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由来和发展以及环境标志定义的介绍,阐述了中国环境标志标准遵循的原则、框架及标准类别,介绍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和模式,分析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的实施对相关行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说明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已成为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中日两国环境标志发展情况研究对比,提出了促使我国环境标志产品的评价工作向科学性、系统性发展的相关建议:一是从严控制环境标志产品环境性能,拓宽参与人员的范围,增加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类别,减少某些行业的企业现场检查;二是加强环境标志商标保护,开展环境标志打假行动,维护环境标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三是加强环境标志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标志的公众认知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3.
信息     
《环境》1995,(8)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成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于5月17日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是代表国家对环境标志产品实施认证的唯一机构。认证委员会的宗旨是,通过开展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活动,保证环境标志产品质量,提高环境标志产品信誉,维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环境标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认证委员会确定了我国先期实施环境标志的范围是,在那些对环境有害而又能较大程度减  相似文献   

4.
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政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标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应的环境标准,与非环境标志产品相比,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且未来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环境标志产品发展支持政策不足,尤其缺乏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政策。为此建议:一是将简化环境标志产品出口行政手续;二是加快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与他国环境标志的互认;三是实施增值税差别出口退税税率和优先办理出口退税的政策;四是对获得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税收扶持政策;五是通过环境标志产品互惠关税减免条款提高我国环境标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实施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政策;七是充分运用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政策;八是实施中小企业环境标志产品出口"绿色补贴";九是建立环境标志产品的外贸发展基金或环境标志产品发展专项资金;十是鼓励环境标志认证机构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行环境标志 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标志是一种体现环境保护要求的证明性产同标,它向公众表示该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以及处理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本文论述了环境标志的意义和作用,简要介绍了国外环境标志的发展动态,探讨了中国环境标志的建立和发展述了中国环境标志制度的特色和中国首批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环境标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标志是新一代环境标准的总称,实施环境标志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对我国实施环境标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必须建立组织机构和进行系统工程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晓杨 《环境》2001,(3):8-8
这些图案你认识吗?它们是一些国家的环境标志。环境标志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早在197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开始了被称为“蓝色天使”的环境标志认证工作,目前德国已经对国内市场上的75类4500种以上的产品颁发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环境行为也越来越关注。Ⅲ型环境标志认证计划便应运而生。Ⅲ型环境标志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对消费者的服务效能,它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动可持续消费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探讨Ⅲ型环境标志认证的发展背景和分析我国Ⅲ型环境标志认证的作用,确定了中国Ⅲ型环境标志认证实施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标志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目前环境标志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中国环境标志的发展将大大滞后于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研究,以期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环境标志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05,(4):87-88
中国与韩国于3月1日在京签署了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协议,这是继1月与澳大利亚签订互作协议后,中国环境标志与国际环境标志机构签署的第二份互认合作协议。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和韩国环境标志协会共同签署了《中韩环境标志互认合作协议》。今后凡在中国境内申请“韩国环境标志”的产品,可直接向中国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提出申请并接受认证;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应用高效农村有机物料腐熟剂—黄金酵素综合利用农村种植业废物和养殖业废物的思路,并通过不同配比堆肥的肥效对比试验,找到了较优化的配方。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推广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已是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应当根据管理需要和能力确定发证范围及控制因子,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证后管理,强化与其他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积极稳妥地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环境影响评价对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实施清洁生产战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建设项目具有环保把关的特点,提出结合环评审批制度,以促进和监督清洁生产实施的设想,并结合实例说明环评对实施清洁生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城市垃圾现象的关注,揭示出城市垃圾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城市垃圾的出路和解决途径,最后,对由此衍生出的“垃圾产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修复材料在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中更持久、稳定的发挥作用,制备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并研究其释放性能.采用水泥、砂和水作为包覆材料制备不同规格的材料,通过周期性浸出试验方法研究外包覆层组分配比及厚度对其释放性能的影响,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其释放性能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释放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与单一包覆型缓释材料相比,稳定释放速率由初期释放速率的10%~15%升至60%~80%.②外包覆层厚度相同时,稳定释放速率随包覆材料渗透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最小值为10 mg/d,最大值约为380 mg/d.③外包覆层组分配比相同时,材料稳定释放速率随其厚度的增加呈幂函数降低,使用寿命随外包覆层厚度的增加呈指数上升,采用自然临近点插值法预测材料最短使用寿命约为100 d,最长的可达10~15 a.外包覆层厚度导致渗透性能的改变是造成其释放特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④相同外包覆层厚度下,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稳定释放速率随包覆层渗透性的增加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外包覆层厚度越大,其稳定释放速率随渗透性能变幅越小.研究显示,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能够在长时间保持稳定的释放速率,构建的外包覆层组分配比与其释放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可指导实际地下水修复工程中修复材料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开展 SEA的必要性、国内外 SEA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在此基础上针对有效开展 SEA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 ,SEA的开展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 ;其次 ,提出 SEA方法学的研究应在 EIA的基础上进行 ,尤其是应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最后 ,提出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开展 SEA。  相似文献   

17.
陆钢  邢奕  宋存义 《环境工程》2007,25(6):50-52
在实验室进行了转炉除尘水脱除烟气中SO2的一系列单因素实验,重点考察了pH值、Fe离子浓度等因素对转炉除尘水脱硫效率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转炉除尘水脱硫效率的影响有其特殊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测量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各种不确定分量的来源,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确定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通过不确定影响分量的分析,找出最大不确定分量,重点控制其分量,可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也可通过重新评估显著性不确定分量,找出方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控制不确定分量的步骤和方法,改善测量方法和手段提高测量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复合硫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在不同接种量(5%,10%,20%)对市政污泥进行生物淋滤实验,探讨了淋滤过程中pH和氧化还原电位(ORP)、Mn的淋滤效果及淋滤过程中其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淋出污泥中的Mn,生物淋滤12d后,10%接种量反应器Mn的淋出率达到100%;Mn的淋出率受pH和ORP的双重影响,与pH和ORP的关系为:淋出率等于2.439-0.452pH-0.002ORP;各形态中Mn的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变化幅度大,从形态变化上表明该淋滤反应对Mn具有有效的淋出;Mn各形态的淋滤能力是: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有机物结合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当前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本地实际出发,就坚持理论,把握规律,创新思路,全面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