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长江中上游护岸护堤林发展土地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护岸护堤林建设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林种空间而已和配置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沿江而布及成连续林带的特点。其发展的土地潜力取决于岸堤线长度,林带建设宽度和建设地带内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等三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研究江段护岸护堤林发展上地数量潜力规模为25123.4-41938.9hm^2,其中需造林绿化的宜林荒地为8214.5-13757.3hm62,需改造更新的疏灌林地和加强抚育的未成  相似文献   

2.
清江是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第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鄂西利川市,自西向东流经湖北省的10个县(市),于宜都市注入长江,在清江建设水布垭水电站是“流域,梯极,滚动,综合”开发利用清江水利资源的重要决策,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布垭水库淹没涉及巴东,鹤峰,建始,宣恩,恩施5县(市)的陆地面积55.4km^2,其中耕园地1147.8hm^2。  相似文献   

3.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出众地具有经济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作前景;(4)各具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万州区龙宝地处三峡库区中心,位于重庆市东部,城区沿长江北岸展开,依山傍水,颇负“江城”之誉,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幅员面积605km2,总人口49万,其中城区人口20万,是万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三峡工程设计水位高程175m计算,2/3的老城区将被淹没,各项实物淹没指标占全库区的1/3。淹没涉及6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淹没土地1085.21hm2、房屋200多万m2,工厂、企业搬迁124家,移民11.8万。1996年10月,龙宝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几年来,龙宝抓住三峡…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柏木林降雨的再分配及养分循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三峡库区柏木林为对象,定量研究了雨季(7月)林分中降雨的再分配及N、P两种养分元素的循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79.70%,树干茎流占总降雨量的1.17%,树冠截留量占总降雨量的19.13%,地表径流系数平均为198%;2)由于淋溶作用,实际进入林地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总N和总P的含量均升高了较大的幅度。降雨时总N和总P含量的相对平衡值分别为0461 mg/L和0.075 mg/L,淋溶系数为1.86和2.94,迁移系数为0.57和0.29;3)柏木林生态系统中,N的总贮量为36. 00 x103kg/hm2,P的总贮量为2.512 X 103kg/hm2,其绝大部分(N为 99. 5%, P为 98. 8%)贮藏在土壤库中; 4)在有燃料输出的情况下,系统中的 N和 P循环效率分别为0.43和0.41。燃料的输出导致系统N和P循环效率降低,土壤中养分减少,从而导致系统养分的缺乏,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长江南岸丘陵区在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区的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该区的自然特征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对策:(1)开发利用荒山荒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2)发展经济林,发挥丘陵坡地优势;(3)巩固已有的林、果、茶生产基地,创建经济作物基地并向产业化发展;(4)加强丘陵坡地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州市位于中西部结合地带的太行山东麓,河南省西北部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km2,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5.29万hm2,人口100万。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发扬红旗渠精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林州市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县(市)、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还被命名为全国“双基”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一个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洪道型湖泊,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碟形盆地圈带状景观结构控制下,形成了以敞水带、季节性淹没带、渍水低地为主的我国最大的湖泊地区湿地景观,湿地总面积87.70万hm^2。由于湖区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人地、人湖关系,中上游干支流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泥沙淤积与过度围湖垦殖、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调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长江南岸丘陵区在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区的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该区的自然特征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对策(1)开发利用荒山荒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2)发展经济林,发挥丘陵坡地优势(3)巩固已有的林、果、茶生产基地,创建经济作物基地并向产业化发展;(4)加强丘陵坡地的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开发均衡度和土地开发限度两方面对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土地均衡度呈现两极分化,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失衡,中部地区土地开发相对均衡;(2)长江经济带整体土地开发限度为5.58%,11省市均超过或临近极限值,未来需建立集约型土地开发模式;(3)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显著,呈现出下游高上游低,东部高集聚的空间格局。因此,应参考各省市土地开发限度对规划进行修编;增强土地供给能力,为建设用地紧张地区挖掘新的开发潜力;建立跨区域的土地开发体制等,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区的嘉陵江流域、金沙江渡口至屏山河段流域、三峡库区及库周区,土壤坡面流失量都超过3000t/a·km~2,属长江上游流失严重之最,应列为首批治理重点区;三峡区长江主航道及近主航道支流两岸的重力侵蚀十分严重,给长江输入大量难以排除的砂石物质,应重点加强此区域的重力侵蚀防治。最后对此区的水土保持提出了6条意见。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之一是调协长江流域的人地矛盾,而人地矛盾协调的关键是上游地区的人地矛盾。长江上游地区人地矛盾的协调要充分考虑上游各少数民族与地理环境长期适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生态体系,建立文化,经济,生态相互协调一致的文化经济生态园。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和挑战同在。欧美各国近年大力推行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第三世界商品质量设置入关的环境门槛。长江产业带作为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现在世界通行的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对长江流域产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产业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认证制度,一方面对我出口商品设置了新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将环境保护压力直接施加到企业。重视流域生态环境将从政府行为、公民压力扩展到企业行动,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负荷愈来愈重,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分成以下五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段,即长江源地区、金少江段(直门达至宜宾)、长江上游段(宜宾至宜昌)、长江中游段(宜昌至湖口段)、长江下游段(湖口至入海口)。针对不同区段主要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整治措施。为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与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T”字形宏观格局,是全国经济联系的中心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上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而作为我国另一条发展主轴线的长江沿岸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则相对较晚。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的时空分析,选择1992~2010年作为时间序列,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空间序列,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概括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变化过程,以期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线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央政府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到国家区域战略的新高度,其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作为客观反映地区剩余或潜在建设用地对未来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承载能力的指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成为决定研究区域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根据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流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85 672.35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8%,总体潜力不大,空间上呈现出长江北部高于南部,中游、下游、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趋势;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0.22亩/人,下、中、上游地区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四川盆地、两湖平原、皖北等区域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较大,长三角、大城市市辖区以及川西地区不仅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较缺乏,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也较低。  相似文献   

17.
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是旅游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本文选择长江旅游带9省2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2类共计4 729处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旅游带总体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总体旅游资源沿北纬30°线、G318国道以及沪昆、沪汉蓉高铁等交通主干线分布趋势明显;高级别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沪汉蓉及沪昆高铁沿线及其中间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聚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古徽州地区、滇西北地区以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据得出的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规律,建议依托长江水道、G318国道和沿线高铁,打造东西向快速旅游通道和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政策优势,联合多方组织机构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土壤保持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代表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所起到的削减和改善作用。以万州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降雨、DEM等数据建模,探讨万州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万州区土壤保持总量为1 435.84×10~5t/a,单位面积年均土壤保持量为417.91 t/(hm~2·a),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2)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等的显著影响,东南部山地区域较高,而铁峰山与方斗山之间的长江河谷较低,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状况大致相反;(3)坡度角度,15°~25°坡度区产沙量最大占全区的41.56%,8°~15°区域次之,这两个坡度区人地矛盾最为集中;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侵蚀最为强烈,而林地侵蚀微弱并表现出很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对万州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长江产业带的腹地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屡屡成灾,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尽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貌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洪水位、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等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特别是围湖造田、围垦江洲、分蓄洪区的开发等,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指出长江中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河湖调蓄能力的下降是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中游地区减轻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对策,如编制易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战略、发展“避洪农业”、建设分蓄洪区、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最后,分析了实施这些措施的可能性及实施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江经济带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从生态文明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发展潜力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生态文明特征差异明显,东部为经济、社会系统优势区,中部为相对协调区,西部为自然系统相对优势区;(2)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格局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3)协调发展地区整体上表现出最佳的生态文明发展潜力,协调发展应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