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以1993、20012、007年3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3期土地利用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S分别计算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图的景观指数。结果表明:①大兴区的景观类型主体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从1993-2007年,大兴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草地、水域、荒土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②大兴区景观格局的总体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加,斑块形状相似性变小,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景观分离度持续增加,各类景观组分面积比例差别在逐渐缩小,景观中各组分分配越来越均匀,某一种或几种景观组分占优势的情况越来越小;③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荒土地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景观的破碎程度加大,分离度增大,形状变得越来越不规则,并且分布越来越分散。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增加,但是形状变得规则,并且分布变得相对聚集。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土壤资源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粮食安全与环境生态健康带来严峻挑战,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自然资源,土壤的各种功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下转化,演变和消失,那么,寻求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环境友好的模式下协调土壤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谋发挥土壤生态,生产和社会,经济功能,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城市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滇池在昆明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滇池流域中地貌结构和水文结构与滇池流域相似的典型小流域-豹子洞水库流域,分析其土壤资源的分类,形成,演化和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利用应以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为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实行科学施肥和合理轮间作,以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滇池面源污染物。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最活跃、变化最为迅速的地区,是城市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包括动态监测子系统、预警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三部分。系统的建立围绕边缘区土地的增值特点和土地利用动态更替规律,通过对边缘区土地质量和地价的动态评价,模拟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更替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对边缘区已有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分析和调整,并据此提出管理措施。作为一个循环反馈的运行机制,系统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为调节的终结,以保证规划的合理调整和实施可能,从而促进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大连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晋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引起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将导致部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土地利用的变化既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又是城市化引起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动态变化过程的反映.大连是中国北方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综合发展的开放城市,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城市.本文根据大连市1994-2005年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将通过函数关系确立的代表城市化进程的综合参数与土地利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关系基本在0.80水平上,即大连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确定了大连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子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各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和环境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⑤绿色景观建设;⑥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传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75-79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拟从城市化发展角度出发。研究江西省的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与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江地区20年来农业土壤资源缩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对江苏沿江地区1984~2003年城镇扩张侵占农业土壤资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0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土壤资源缩减主要围绕重要城市,缩减图斑面积大,且区域分布相对平衡。2001~2003年,农业土壤资源缩减速率显著增快且各地市呈不平衡发展,除南京外主要集中在常州、江阴、泰兴、常熟地区。20年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土壤资源缩减了891%,缩减面积达到 190 713 hm2,所有土壤类型均受到城镇扩张影响,其中水稻土被侵占的面积最大。该区域农业土壤资源按肥力质量可分为5等,1984~2000年,Ⅰ~Ⅴ等土壤资源受城镇扩张影响程度依次降低。2001~2003年,Ⅰ、Ⅲ等土壤资源受城镇扩张影响程度明显降低,而Ⅱ、Ⅳ、Ⅴ等土壤资源受城镇扩张影响程度增加,按受影响程度排序变为Ⅴ、Ⅱ、Ⅳ、Ⅲ、Ⅰ。 相似文献
9.
新疆和田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典型的西部欠发达贫困地区-新疆和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借助国内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关系及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农业用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耕地与未利用地等两种土地类型和城市化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两种地类的减少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体现了和田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影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被列为生态危机之首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严重危害到我国城市安全.本文在分析我国荒漠化危害、成因、学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毛乌素沙漠与榆林市西北交界区域景观规划试验为例,提出景观规划作为整体调控指导,结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力发电等多种学科,以可持续的生态方法治理城市边缘荒漠化、保护城市安全的同时,拉近该类型土地与城市、市民的关系,建立集保护城区、优化环境、教育、游赏、科学实验于一体的"沙漠一城市"边缘景观.景观整治运用措施主要有:风电先行,为城市长远建设提供资本;选取当地以及沙漠适生植物,对荒漠化程度不同的土地以及盐碱地进行生态恢复、固沙防风治理.在田林防护系统、田林恢复系统、沙地经济植被区、固沙植被区、盐碱地植被修复区、大漠公园、管理中心、风电厂和风车矩阵构成的防护规划体系中,科学地经营以自然环保观念为主导的地域性生态旅游业,加速当地城市发展良性循环系统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12.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步的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道门槛。然而 ,在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利用的情况 ,无序的城市化又进一步恶化了本已极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但城市化始终是实现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 ,在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中心城市规模 ,以控制对水资源的局部过度需求 ;通过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实现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通过对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加以调整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依靠这种适宜的城市化战略 ,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跨越水资源门槛 ,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张文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33-37
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城市建设无度占用土地和耕地,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和利用率低下等土地资源减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禀赋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的多尺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单体区域在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和对多个区域面板数据集综合水平的横向比较,本文在多个尺度上验证了自然资源禀赋在区域城市化过程的“资源诅咒”假说,并且通过在省际层面上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进行理论检验,也得出“资源诅咒”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的结论。文章还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资源产生限制作用的作用机理。认为这种效应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项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城市化动力机制和“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在实践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stimulates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diminishes available agricultural land. Mono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any more, so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going to be promoted in the c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evolvemen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from 1992 to 2004 and discusses some evolvement views.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以1990~2005年江苏省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变动率、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均呈非平稳变动趋势,但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的作用方向不同,工业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产生负效应,城市化则产生正效应.同时,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并且城市化的影响比工业化的影响更为持久.这意味着,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是耕地数量变化的首要原因.因此,在当前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非平衡发展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对于耕地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Its Evolvement in Peri-urban Area: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an Hong Cai Jianming Jiang Fang Liu Sheng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7,5(2):67-71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stimulates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diminishes available agricultural land. Mono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any more, so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going to be promoted in the c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evolvemen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from 1992 to 2004 and discusses some evolvement views.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能反映上海城郊乡梯度差异的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和远郊,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样品Cu、Zn、Pb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壤Pb、Cu、Zn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24~0.62,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徐汇区土壤Cu、Pb、Zn符合正态分布,闵行区土壤Cu、Pb和Zn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奉贤区土壤Zn呈正态分布,土壤Cu、Pb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由中心城区到远郊,城市土壤Cu、Pb、Zn的各项统计特征值和变异系数均有较大差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徐汇区作为中心城区,土壤Cu、Pb、Zn符合球状模型,土壤Cu、Z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b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奉贤区以农业用地为主,土壤Pb符合线性模型,土壤Cu符合高斯模型,土壤Zn符合指数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闵行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土壤Cu、Pb、Zn的半方差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表现为纯块金形式,以随机变异为主,空间相关性弱。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进行无偏估值,绘制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图,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郊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受城市化、工业化、城市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均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湖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产生了一定隐患。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应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其能够解释耕地资源占有量的9298%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经济增长付出的土地代价会逐渐下降;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流失严重,平原地区比丘陵地区耕地减少量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其他省份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