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用岩粉防治遗煤自燃的可行性,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混有岩粉的遗煤自燃过程。首先,由理论分析可知,岩粉的混入主要对遗煤自燃起阻止作用;将试验分成3组,观测各试验煤样的氧化升温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混入岩粉的量及粒径对遗煤自燃过程有较大影响;当岩粉量大于临界岩粉量时,岩粉的混入能抑制遗煤自燃;当岩煤比达到1∶1及以上时,遗煤基本失去自燃的危险;当混入岩粉粒径大于临界粒径、接近峰值粒径时,混入岩粉对遗煤自燃的防治效率最高。在合理的岩粉量及粒径条件下,用岩粉防治遗煤自燃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硫化矿开采时的爆破安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硫化矿物暴露于空气中后氧化发热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聚积以至燃烧带来的高温爆破安全问题。据我们的测定及国内外文献报导,存在自燃发火问题的硫化矿山的炮孔温度,下限多为40℃以上,上限则可  相似文献   

3.
武山铜矿北矿带(以下简称武山铜矿)矿石平均含硫量为26.5%,属于高硫矿床,具有自燃发火倾向。矿石类型有含铜黄铁矿、含铜高岭土、含铜角砾岩等,矿物成分有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等。矿床氧化作用很深,淋滤作用剧烈,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氧化带、次生带和原生带。最大氧化深度至—300米以下。大部分矿石为粉末状、松散状,少部分为块状。采用分层崩落采矿法,水平浅孔落矿,炮孔直径40~42毫米,孔深1~1.5米,人工装填柱状硝铵炸药,导爆管起爆网路。  相似文献   

4.
硫化矿自燃是一个以氧化放热为主、自发产生热量及热量积蓄引起硫化矿堆升温的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研究硫化矿自热过程是研究硫化矿自燃早期预测预报方法的前提.文章以红外非接触方式,利用RaytekminiTemp红外测温仪和CENTER可记录温度计测定硫化矿石堆氧化自热温度,重点分析了测定过程中的实际温度时影响精度的有关因素,主要有矿样种类、矿样温度、矿样块度、检测距离、环境温度、光束与矿样的夹角.通过实验室研究,为研制出专门用于舍硫矿自燃预测预报的装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预测预报硫化矿自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硫化矿自燃倾向性综合评价方法多样,且无统一的标准。以矿样的常温氧化增重率、自热点和自燃点3项指标为关键判定因子,结合CRITIC权重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对硫化矿自燃倾向性进行综合判定。采用CRITIC权重分析法,综合考虑指标内的变异性和各指标间的冲突性,得到3项指标的权重,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对象间的距离,对硫化矿自燃的危险性进行排序。运用该判定方法对国内某金属矿山的10个代表性矿样的自燃倾向性进行综合判定,比较了多个硫化矿矿样的自燃危险,得出10个矿样自燃倾向性从大到小为10#、2#、6#、1#、7#、3#、5#、4#、8#、9#,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的采空区自燃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把采空区多孔介质空间假想成由漏风通道组成的通风网络 ,各漏风分支的风阻则按采空区的实际特性给予赋值 ,然后采用通风网络理论、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理论 ,对新集矿 130 7工作面采空区的简化模型进行了自燃过程的模拟。其模拟结果经实测与分析 ,证明是合理的。因此 ,采用该方法模拟采空区煤炭自燃过程是可行的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阜生矿15#煤层容易自燃的特点进行程序升温实验研究,测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O、CO2、CH4、C2H4、C2H2等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的浓度和热解温度,遴选出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并利用标志性气体的浓度指标对矿井的自燃灾害进行预测预报,为阜生矿早期自燃预测预报和矿井火灾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北方矿井发生煤自燃的危险程度及原因,结合东北、华北、西北地区3个典型矿井的实际情况,基于横向对比的思维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构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分析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矿井煤自燃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3个地区煤自燃危险性排序为东北南山矿西北酸刺沟矿华北宣东矿;煤自燃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较慢的采掘速度、较低的采出率和较严重的煤柱裂隙,通过横向对比能够明确矿井在煤自燃灾害方面的特点,使应对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煤自燃是一个复杂氧化过程,要经历不同的氧化阶段,且同一煤矿不同煤层煤样具有不同的自燃氧化特性,故应建立相应的预测指标体系。