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其中通信技术是配电网自动化的关键。目前,我国配电网自动化进行了较多试点,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构成的三层结构已得到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共识。  相似文献   

2.
油田配电网为油井举升、油田注水、油气集输加工处理等生产提供动力,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配电网会产生一定的电能损耗。本文重点从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电容器等环节入手,针对目前的技术现状,分析存在的节电潜力,从而为油田配电网优化设计、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找到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决配电自动化终端在湿热环境下的腐蚀失效问题,保障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延长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使用寿命。方法分别选用三台架空终端FTU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配电自动化终端在湿热环境下的腐蚀失效特点,并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采用SEM和EDS表征方法展开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腐蚀失效分析。结果由EDS数据结果发现,相比较于轻微腐蚀区域,腐蚀区域的氧含量均大幅增加,且出现硫元素和氯元素,表明腐蚀环境主要是含硫和氯的潮湿环境。航空插头表面覆盖镍和铜两层镀层,腐蚀后的试样表面不仅检测到铜,有的甚至检测到基材铁,说明腐蚀后镀层已逐步失效,部分基材裸露,且已开始腐蚀。结合SEM发现,样品表面有大量颗粒粗大的腐蚀产物,且明显看出镀层已被破坏。结论材料腐蚀失效主要是由于高温度、湿度、含氯及硫等大气环境加速终端设备腐蚀,以及镀层被破坏或漏镀等问题造成基材裸露,腐蚀进一步深入发展。因此,根据湿热环境下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腐蚀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障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同时,延长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使用寿命,为今后的实证测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发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迅速,因其可以分布在用户密集区及其周围,而具备传统发电方式所缺少的优势。然而,因为分布式电源可能会产生双向电力潮流和其他潜在、难以预测的问题,配电系统设计不能与之完全匹配。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馈线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高穿透率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指证。  相似文献   

5.
在油田配电网[35KV(6KV)配电线路---变压器---380V 线路---用户]中,我们考虑节能时往往仅想到的是有功节电,计算的是电能损耗,而忽略了由于油田配电网中大量存在着感性负载,导致了大量无功功率在电网的流动,致使无功功率消耗也相应地增大.对于运行中的重载荷配电线路、变压器、异步电动机上的无功功率消耗要比有功功率损耗大得多,所以有必要就此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抑制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海洋环境监测覆盖面广、站位分散、数据间断和频繁少量的特点以及海洋环境监测自动化、实时化和连续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基于水上移动通信和水声通信技术的海底观测链方式,并以海床基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例,对系统组成、技术特点、技术原理和应用分别阐述,旨在推广通信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煤炭行业由于持续使用科学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如今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电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大功率输送技术持续进步,而且变得越来越成熟,如此可以显著增强煤矿行业生产时期中的电子自动化使用。在这个时期,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变频控制技术不仅持续进步,而且得到了充分的渗透。如今节约政策和节能政策持续落实,电子变频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配电网线损率控制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能够使其损率得到有效控制.针对目前配电网线损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机房动环监控系统对配电系统、空调系统、通信设备、优化布局管理利于数据机房节能减排的技术与措施进行介绍分析。数据机房能耗指标是衡量数据机房能效的量化标准,它可以反映出数据机房运行过程中的电能利用情况,也作为数据机房设计和运维改进的重要依据,也为不同数据机房之间能效比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田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原油的提升、处理、集输、脱水、注水等都需要消耗电力来完成。本文介绍了油田配电系统能耗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配电系统节约能耗的意义,重点对油田配电线路的经济运行、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无功补偿的优化设置、电动机的经济运行、照明设备节能、谐波治理措施和电能监测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配电系统节能降耗的技术措施,为油田节电降耗工作提供了一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环境检测系统多采用有线传输方法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对此提出基于远程通信的环境检测系统,该系统综合利用传感器技术设计检测环境中的硬件设计方案以及软件流程来提高信息检测系统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提出远程通信的环境信息检测系统。该系统性能比传统系统更加稳定,具有数据精准等优势,可有效保障网络数据中心设备安全运行。利用传感器收集和检测室内、外的空气污染浓度信息,并上传数据到协调器中,对二者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创新以完成基于远程通信的环境监测系统性能更加稳定,工作高效便捷,功耗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我国水电厂自动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水电厂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这与时俱进的社会中出现了诸多的不足之处,为了提升水电厂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成都,我们要运用工业控制技术来对陈旧的水电厂控制系统进行改良和优化的手段,因此,对水电厂进行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水电厂运用自动化系统技术进行论述,病分析了水电厂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维护以及养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未来3年海南省电力行业将累计投资530亿元,用于省域智能电网建设。这意味着海南全方位推动能源转型,力争实现能源绿色发展。目前,海南智能电网架构体系包括5个环节,分别为清洁友好的发电、安全高效的输变电、灵活可靠的配电、多样互动的用电、智慧能源与能源互联网。将覆盖全省范围内发、输、变、配、用各环节,将现代控制、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与电力技术相融合,能够极大地  相似文献   

14.
稳步发展 辽宁华冶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的“钢都”鞍山,属重工电气装备制造型企业,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拥有“辽宁省著名商标”。集团主营产品是各种变压器、高低压电控和自动化设备、继电器和电网自动化保护设备,在钢铁、石化、电力、机械等领域的全国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油田6kV生产配电线路的无功补偿主要采用固定电容补偿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过补或欠补问题,在谐波源设备大量使用的情况下,给系统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现采用了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3条6KV配电线路上进行了试验应用及效果分析,为静止无功补偿技术今后在6KV配电线路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安全分析和动态风险评估是配电网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可靠性指标无法反映社区配电网系统中物理元器件的状态和短路故障事件等本质安全问题对风险评估的影响。针对现有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社区配电网系统安全分析与动态风险评估框架。首先,在标准可靠性指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社区配电网系统中物理元器件的故障率和短路故障事件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提出一种新的社区配电网停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区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和本质安全特性,能够全面反映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动态风险;其次,提出一种基于故障树-贝叶斯网络的社区配电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最后,以一个实际社区的配电网系统为案例,验证了该动态风险评估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框架能够充分评估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停电风险,并可以给出合理的安全措施,以有效降低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动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
1 智能电网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1.1 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对于智能电网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致认为智能电网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和愿景(vision o文献[13-15] 主要强调了突出自愈功能的智能电网,文献[16-171 提出了智能配电网的定义,认为研究重点关注的应为配电网;文献[18-20]阐述了一种将信息与通信、控制技术集成到电力系统所有相关环节,覆盖从需求侧到发电侧以及电力市场的全面智能电力网络.但也有能源专家认为"互动电网"更能体现下一代电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随着供水水质处理技术自动化程度要求提高,对水质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因此,对ZJ型加氯系统进行改造是势在必行,经过技术改造既提高了安全、稳定、准确和快捷的现代化水处理技术,又减少了资金投入,使水质保障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正是因为现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才使得现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各个领域之内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移动通信基电站却是存在着一定的电磁辐射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电站当中的电磁辐射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车载通信终端加固技术,主要包括:热设计技术、抗振动冲击加固技术和维修性技术等。对通信终端的系统组成和结构特点,工作环境,以及加固处理措施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成功研制出基于工控机构成的用于军用车载通信终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