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今日之世界范围的原因,地球环境在二十一世纪将发生灾难性的巨变”。美国环保局在今年九月份完成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气温增高的问题,将在1990年前变得突出起来。尽管世界各国的一些学者对“温室效应”这一问题多年来做过一些类似的预言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的报告警告说,制止全球环境恶化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要改变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毁坏为时已经太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纪末一份题为[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的报告,综合全世界850多名科学家和30所环境研究机构的意见警告说,类似的气候反复,21世纪只会越来越多。下一世纪,地球将越来越干旱、燥热、缺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及破坏环境的速度,已经使实现[持续发展]可望而不可及,报告还指出,由于缺水,土地退化,热带雨林毁坏,物种灭绝,过量捕渔,发展中国家超大型城市空气污染,现在存在全面危机。制止全球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3.
国外动态     
美国环境智囊团对海洋和 沿岸环境恶化发出警告 美国环境政策智囊团世界瞭望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指出海洋环境正在迅速恶化,警告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居民如不认真致力于海洋和沿岸的环境保护,必将破坏经济,对地球生物圈造成威胁。 该报告以海洋为题,批评了政策制订者不重视海洋保护。以世界总捕鱼量为例,1989年捕获8600万吨为顶点,1992年已下降至8000万吨,其原因一是利用高科技竭泽而渔,二是占2/3的有商业价值鱼种,其产卵、繁殖幼鱼的近海环境受到污染,使渔业资源受到威胁。并警告,由于军舰和核工业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物质,正通过食物链在人类食用的海洋生物中蓄积。  相似文献   

4.
可替代能源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刚刚走完,是时候来回顾世界在能源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之路。特别是,在面对预期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情况下,全球气候政策应当作出怎样的调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正如气候学家和环境学家在10年前所警告的那样:"我们的地球正在升温"。如果我们不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且发展可代替能源,到2030年,地球的温度将继续升高2摄氏度。  相似文献   

5.
美国环境智囊团世界瞭望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指出海洋环境正在迅速恶化,警告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居民如不认真致力于海洋和沿岸的环境保护,必将破坏经济,对地球生物圈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6.
邓清波 《环境》2004,(10):43
《新京报》报道:欧洲环境局近日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对欧洲造成的影响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到了2080年,欧洲将不再拥有冬天。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3月13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重磅报告——《全球环境展望6》(GEO-6)。这份报告由来自70多个国家的252名科学家和专家历时5年完成,是2012年以来最全面的全球环境报告。报告警告称,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  相似文献   

8.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什么叫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有人类,为什么?因为地球这样的环境适宜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地球提供了生物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离太阳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也比较适度,地壳变迁相对稳定,地球的气候适合生物生存。地球外层有一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射来很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了生物和人类。地球的形成大约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环境。地球开始时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演变才适宜于生物生存,到了大约32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命。5~6亿年前出现大量的生物,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9.
地球环境从不适于生物生存到适于生物生存,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从类人猿到现代入的发展演化过程,说明了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在环境中并和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是环境孕育了人,也是环境决定着人,影响、制约着人。但是,人以其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理性思维能力而区别于一切生物。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地球环境的发展演化就  相似文献   

10.
一人与自然关系在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表环境,经历天文时期、地文时期和生文时期后进入到了人文时期,出现了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环境问题,是地球演化到人文时期的一种地球行星的新现象,也是当今地球面貌的新特征。人文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原始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社会是从采集植物和狩猎开始的。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顺从于自然环境,人类遵循着生态学规律,融入天然食物链,人口数量与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总量存在着严格的制约关系,人类对…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121家印尼企业同时接到了一份内容相同的通知书,信封里装的是印尼环境管理局发出的严厉警告。环境管理局责令这些企业限期整治污染物的排放,否则将把它们在传媒中曝光。根据这一最新策略,印尼污染控制、评估和鉴定委员会将使用很  相似文献   

12.
自然地理学把构成自然环境的总体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5个自然圈。生物圈是指接近地球表面的那一层环境,即从海洋平面以下大约10公里起,到海平面以上大约10公里这一地球表面层。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生存在这个表面层里,称之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生物是以群落而生存的,它们和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光、热等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3倍,运输、家庭、办公室所用能量降低到现在的1,4,材料生产的能量消耗降低到1,3,建立物质循环系统,自然能源的开发提高2倍……这便是小宫山宏教授在《地球可持续技术》一书中所提出的2050远景规划。小宫山宏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校长,长期从事地球环境及化学系统工程方面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在日本的能源环境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地球可持续技术》浓缩了作者十几年来对地球可持续技术的思考,初稿成于1998年,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环境科学家已经提出了由于受氯氟碳化物(CFC)的冲击破坏,出现大气臭氧层空洞,影响地球生物的危险警告。1990年,科学家经过实测,证明大气臭氧层穹窿的存在,这是根据精密的连续测量海洋面上不同地带紫外线辐射量差别计算出来的结论。由于臭氧层稀薄或穹窿,让紫外线B(280~500μm)射入地表,大量杀伤海洋面上的浮游植物(也必然会  相似文献   

15.
数月以来,世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有毁灭性的天气,原因是在太平洋出现大规模的温暖海水,破坏了全球的天气方式。这种现象叫做厄尔尼诺。这可能是为期不远的地球气候剧变的一个警告。去年夏天,大西洋出奇地平静,在通常出现暴风雨的7一11月间,仅出现一次飓风,而在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一、温室效应当今,世界上存在三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这三大环境问题均与能源利用和大气污染有关。温室效应还是一个与全球气候相联系的特殊问题。首先,温室效应与大气中的CO_2浓度相关性极大。大气中的CO_2,可使大量的太阳辐射能(可见光谱范围)透过大气层而辐射到地球表面,又能吸收从地球表面反射回来的红外辐射;吸热后的CO_2,再将吸收的辐射能逆辐射到地球表面。多次辐射,使近地面的大气升温。大气中的CO_2好似防止地层热能散射到宇宙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近6万个滑坡,岷江、沱江、涪江三条河流的输沙量比地震前增加了3~7倍,由滑坡产生的泥沙将在面积约7万km2的流域内停留数十到数百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3日公布这一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针对高强度地质事件对地表侵蚀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环境质量变异的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这就向自然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预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趋势,为控制环境质量提供基础方案,为了人类的明天、为了地球的未来,地球科学应该在环境领域建立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生命选择了地球作为自己的母亲和家园, 世间万物在这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在地球上构成了一张稳定而义充满生机的生命之网。但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却总是以征服者、开发者、改造者的面目出现,君临一切地利用着、享受着、挥霍看,造成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恶化和生物资源的快速衰竭。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地球的环境中。在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的一座小山村里,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水族农民,近30年来,他不怀任何功利心,锲而不舍地投入环保研究和宣传──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环保疯子”的彭兆幸  相似文献   

20.
亚洲的觉醒     
关注全球环境使很多人忧心忡忡。专家的警告是 :“如果按目前景况演进 ,到本世纪50年代 ,地球不再是蔚蓝色的美丽球体 ,将变成灰暗、充满污秽的浑圆体。”那时 ,尽管气候转暖陆地缩小形成庞大“泽国”,但陆地与海洋将含有和飘浮有毒害物质 ,迫使更多物种难以生存以至灭绝 ,而首先遭殃的地区将是人口密集的亚洲。有鉴于此 ,环境意识原先落后于欧美大陆的亚洲居民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已出现飞跃的觉醒 ,表现出振兴经济、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今日的亚洲各国确定了“摸清家底、对症下药、控制污染、实施经济良性发展、以期确保环境清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