。红树林系统如何能有效地包陷将会流入沿岸水体中的污水中的组分,是本项研究的重点,试验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中进行。扁圆囊裸藻(Trach-elomomascurta)、裸藻(Euglenaspp.)、线性棒条藻(Rhabdodermalineara)是污水中典型的污染指示种类,藻类密度高达5×109个/L,生物量达11.54μg/L。污水排放进入红树林,并未对实验地(SiteA)藻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对近海水体中藻类生物量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污水中的污染指示种类极少被冲出进入近岸水域。因此,红树林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力来包陷(Trap)污水中的有机体,处理污水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表明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发生小范围藻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藻类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种群丰度增加。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该地区非水华期间的监测数据相比较;同时对水质进行了环境因子相关性及对藻类水华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和温度是影响水库叶绿素a值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可以作为北方湖泊藻类水华预警的主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磁场强化絮凝减缓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磁场及磁致效应对磁强化絮凝膜过滤工艺(Magnetic enhanced flocculation membrane filtration,MEFMF)处理地表水中膜污染的影响;运用Design-Expert7.0软件进行试验设计,考察了磁化时间、混凝剂浓度和磁粉浓度对磁强化絮凝膜过滤工艺中膜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时间、混凝剂浓度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是影响磁强化絮凝膜过滤工艺中膜污染的主要因素.磁化时间和混凝剂浓度的协同作用影响着磁絮体的粒径和膜表面滤饼层形态,磁絮凝工艺形成的絮体粒径大且分型维数高,减弱了膜孔堵塞,减缓了膜污染.磁强化絮凝减缓膜污染最佳试验条件是磁化时间为6 min,Fe3O4浓度为8 mg·L-1,FeCl3浓度为44 mg·L-1.  相似文献   

19.
《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7,26(7):416-423
这样一个大的、人口密集的集水区,其水质主要受控于陆地径流、含盐水分层,25年的滞留时间,来自北海的底部氧化水的间歇更新,受低盐度胁迫的稀少劝、植物种类,致命波罗的海对外来压力(如营养输入和有毒物质的增加)变化的承受力非常脆弱。本世纪初以来营养输入和初级生产力增加几倍,已引起缺氧海底面积增加,水的透明度下降了2.5-3m,有利于一年生丝关藻类,而损害了粗的多年生藻类--如重要的墨角藻,改变了鱼类的群  相似文献   

20.
近岸工程施工时,围海造堤、码头搭建、桥桩钻孔和航道疏浚等人为活动会引起周边海域环境的变化,进而对海洋中的藻类,无脊椎动物(浮游动物、虾蟹类、底栖动物)及鱼类的种群生物量、生产力/结构、繁殖及后代成活能力、生理结构及形态等产生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岸工程施工期所带来的悬浮物变化和爆破冲击波对海洋生物所产生的主要影响,并提出几点缓解影响的措施,以期为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