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松嫩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介绍了松嫩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思路,总体目标、构成及功能以及系统建立的关键技术。该系统的建立,使得对松嫩盆地资源开发管理和相关信息的查询、检索更方便,同时对松嫩盆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嫩江,松花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引发的连续暴雨造成的;水利工程设施落后,森林过度采伐,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功能退化等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今后应该搞好松嫩流域长远的科学的水患治理规划与分布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我国最大的省区。这里边境多山,盆地广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主要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 新疆农村生态环境具有许多独自的特色,其保护也有着相应的特点。本文试就这一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的战略三个问题略加论述,以期为建立良性生态循环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考虑其现状和演变趋势、治理难度及抗干扰能力,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开展矿山地质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靖远县105座矿山中,地质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的矿山13座,占比12.38%;影响较严重的矿山6座,占比5.71%;影响较轻的矿山39座,占比37.14%;影响轻微的矿山4...  相似文献   

5.
洮儿河流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吉林西部洮儿河流域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揭示了流域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农业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按照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灾害、环境质量等综合要素对流域进行了环境分区;最后论述了流域内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敦煌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没有科学、统一的认识.尽管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做了一些研究,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人提出将之与古楼兰衰退相提并论.该文认为,敦煌地区生态退化及其演变,无论是地下水位的下降、绿洲与湿地的萎缩等,都是地质科学领域的问题,需要运用地质学思维分析探讨.研究改善敦煌的生态环境退化和治理措施,必须从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图1,参13.  相似文献   

7.
云南断陷盆地高原面典型小流域土壤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断陷盆地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特殊的盆-山共存的地质分异构造制约着断陷盆地地貌演化过程和水土岩植的空间分异格局。为探明断陷盆地高原面土壤元素全量及有效态含量特征,以云南蒙自市断陷盆地高原面典型封闭落水洞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铜(Cu)、铁(Fe)、锰(Mn)、锌(Zn)、钙(Ca)、镁(Mg)、钾(K)、钠(Na)、磷(P)、铝(Al)、铬(Cr)、钴(Co)、镍(Ni)、镉(Cd)、铅(Pb)等15种常量与微量土壤元素的含量及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石漠化较为严重地区的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较为离散,这与石漠化区土壤空间异质性有较大关系;受裸露岩石的"聚集效应"影响,石漠化较严重地区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平均值均较高。(2)pH值仅与Co和Pb的有效态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元素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元素的溶解度随pH值上升而逐渐下降,而元素的固定和吸附却随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加有关。SOC和TN与9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之间的关系一致,除与Cr的有效态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之外,与其余8种元素的有效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微量元素能与有机化合物结合成分子量小、呈离子态、简单而可直接为植物所吸收的络合态。该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断陷盆地石漠化与地质环境分异协同演变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封建民  王涛  谢昌卫 《生态环境》2004,13(4):601-604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一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之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生态环境退化加剧,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通过基于知识的多重判据复合分类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2000年,黄河源区的沙漠化面积已达13434.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4.65%。沙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平原地区和北部的共和盆地,且已草场沙漠化为主,耕地沙漠化面积极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源区沙漠化的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共和盆地的沙漠化以地表粗化、沙丘活化和流沙入侵为主;而高平原地区的沙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严重退化后形成裸地或“黑土滩型”退化草场。造成区内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构造背景,区域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鼠害等,而超载过牧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文章最后以共和盆地为例,分析了源区严重的超载过牧形势并提出了沙漠化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原理和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内容、指标和标准等,构建出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建议。着重指出,林业生态环境的价值多重性决定了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内容、指标和标准等,构建出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建议。着重指出,林业生态环境的价值多重性决定了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含盐碱斑的重度盐化草甸土种稻脱盐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松嫩平原西部内陆盐碱湿地的重度苏打盐化草甸土与盐土、碱土镶嵌形成的复区为对象,进行了种稻脱盐过程试验。在不采取化学、物理等其他措施的前提下,单纯采用种稻水洗方法,经过5年连续试验,土壤表层平均盐分质量分数由4.5%降至0.15%,水稻产量由第1年的近于零,上升到第4年的4250kg/hm^2,表明运用简单的种稻脱盐方法改良强度苏打盐化草甸土与盐土、碱土复区具有可行性。这一结果对合理利用劣质土壤资源和重建西部严重荒漠化生态景观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地划分农业生态类型区对于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相关分析,选择了包括自然本底、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效益在内的26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全省划分为四个生态类型区,即山区林地生态区(Ⅰ)、盆地丘陵生态区(Ⅱ)、水网平原生态区(Ⅲ)和沿海岛屿生态区(Ⅳ)。在分区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文学方法的珠江流域生态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崔瑛  陈永勤 《生态环境》2010,19(8):1828-1837
