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基础,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的鲜明人文价值取向,体现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呼唤有节制的发展,强调公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价值取向与开发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生态伦理学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具体细化了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旅游开发应确立资源稀缺性的指导思想,应以立法作保障,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并注重开发环境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价值体系出发,探讨城市自然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综合测算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示范区的自然总资本以年均4%的速度递减,其真实总资本年均增长率为4.5%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2.6%,自然资本的增减应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区域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本由持续递减变为递增,是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人类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出发,本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城市的基本内涵;重点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七条生态原则:(1)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2)普遍联系原则;(3)废物最小化原则;(4)最大限度地利用可更新和可循环的物质;(5)认别和尊重地方、区域和全球的环境容忍度;(6)保持和扩大“必要的多样性;(7)通过研究增进对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种国际趋势,也在中国受到关注。为了监测评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文章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特点;评述了国外的3类指标体系和国内采用世界银行“真实储蓄率”指标在城市一应用研究,提出了建立这类指标的一些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其经济总量已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0%,占农村经济总量的近60%。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乡镇企业如不能克服本身对发展不利的特点,解决对环境污染、生态影响严重的问题,就很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并提出一些粗浅建议,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其经济总量已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0%,占农村经济总量的近60%。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乡镇企业如不能克服本身对发展不利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示范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示范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和建设的最高目标,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经济社会形式。文章论述了生态示范区的内涵、建设意义、基本模式及其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0.
敦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取样,建立经验模型估算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并分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2大类估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近20 a来,研究区域耕作区、城建用地和无植被区面积净增,其他地类面积净减.表明人工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植被覆盖空间范围收缩,生态环境明显退化.估算得到的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共减少170 856.52 t,年均减少5.82‰;生态系统总价值共减少43 127.45万元,年均减少5.17‰.其中,人工生态系统占总价值的比例由1987年的12.06%增至2007年的25.91%,增加趋势明显,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大幅度减少.在水资源约束的背景下,前者的较快增长是以后者的减少为代价的,表明人类活动已明显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问题,需要从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保证等多方面入手,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重大规划,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和精神,有必要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内含了对人自身的素质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和重要维度.全社会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解读和把握生态文明之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核心之维,在一切工作中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参7.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for promot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ated significance of such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目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设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是每个县政府的历史责任,生态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持续发展和同步建设理论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水陆生态工程、生态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态农业与农业安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赵其国 《生态环境》2003,12(3):253-259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文章着重提出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指出现代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总结国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经验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江苏省)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问题,最后提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和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7,25(3):213-226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re under fire. By attempting to cover all that is good and desirable in society, these targets have ended up as vague, weak, or meaningless. We suggest a mod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ree moral imperatives: satisfying human needs, ensuring social equity, and respecting environmental limits. The model reflects Our Common Future's central message, moral imperatives laid out in philosophical texts on needs and equity, and recent scientific insights on environmental limits. The model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popular three‐pillar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seeks to balanc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targets. Rather, we argue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a set of constraints on human behaviour, including constraints on economic activity. By identifying indicators, and thresholds, we illustrate that different regions or groups of countries face different challenge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International passenger aviation has increased threefold in the last 25 years and is predicted to continue a similar rapid expansion over the next 25 years. While bringing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 growth of the aviation sector is also likely to lead to greater advers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To address this, sustainable aviation policy is framed as a ‘balanced strategy’. While this emphasize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aviation sector, it also aims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that may arise from its expansion. Other groups disagree with this interpretation of sustainable aviation, and there is little rapprochement between environmental NGOs and the aviation sector. Sustainable aviation policy is therefore contested, and different groups are attempting to reframe it to suit their own objectives. A categorization exercise supported by rhetorical, stylistic and thematic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and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that are competing to construct policy for sustainable aviation.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iscourse category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s dominant, that government and aviation sector attempts to achieve discursive closure through the rhetoric of ‘balance’ are failing and that sustainable aviation remains a rich discursive battleground.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影响生态状况判断的六个理论,分别为: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熵与混沌理论、耗散结构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晶,而且也是区域生态状况判断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生态状况作出的准确判断,认为中国的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治理与破坏的相持阶段,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得到有效遏制、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但传统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目标尚未完成,退化生态系统还未得到根本恢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需很长时间。这些基于理论分析的判断对于对中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环境安全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和内容、主要措施等方面对强化环境安全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公共环境安全观念,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保障环境安全的经济运行模式,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完善环境政策法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环境保护投入体系以及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是强化环境安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始源于人类所面面临的生态危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生态化发展模式,它所面对和需要处理的是人类发展需求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矛盾,即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突破"经济-科技-政治"等实践层面,开始深入到"观念-价值-文化"等认识论、价值论领域.生态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的伦理思想,本质上属于人类社会的"观念-价值-文化"领域,其理论构成、研究对象正契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伦理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①生态伦理突破传统的道德定义,将伦理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领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可靠的伦理前提;②生态伦理肯定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直接回应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为何要尊重自然价值与权利这一理论课题,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价值认同寻到理论根基,使可持续发展寻找到坚实的价值支点;③生态伦理在反思和批判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为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安排提供伦理支持和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