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田野的诱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无边的草甸,缤纷的花朵;是起伏的麦浪,沉甸甸的谷穗;是感官的享受,心胸的开阔。不过我这里讲的田野却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一种职业,田野工作,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田野工作者。他们是一些非常有学问,却长年待在野外,从事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融会,而魅力无穷的大自然也会向他们撩起自己的面纱,揭示自己的神秘。他们是一群令人羡慕的人,他们和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他们和大自然以心灵而不是感官的交流,还有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些神奇,都是身居闹市的人们只能一辈子望洋兴叹的。  相似文献   

2.
马中 《环境教育》2009,(12):74-74
马中:在物欲至上,无视自然价值的当今社会,(《人与环境》)不啻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一部环境哲学力作。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每次回老家都会听到爸爸对树的赞叹声:“啊,还像小时候那样,绿树葱葱的。”我也很兴奋,便也在那里撇下了许多种子。  相似文献   

4.
5.
痛定思痛,对于这起"鱼光光"事件,不应仅仅停留在调查原因,处分相关责任人,更要深刻反思,真正树立"绿色GDP"观念,从源头减少污染;彻底打破过去的部门和地域条块分割,建立起流域管理、集中管理的体制,维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6.
《绿叶》2016,(12)
正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习惯把渔民叫做"讨海人"。我小时候并不懂这个叫法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悟得其中内涵。讨海,寓意"向海讨生活"。先民们畏惧海之神威,但为生活所迫却不得不靠海吃海,便以这样谦卑的语词乞求自然的谅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和海的关系改变了,人认为自己是大海的主宰,可以肆无忌惮地向海洋索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生态日益凋敝,假如海洋空荡荡,那么,我们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王芳 《绿叶》2020,(5):74-77
<正>习近平总书记走在汾河边的时候,我正翻开一本书,去读李景平的报告文学《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这行走也是在汾河边的行走,于是一边感叹,一边目送总书记的身影,而书里的文字都活络起来,眼波横眉峰聚,都是汾河浩瀚的流淌。虽未真的从管涔山走到万荣,却也真的在文字的气脉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汾河的发源与终端、曾经的浩荡与颓败、人与河流的对话、那些历史文脉、人文之光、经济渊源、绿色与灰色的交错,等等,都奔涌到眼前,错综复杂,波澜起伏。它是另一种叙述,与我曾经熟悉的文明之旅有着质的不同,又有着犬牙交错的分界线。这些厚重又久远、古典亦现代的元素,随着汾河流过来,在我心里创造出无数个集合,我无法分离它们,只好任由它们以各自的形状或顽皮或凝重地挺立着。而这样的叙述,据说被称为生态文学。可以这么说,我是走近了李景平,才走进了生态文学的。  相似文献   

8.
田松 《绿叶》2011,(4):126-131
一今年二月下旬这几天,北京的天空就像扣了一个灰盖子,连太阳都看不见。《环球时报》转述法新社的报道说,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在2011年2月21日的独立检测显示,当天北京的空气污染超过了可检测的最差水平。  相似文献   

9.
袁巍 《绿叶》2011,(1):107-111
《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的作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因提出结构化理论(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以及对"第  相似文献   

10.
<正>有空听听故事:拿破仑和酒、植物大发现、哥伦布大交换……仿佛狄俄尼索斯神话映像真实的历史,植物与酒在一定程度上缔造了人类的文明。古希腊神话里,诸神各司其职。狄俄尼索斯既是酒神,又是植物神,还身兼繁殖神和欢乐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神祗,《神话辞典》里说他走遍了希腊、叙利亚、亚细亚,直至印度,然后经色雷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7,(1)
正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曾被西方学者称为“竹子文明”~1。在长久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众对竹子投注了诸多情感,利用竹子的物质功能与文化象征衍生、创造出一系列人与竹子共荣的故事,塑造出中国文化中特定的竹子符号,充溢着赞美之词。从古至今,竹子的气质与内涵虽被广泛运用,但民众的精神世界与竹子气质之间的历史关联并没有被完全厘清。王利华教  相似文献   

12.
每次阅读《环境教育》期刊,都有一种别样的享受,我最喜欢去寻找低碳方面的文章,低碳生活虽然是人人熟知的热词,可怎样才算是低碳生活了,怎样合理而更有效地减少CO2排放了,每次我都能在《环境教育》中寻找出不同的答案,《环境教育》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曾威 《绿叶》2022,(10):60-65
<正>无论是动物、植物抑或是病毒等,它们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参与到人类的历史中。书写“非人类”的历史,不仅有着学术上的考量,更蕴含着现实的关怀——当今世界并非一座孤岛,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命运共同体,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更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我为能读到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森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而感到幸运。这部1962年出版的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它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这部惊世之作第一章“明天的寓言”中,蕾切尔·卡逊以她优美的文笔,描写了美国一个小镇在生态良好状态下的美丽和生气:“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  相似文献   

15.
李广益 《绿叶》2011,(1):112-114
1975年,美国作家卡伦巴赫(Ernest Callenbach)出版了一部题为《生态乌托邦》(Ecotopia)的小说。在被二十家出版社拒稿之后,小说勉强付梓。但岁月终于成就了这部名著:随着环保运动在全世界兴旺发展,《生态乌托邦》多次再版,不仅成为环保启蒙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字,在不同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功能。在文学作品中,“挽断白发三千丈,愗煞黄河万年灾”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在经济收入中,”亿万富翁”、“千万富翁”,是一种成功的标尺。在科学家的领域里,数字又成了一种攻击别人捍卫自己的武器。在一般人眼里,科学家都是温文尔雅的高级知识分子,殊不知,在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战争,只不过这是一种没有硝烟,也不流血的战争,在战争中死亡的也不是科学家本人,而是他们付出心血研究出来的学说。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Gould),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进化论者、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他长期在美国的《自然史》杂志上开专栏,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统称为“自然史沉思录”,然后结集出版,《熊猫的拇指》就是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金平县东南部有7座大山,除坪河山以外,其余6座山的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全部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覆盖。这些山的东北面是我国的领土,西南面紧靠越南,部分山头是中越两国的分水岭和著名的中越界山,堪称21世纪中国最后原始部落的“莽人”,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中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史,学者们向有高见,议论纷纷。我曾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毅先生的《中国园林文化史》。该书文本信息繁密,对典籍的抓取和分析很见功力。可惜作为文化层面的宏观分析,虽能领略中国园林审美和哲学境界,但谈及具象的应用却显不足,凌空蹈虚,在感受上终究有  相似文献   

19.
陈华文 《绿叶》2022,(12):58-61
<正>在我国自然资源传媒文化界,有一批传媒人、学者和作家,孜孜不倦地奉献各自的才华,为开拓自然资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默默地奉献。这个群体中,赵腊平的表现相当亮眼,270万字之巨的《赵腊平笔耕集》(共八册,中国大地出版社2022年8月版)就是有力的证明。赵腊平是传媒人、学者、作家,长期从事自然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蒋子龙呼唤文化当以厚道为心,以至仁为厚德,以至诚为厚道,这既是针对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是针对当下的人文生态环境。疫情期间读书,读到蒋子龙先生所著的散文集《厚道》,久久回味,意味深长。鲁迅曾在《致董永舒》中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采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