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等原因,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区域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安全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生态流量研究对于评价地表水文过程演变对区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运用各种"水文学"方法(包括最小月平均流量法、改进的7Q10法、NGPRP法、逐月最小生态径流计算法和逐月频率计算法)对珠江流域11个主要水文控制站点的实测月径流量做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析珠江流域生态径流过程,并通过与Tennant法对比分析,选择逐月最小生态径流计算法和逐月频率计算法分别计算了各水文控制站的最小生态径流量和适宜生态径流量,除个别站点外,其评价结果分别处于Tennant法"中"和"最佳"的等级。对于逐月频率计算法中保证率的选取方法,研究表明各月径流系列均取50%最适合珠江流域。研究同时为仅利用水文资料中的多年逐月径流数据来确定生态需水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岩溶生态地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纯青  王莉  王洪涛 《生态环境》2005,14(2):275-281
因自然地理条件特殊,中国南方岩溶区形成组构相对脆弱的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加上不适当的认为干扰,岩溶多重介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各类物种急剧减少或消失。文章主要对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脆弱性、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质量、生态承载力、化学元素迁移演变规律和人类参变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划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结构和功能区,并结合数学物理模型和实验,建立岩溶生态地质研究系统理论框架和实用技术方法库,使岩溶生态地质研究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调整流域内区域间损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流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损益人手,论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运行机铷,并利用经济学原理,对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补偿标准进行了理论解析,给出了流域生态补偿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和需要补偿量的理论值。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人类活动的正负外部性等原则,对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分类。依据流域生态补偿分类,梳理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重点区域。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讨,以期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land use has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Nanfen is a developing industrial city affiliated with Benxi City, northeastern China. The suitability of industrial land use in Nanfen was evaluat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ndustrial land-use planning and to minimis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 within GIS was employed to derive a suitability map. The suitability map was compared with current industrial land use to identify areas for relocation of current industries. A total of 25.7% of the urban area in Nanfen was rated as suitable, 28.1% as somewhat suitable, 37.9% as unsuitable and 8.2% as most unsuitable. About 20.6% of the current industrial land was in suitable areas, 46.5% in somewhat suitable areas and 32.9% in unsuitable areas. We further verified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factors on the suitability of industrial land use using a field survey.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industrial land-use relocation in Nanfen is required. This study uses 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s a basis for land-use planning and has implications for other industrial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that have similar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资产估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对全球变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生态资产研究已成为政府、科研院所等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将生态资产研究按行政区、流域与单一生态系统分3类进行分析,发现在流域尺度上的生态资产估算,以及生态资产的驱动机制研究较为薄弱;同时,文章对生态资产估算技术的适用范围、特点与缺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生态资产研究存在的难点与不足,并对中国生态资产估算做了一些前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冻土、植被、径流等及其水文循环的变化.该文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在宏观尺度上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去探讨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祁连山生态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地质过程密不可分,应以生态地质学的理论来研究这些变化的生态地质过程,并指出未来进行祁连山生态问题研究的科学路径,为祁连山的生态保护、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