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经常遭受洪涝、旱灾,地震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侵袭,给当地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破坏。遥感技术通过卫星等空间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地表生态环境信息,已经成为灾后生态影响评价和生态恢复重建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用于灾害生态影响遥感监测和评估的总体思路、指标体系和方法实例。  相似文献   

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地震不仅导致当地群众重大人身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给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给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重建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2003年,内蒙古阿尔山市"5.21"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给阿尔山市林区带来了巨大损失,回顾灾区的原始状态及生态环境重建历史,摸清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为灾区的生态恢复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芦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是地形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更加严重。由于地震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约束因素,震后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威胁。因此,修复生态系统,实施生态补偿是震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芦山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震后生态补偿的思路、重难点和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生态重建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开展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环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随着解救地震中被困人员任务的完成,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破坏。  相似文献   

7.
鞍山市矿产开发中的生态影响及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山开采活动,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势必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和影响,据多年统计资料阐述了鞍山市由于矿山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鞍山市在多次的努力下,对矿山生态修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8.
煤矿区废弃矸石山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矸石山作为矿区主要废弃地类型之一,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对平煤集团矸石山实地调查、理化特征分析,最终提出了治理矸石山生态恢复的方法,包括边坡整形和边坡植被重建。通过该治理方法的实施,逐步实现了煤矿区废弃矸石山的生态恢复,解决了煤矸石污染问题。此方案的实施,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活动。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生态修复与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混用,造成生态修复研究的主题不明确,难以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或指导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态修复仅仅停留于自然科学研究层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研究,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也相对落后。这并不利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必须首先确立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本文一方面以区别生态修复及其相近概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态修复的本质,以期得出正确的生态修复含义;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选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为考察对象,研究实践中生态修复的具体模式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在人工主导下生态环境破坏方对生态环境本身予以修复,并且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受损方环境权益以及生存和发展权予以赔偿和补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浅析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活动。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生态修复与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混用,造成生态修复研究的主题不明确,难以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或指导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态修复仅仅停留于自然科学研究层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研究,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也相对落后。这并不利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必须首先确立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本文一方面以区别生态修复及其相近概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态修复的本质,以期得出正确的生态修复含义;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选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为考察对象,研究实践中生态修复的具体模式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在人工主导下生态环境破坏方对生态环境本身予以修复,并且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受损方环境权益以及生存和发展权予以赔偿和补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与转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煤炭生产地与消费地呈逆向分布,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全国煤炭输送总体格局。但是由于国家长期实行无偿调拨和煤炭低价政策,煤炭生产地区在当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快速增长,因此难以承担生态环境恢复的重任。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应作为"区域性"问题,其生态恢复费用应由产地和消费地共同承担。所以,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政策和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是改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维西塔城旅游区为例,分析了旅游业可能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安太堡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土地复垦工作的进展情况,简要论述生态环境重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汶川8.0等多次大地震前后气候、森林、植被等因素强烈变化的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类、动植物等带来巨大灾害。地震灾害可能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而某些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为地震预报预测研究提供重要的震兆信息。同时,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后羌族聚居区药用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震灾区药用植物生态变化调查分析问题,介绍了地震灾区生态变化和中草药植物资源,主要包括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变化和地震灾区特色中草药植物资源,探讨了汶川地震后羌族聚居区的生态,主要包括地震灾区自然生态概况、地震灾区植物生态变化和地震灾区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分析,分析了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和羌族地区生态变化与中草药植物的关系,为地震灾区植物生态变化恢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电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呈现恶化趋势。随着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推广,迫切需要对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从水电工程对水生生态、陆生生态、气候及地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就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对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水电建设要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宗旨,使工程建设能够最大限度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红利。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退化对于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论文构建了基于GBEM模型的分布式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了在生态重建目标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空间配置优化方案和实现途径。分析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应当在不影响生态重建目标的前提下,以提高流域整体的水资源利用效益为导向,优化水资源利用的空间组织,并通过流域内部的利益补偿,解决水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带来的区域间收入差异问题。应通过推进水权交易实现水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及相应的利益补偿,在提高水效益的同时,促进水资源分配的公平。生态退化严重的民勤湖区的农业人口需要逐步转移出来,以减轻当地的生态环境负荷。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在飞速提升,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就我国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必定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开采,资源的开采必然会影响开采的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资源开采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资源的开采需要掌握好一个度,过度的资源开采会严重的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以后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使得经济出现倒退的情况。正确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前乃至以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合理的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在保证经济良好的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的作用,倘若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使得经济倒退的情况。因为,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对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云南省公路建设规划及计划内容,分析了公路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敏 《环境》2000,(4):36-37
人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协调问题。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本质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物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社会带来工业创造力与破坏力的同步增长,以至演化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类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