从开滦集团东欢坨矿5煤层、7煤层、8煤层、9煤层、11煤层和12煤层采集煤样,利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联用实验,分析了各煤样自燃氧化过程中各指标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依据升温氧化实验数据,将煤自燃过程划分为初期氧化、缓慢自热、临界加速和热解裂变4个阶段,优选出各煤层煤自燃不同阶段适用的预测指标。结合各自燃阶段的温度范围得出了预测指标的对应范围,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煤层煤自燃不同阶段指标预报优先级,最终建立了东欢坨矿各煤层煤自燃预测预报多参数指标综合体系且设计了全矿井煤自燃预报指示方案。该体系及方案的设立提高了东欢坨矿煤自燃预测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可为其他煤矿防灭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孤岛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受开采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开采过程中面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以及采空区突水等复合动力灾害。留设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是确保工作面安全开采的关键,以陕西某矿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开采为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理论计算了工作面应力分布;采用应力动态监测等方法确定了该工作采空区侧向覆岩运动,并综合考虑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次生灾害控制以及巷道支护等因素,确定了该工作面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为5~7 m。  相似文献   

11.
硫矿石的自燃由它内在的机理因素和外在的影响因素决定,在实验室中研究硫矿石的自燃主要是通过研究矿氧复合的机理来确定和预测其自燃的倾向性.利用动力学求解矿石在不同的粒度和不同的升温速率条件下的活化能,来判定硫矿石的自燃倾向性,为硫矿石自燃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安全流变-突变理论系统,分析了硫化矿石氧化自热到自燃整个过程的特征规律,确定了硫化矿堆自燃流变-突变的各个阶段,并提出了其流变-突变模型。根据模型提出了预防硫化矿堆自燃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加强安全教育,完善规章制度等,建立完善的硫化矿石自燃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机制等完善安全管理;合理设计通风系统,进行采场温度实时监测,喷洒阻化剂来抑制矿石的自热等主要安全技术措施。控制硫化矿堆自燃的关键在于将其控制在安全流变阶段,加强安全管理和采用安全技术,防止突变的发生,这对于硫化矿山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极性基湿润剂与矿岩类粉尘颗粒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矿岩类粉尘微颗粒的表面性质和极性基湿润剂的特性,应用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探讨了湿润型抑尘剂与矿岩类粉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矿岩类粉尘吸附水的本质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是分子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力和长程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矿岩类粉尘与水相碰撞时,只有当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时,水分子才能牯附于矿岩类粉尘,表面张力和体系自由能足够小时,水才能湿润矿岩类粉尘。分析了湿润剂对水和矿岩类粉尘的表面改性的原理,它增加水和矿岩类粉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了界面表面张力和体系自由能,使矿岩粉尘被水湿润能自由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金属硫化矿的微生物脱硫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石的高含硫足导致高硫矿自燃的内因,利用微生物浸矿技术脱除硫化矿表面的硫,把矿石表面禽硫量降至自燃临界值以下,来避免高硫矿矿井内因火灾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微生物脱除煤炭中硫及硫铁矿烧淹中硫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脱硫技术进行金属硫化矿的内因火灾防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煤自燃发生发展过程中煤分子结构变化特征,以阜生矿15号煤为例,分析中硫含量煤样的自燃机制。