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社会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性制度安排、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笥制度安排、高速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叶文虎  张辉 《环境保护》2012,(22):34-36
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催生人类文明演替的里程碑 20世纪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文明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人类在享用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乐果"同时,又不得不饱尝它所造成的"苦果".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必须面对的永恒命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当环境科学以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时,环境科学就成为一个最新的、最具活力的综合学科.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 所谓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地球表面层周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的生物圈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劳动创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而后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和人类都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  相似文献   

5.
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人类整整走了30年。这3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30年,是人类理性又一次觉醒和复苏的30年,是人类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30年。回眸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在这颗星球上发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其中包括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变革。作为一个见证人,我亲眼见证甚至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变革,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些变革的喜悦和欢欣。第一个路标: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城市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城市的发展,既带来了人类生活的改善和提升,也产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提升而日益突出,目前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J·汤因比在谈到人类的环境问题时曾说过:“要消除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尤其以工业革命以来最为突出。导致环境危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而全民环境意识淡漠则是诸多因素的根本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强化环境意识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想法。从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观念的原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与日俱增地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面临全世界的森林锐减,全球变暖、水荒漫延、  相似文献   

8.
黎敏 《沿海环境》1999,(1):14-15
在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庄严时刻,一个声音、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声,在轻轻地呼唤着人们.她,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诞生,昭示着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又开始步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崭新阶段.这将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壮丽、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次文明变革.使人类从屈服自然;到征服自然,经过数千年的大搏斗后,又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生机,将把人类的发展从由于环境资源的日益枯竭,而逐渐步入死胡同的途中,引入到阳光灿烂的地带.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的流域性 流域是地球表面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自然系统,是河流湖泊等水系的集水区域.流域以水为纽带,将上下游、左右岸、源头与河口连接为一个整体.大河流域孕育了不同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史也是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战争污染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阐述了战争扼杀人类文明的同时还摧残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列举了战争通过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作为战争的手段,探讨了战争污染与环境的保护,提醒人类要爱好和平,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活动的深入,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环境意识已进入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最近指出: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能有效扼制环境进一步衰退的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今后数十年是建立此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战胜自然的胜利而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新的道德要求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平等,它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和“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新的伦理道德将从人的深层意识里重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肆虐与征服     
丁学良 《环境导报》2003,(11):27-28
历史上最重要的传染病之大规模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化带来的。它们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付出的非常惨重的代价,是对人类本身提出的严峻挑战。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疾病.并获得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但细菌病毒也在进化。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我们要加速建设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尽快建立应对可能突发的、有  相似文献   

13.
能源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由于能源消费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等环境问题,使人类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能源问题了。人们已经认识到,实行任何放任和孤立的能源战略和政策都将是危险的,必须努力找到一条“安全的、环境上合理的、经济上可行的,并能维持人类发展到遥远的将来的能源道路”(《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  相似文献   

14.
正老子从赞美水的自然属性入手,引申出为人处世要"上善若水"的道理。水是生命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依水而存、择水而居,水是人类文明的渊薮,人与水的关系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永恒的主题。当今,我们正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追求文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党的十七大总结人类文明历史规律,立足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的发展,作为人类专属产物的垃圾也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污浊着我们的家园。时至今日,人类早已警觉到了垃圾处理的必要和迫切。垃圾的分类投放、回收再利用、运用垃圾发电等等,人类正在想着法子将垃圾变废为宝,但是,至今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垃圾  相似文献   

17.
垃圾零填埋     
<正>随着人类的发展,作为人类专属产物的垃圾也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污浊着我们的家园。时至今日,人类早已警觉到了垃圾处理的必要和迫切。垃圾的分类投放、回收再利用、运用垃圾发电等等,人类正在想着法子将垃圾变废为宝,但是,至今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垃圾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话虽简单,但直截了当。环境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在环境问题面前,人类休戚与共,谁也无法置身事外。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是环境的消费者,也是一个环境恶化成本的支付者。这也正是环境问题的独特性,他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城市为人类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将就这些环境挑战及解决的对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瑛  张金蓉 《福建环境》2002,19(6):47-48
由人类与环境组成的对一统一体 ,我们称之为“人类—环境”系统 ,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 ,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共轭性并呈正相关。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反馈的作用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构成一个共轭体。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强烈 ,环境的反馈作用也越显著。人类作用呈正效应时(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恢复和改善 ) ,环境的反馈作用也呈正效应 (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反之 ,人类将受到环境的报复 (负效应 )。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发生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