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推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法华  王圣 《环境保护》2012,(12):37-40
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形势强劲反弹,一次能源消费增幅为5.6%,按百分比计算是1973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美国,能源消耗量占全球总量的20.3%,其中煤炭消耗量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48.2%.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实现了二氧化硫减排14.29%,但排放总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2.
推进污染减排 促进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10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高居全球第一位。资源难以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利用状况评估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并实施能源发展规划,解决好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国家在制订能源发展规划之前,首先应当对我国的能源利用状况有明确的认识。针对与能源利用相关的问题,选取了“单位GDP能耗”、“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指标作为能源利用状况评估指标的初步方案,为政府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漫 《环境保护》2007,(3B):30-32
黄鸣,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案人,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2006中国绿色年度人物。 黄鸣带领中国太阳能踏出了一条可供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参照的模式——“皇明模式”。他率领皇明人10年如一日地唤醒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提出并推动“新农村、新能源”运动;他让全球能源产业静下来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让叫嚣“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西方人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的力量,让“皇明模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李彦侠 《陕西环境》1996,3(2):39-40
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品众多,若按人口平均数计算,每人能源平均占有量实际上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一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能源的供求关系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紧张状态。我国当前的能源政策方针是,在加强能源开发的同时,大力节约能源的消耗。体现在能源使用分配方面就是:优质煤用于冶金、化工(原料),而作为用煤大户的工业锅炉以及动力锅炉,则应燃用低级或劣质煤种。我国许多地区,如陕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大量的难以燃烧的劣质燃料煤矸石或油页岩等能源资源。这些劣质燃…  相似文献   

6.
因担心"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到地方抵制的能源消费总量方案终于即将上报,在努力控制总量的同时调整结构将成为两大核心内容。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昨日参加第十五届科博会2012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时表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准备报国务院审批,我国将进行实行"能耗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制的措施。能源消费总量指的是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费强度指的是单位GDP能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由于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70%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GDP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5.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8%。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泰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环评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规划实施中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明确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等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及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力求把区域经济建设等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07,(6B):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产业革命、电力革命几乎同日寸在中国展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念以及粗放的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协整理论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协整检验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DP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GDP和能源效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GDP在长期内存在较强的双向正向效应;中国GDP在长期内对能源效率将会产生较强的正向效应,而能源效率则对GDP存在微弱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1.
黎勇  彭立颖 《环境保护》2002,(10):5-7,11
本文首先概要评述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成果;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和延缓全球变暖的角度阐述了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再次,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这次世界峰会能源谈判的角度分析了能源问题的艰巨性。最后,对中国应取的立场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GDP能源强度上升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自1980到2000年,GDP的能源强度下降了66%,能源消费弹性仅为0.41,节能取得巨大成效。但本世纪以来.已经持续三年能源弹性大于1.0,GDP的能源强度呈急剧增长的势头.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发展趋势还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短暂现象,本文定量分析了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化对GDP能源温度提高的影响,认为近几年GDP能源强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迅速增加的变化过程中所引起能源消费增长阶越式变化所致,并与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GDP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种急剧的结构性变化会导致一定时期较高的重化工业比例,但在其稳定后相应GDP的能源强度也不会再持续上升,其后随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以及节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GDP的能源消费强度仍会继续像前20年一样呈现持续稳定下降的趋势,只要政府得力,这种过渡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十一五”末期GDP能源强度比“十五”末期下降20%左右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李莉  曹弢 《环境保护》2007,(6B):70-73
“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O%,污染物总量减少排放10%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节能减排任务,必须认清当前我国的能源发展和污染排放严峻形势,并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污染减排计划。本文结合贵州省能源现状,分析了贵州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为地方节能工作提供了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环境与贸易相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汝求 《环境保护》2007,(8A):11-12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一路高歌”。然而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在输出大量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污染环境。中国出口的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成为了其他国家消耗的替代品。随着贸易的增长,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使环境保护和贸易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庞博  朱法华  孙雪丽  徐静馨  王圣 《环境科学》2022,43(11):5294-5304
选取202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累积占比达80%的前23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率角度对其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从单位GDP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国土面积能耗角度,结合产业结构和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对其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各国在社会经济运行与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模式,提出能源消费自然碳汇承载负荷比概念,指出我国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消费模式转型面临的优势与挑战.结果表明,我国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发电用能占比、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耗比分别达到15.90%、53.48%、37.51%和26.54%,均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中处于前列,已经架构起良好的能源集约化和清洁化利用结构基础;非工农业能源消费占比尤其是仅为14.09%的交通能源占比在主要能源消费国中最低,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优势的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潜在的总体能源生产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相对较短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期对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规模提出了巨大挑战,碳排放约束下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降碳目标也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6.
粗放型增长模式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3立方米)的12%;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目前我国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省榆林市绿色GDP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绿色GDP是在扣除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损耗之后的GDP,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资源型城市作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市,对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资源损耗更为严重,因此对其绿色GDP进行研究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论文利用Odum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理论和方法,以资源型城市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对其2005—2012年间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不可更新资源和环境损耗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消耗的不可更新资源和环境损耗的能值及其能值-货币价值,从而核算了榆林市2005—2012年间的绿色GDP变化,结论如下:1)榆林市绿色GDP占比由81.2%下降到44.1%,并且这种趋势在持续扩大;2)不可更新能源的利用几乎以每年10%的速率递增,不可更新能源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3.35%上升到2012年的44.8%,是造成榆林市绿色GDP偏低的主要原因;3)榆林市不可更新能源消耗仍以煤炭为主,煤炭利用达到化石能源利用的90%以上,辅助伴有石油与天然气;4)榆林市环境损耗主要是由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3部分组成,其中废气的组成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也快速增长。由于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工作,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超过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0.55左右。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GDP年均增长9.4%,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2%。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聂春雷  孙钰 《环境保护》2006,(2A):39-43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面临着长期的挑战。目前,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环境可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能源是“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子项目——“拍出你身边的可再生世界”农村清洁能源摄影比赛在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启动.该项目赠送给当地200位村民每人一台照相机,让村民自己拍摄身边的沼气能源。这标志着中国西部云南、贵州和新疆三省(区)清洁能源摄影比赛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