采用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TG-FTIR)试验,得到不同热失重阶段特征温度以及相应阶段内发生反应的煤分子结构和分解温度;分析原始煤样官能团分布特征和不同温度煤样官能团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特征,得出5种煤分子结构官能团组成及含量。研究表明:低温氧化过程中,阜生煤样关键反应温度范围为130~170℃;自燃原因为煤样中硫份的存在以及C-H键和C-O/C-O-C键氧化,提高了煤分子结构的化学活性,促进了煤自燃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岩粉影响松散煤体自燃特性的规律,利用自制试验装置对混入岩粉的松散煤体进行了绝热低温氧化试验。试验共分3大项,第一项为松散煤体的单独氧化试验;第二类为各煤样与岩样3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的氧化试验;第三类为各岩样与煤样3按同一比例进行混合的氧化试验。在试验中,对各混合煤样的氧化升温过程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混合煤样自然升温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煤样内混入岩粉会减缓煤样的总体氧化升温速率,延长煤样的自然发火期;混入岩粉的量及粒径对煤样的氧化特性均存在较大的影响;通常混入岩粉量越大,其对煤样氧化升温过程影响越大,当岩煤比达到1∶1及以上时,煤样基本失去自燃的危险;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松散煤体粒径与岩粉粒径相差较小时,二者相互影响较为剧烈;在理论上,确定出合理的岩粉量及粒径构成以防治遗煤自燃是可行的,但具体施工工艺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崔岩  徐同震  骆大勇 《安全》2021,42(6):46-50
为更好地判断平煤矿井工作面煤自燃发展变化情况,降低煤矿内煤自燃火灾发生的概率,在实验室内对平煤十一矿己16-17工作面的煤样进行实验分析.通过运用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分析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产物与温度间的关系,得到CO、C2 H4、C2 H6、C3 H8等气体的变化规律,与常温下煤样氧化实验结果对比后,最终选择以CO和C3 H82种气体作为预测十一矿己16-17工作面煤自燃的主要指标气体,C2 H4、C2 H62种气体作为辅助参考指标气体.该研究结果对十一矿煤自燃预测及其治理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煤自燃过程的精细分级与自燃隐患的精确预警,保障井下煤自燃防治工作有效开展和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以甘肃王家山矿202工作面煤样为测试对象,采用煤自然发火试验与程序升温试验手段模拟煤体自然发火过程.测定煤自燃指标气体等特性参数数据,分析相关指标气体特征,将煤自燃过程划分为稳定、波动和剧烈反应3大区间.通过处理指标数据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的CSBES(EXPERT SYSTEM OF COAL SELF-BURNING)系统是一个应用计算机对采区煤层自燃发火危险程度进行判断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影响煤层自燃发火的主要因素:煤的自燃倾向性、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通风条件和预防措施等进行主观判断,分类评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运用逐步聚类分析法计算聚类中心;根据标准模式,对生产采区煤层自燃发火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预测,并建立相应的知识库。该系统用于分析阜新局某矿的煤层自燃发火情况,取得与实际相符的结论。一、煤层自燃发火危险程度评价指标的建立煤层自燃发火危险程度,受煤的自燃倾向性、煤层地质赋存条件、开采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20.
雄黄矿开采中起火原因与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雄黄矿是我国最大的雄黄产地,已开采1400多年。矿床赋存于石灰岩与白云岩中,属远源低温热液充填雌黄——雄黄矿床,主要矿物是雄黄,雌黄较少。矿体倾角40~80°,用斜井和竖井开拓,空场采矿法采矿,抽出式通风。 1953~1981年曾发生六起雄黄起火重大事故,造成多人砷中毒死亡和多人急性砷中毒。一、起火原因雄黄(AsS)含砷70.1%,硫29.9%,呈桔红色,在空气中表面易氧化,不自燃。该矿雄黄品位合硫化砷90%以上。在开采过程中,引起雄黄起火的直接原因,即点火能源来自: (1)爆破长期以来,开采雄黄矿采用浅眼爆破崩矿,使用2号岩石炸药。火雷管明火起爆。由于矿井深,自然通风效果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