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某电厂利用生物质发电为例,从原燃料的用量、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利用生物质发电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发电行业已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全部将发电行业纳入控排范围。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发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的差异,对于发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洪永远  李薇  包哲  郑鑫  张小飞 《环境工程》2018,36(4):181-185
发电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量最多、CO_2排放量最大的部门之一,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介绍了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对国内电厂781座发电机组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确定了国内发电机组碳排放的平均值、先进值、基准值,并研究了武汉市发电行业2013—2015年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武汉市发电行业整体的碳排放水平较为先进,个别发电厂碳排放水平远低于先进值;在武汉市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管理策略以及技术升级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场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科学、可操作的配额分配方法与配额管理体系是保证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由于排放量高、工艺流程简单且数据基础较好,中国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均优先将发电行业纳入配额管理,出台既有共性又兼具差异的配额分配方法.通过对比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总结对于机组分类、修正系数、产品计量和配额结转等关键问题的处理方式,发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存在发放时间滞后、缺少结转规定、缺乏调控机制和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建议从方法和管理两方面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制度,包括建立配额总量约束、明确配额结转规定、完善掺烧机组配额核定方法和优化修正系数的选取并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7.
据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6月23日说,为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在10个方面采取一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2000年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纲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编制了《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对策》(以下简称《环保目标》),于1988年9月通过了专家评审。这个目标包括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两个部分,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现在,就制订《环保目标》的指导思想、编制方法、总目标、总任务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燃烧指数的发电减排节能评价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染整行业实施的清洁生产改造方案为实例,从能源节约、工艺及设备更新、污染物减排及废水再利用等方面入手,分析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实施清洁生产能有效解决企业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产生量大和废物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山东省水泥行业的CO2减排潜力,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软件建立了LEAP-Shandong Cement模型,对山东省水泥行业的CO2排放量及相应的减排潜力进行了模拟评估.同时,在模型中运用情景分析方法,研究了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技术情景下山东水泥行业2007~2020年的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以及相应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到2020年,相对于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技术情景下的减排潜力分别为8.5%和14.4%.因此,山东省水泥行业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实现减排主要依靠窑型的替代和相应技术的进步,其中,余热发电技术改进为近期的重点减排技术.总体而言,水泥行业减排兼具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参照IPCC清单中的方法估算了2000~2012年中国流通业CO2排放量;运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了研究期间流通业CO2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流通业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度了流通业CO2排放脱钩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流通业CO2排放量增长明显,期间累计排放总量为692482.37万t;产业规模效应是CO2排放增量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CO2排放减量的主要因素,分别引起CO2排放量增加了67435.72万t和减少了12358.67万t,能源结构和排放因子效应对CO2排放影响有限,分别引起CO2排放量增加了519.89万t和减少了2590.94万t;流通业CO2排放脱钩状态呈“弱脱钩—未脱钩—弱脱钩—未脱钩”的变化特征,脱钩努力指数值呈“ ”型变化趋势;目前能源强度是决定流通业CO2排放脱钩状态的关键因素,但随着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未来更需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降低排放因子来实现流通业CO2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光伏发电逐渐成为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研究,本文力求为中国“双碳”目标的落实、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及政策建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2012—2020年,光伏装机总量从624.8万kW增长到25317.0万kW,以集中式电站为主导;(2)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区呈现高—高自相关特征,贵州等地区呈现高—低自相关特征;(3)电力消费量、碳排放量、科研投入为装机量增加的正向驱动因素,科技投入对相邻省份的装机量增加同样具有正向驱动效应;(4)中国现有光伏装机的年均减排效益约为2.0亿t,到2030年累计可以达到19.2亿t,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铝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探索铝工业的节能减排路径有助于我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存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设置了15种情景,研究了我国铝工业1990~2100年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探索不同路径下的节能减排潜力.我国铝在用存量将在2040~2050年达到峰值(4.6...  相似文献   

15.
从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及其成效来看,现行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减排措施很难实现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本研究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当量(APeq)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行业技术减排措施和结构减排措施进行成本-效果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末端治理措施在削减某一特定污染物的同时,由于耗能增加可导致其它污染物的排放上升;以节能为主的技术减排措施、前端和生产过程控制措施,以及以新发电技术替代为主的结构减排措施可以实现SO2、NOx和CO2的协同减排,且减排潜力较大.此外,本文还在单位(边际)污染减排成本核算与污染减排潜力估算的基础上,绘制出适合中国电力行业的SO2、NOx、CO2和APeq减排路径图,以协助决策者制定适宜的减排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6.
叶敏华  蔡闻佳  王灿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0):1869-1875
跨区电力传输作为新的区域间能源调配形式将会改变我国未来各区域能源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的发展路径,模拟、分析这种影响能为统筹协调全国以及区域的能源资源使用策略和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研究应用基于区域电网的中国电力行业优化模型(BOMCES-ED),结合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相关发展预期,以2010年我国各区域电网的发电装机信息为基准年数据,模拟研究了跨区电力传输对各区域电力行业发展以及环境排放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到2020年,最大的电力输出区域西北电网因电力输出而导致的电煤消耗量增加12351.2万t,SO2、NOx、CO2和Hg排放增加量分别达到22.1万t、11.6万t、2.28亿t和3.80t.由跨区电力传输导致的区域间环境排放和环境健康损失转移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基于LMDI中国省域氮氧化物减排与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琼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6):2394-2402
首先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LMDI法)将氮氧化物排放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强度、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5个因素;其次通过模型得出的脱钩系数运用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十二五"期间中国30个省市脱钩空间差异,研究各省市氮氧化物减排表现、分析减排潜力和减排影响因素,为国家"十三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和寻找多元化的氮氧化物减排途径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降低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的决定因素,经济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具有较大促进氮氧化物减排潜力;中国氮氧化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空间分异明显,大部分省市经济发展与氮氧化物排放处于脱钩状态,部分省市弱脱钩状态.同时,中国氮氧化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5年中国各省市氮氧化物排放脱钩空间分布由较弱、中脱钩为主至中、较强脱钩为主再到较强脱钩为主,呈现区域间"异质化"和区域内"均质化"的趋势.国家氮氧化物后续减排任务应多分解在中脱钩或弱脱钩(减排潜力大)省市,对相邻的省份制定协同减排计划,且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其最优减排.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清洁生产技术在我国大气污染物削减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以火电行业为例,以SO_2作为特征污染物,对“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削污和减排效果分析模型,并收集火电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计算了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量与“末端治理”技术减排量及两类技术各自削减量占比情况,研究了建国以来(1949—2013年)我国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效果和末端治理技术减排效果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以火电行业发电效率最低的低温低压发电技术为基准线,1949—2013年65年期间电力行业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累计实现SO_2削污量为4.94亿t,节约4940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削污率达到58.5%;2002—2013年12年期间电力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累计实现SO_2减排量为1.10亿t,减排率为13.0%.  相似文献   

19.
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背景,针对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排成本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研究,分析了不确定性变量是如何影响决策变量的.结论是:各类碳排放因子、碳排放量、碳减排成本、减排收益是相互关联而存在连锁影响的,其中的发电碳排放因子和煤炭开采释放的甲烷排放系数是主要的.这为进一步计算或估计存在的风险,从而为参与CDM谈判决策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Brazil and Russia from 1992 to 2011. The refined Laspeyres index (RLI) method applied and both aggregated and sectoral changes in CO2 emissions decomposed. Brazil’s and Russia’s economies divided into three economic sectors including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s. Impact of four main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activity, employment, energy intensity, and carbon intensity in CO2 emissions changes were analyzed. The aggregated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razil is still far from a decoupl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here Russia achieved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carbon emissions mainly due to the improved energy intensity. The empirical findings of secto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mphasized that the economic activity was the major CO2 increasing factor in Brazil’s economic se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conomic activity effect followed a reducing impact in Russia’s sectoral emissions until 2000. The structural changes between sectors and their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were captured by employment effect. Energy intensity and carbon intensity effects underlined tha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widely neglected in Brazil and Russi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results yield important hints for energ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