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突出,中药材资源丰富,具有很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种类多;产量大;多名优特种类。中药材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中药材生产持 拟采取下列措施或途径;建设专门化生产基地;进行综合性经营;加强对野生资源保护性利用;加强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3.
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生态产业的背量条件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解析了其发展生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环境情感与技能对秦巴山区茶叶种植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情感和技能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运用秦巴山区498户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计数模型分析了环境情感和技能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参照规范的调节效应.结果 表明:(1)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都对农户改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但仅有积极情感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有显著影响;环境技能中的策略知识和行动能力都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只有行动能力对农户改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2)积极情感在行动能力与农户改善环境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强化作用,消极情感在行动能力与农户减少污染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强化作用.(3)社会参照规范在行动能力与农户改善环境行为的关系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社会参照规范在环境情感与农户减少污染行为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但环境情感的类型不同调节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和南水北调的主要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华北缺水问题的南水北调新路径方案及其合理的路线;引用清澈的黄河上游来水,减少水土流失的中游流水,补充严重缺水下游用水,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区域发展等方面对南水北调新路径方案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新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跨世纪战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未来5年和15年新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世纪之交新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商品粮基地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中亚热带,光、热、水气候资源及其时空组合优势明显,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流域内山地比重大,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偏少,在现有耕地资源有限和粮食市场不稳等的多重压力下,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南粮北调”正逐渐被“北粮南调”所取代。在分析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现状和近二十年来商品粮基地建设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发挥长江流域粮食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供需匹配模型对秦巴山区人地关系均衡状态进行定量研究,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和GWR地理加权法对空间供给能力和空间需求强度间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模式。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存在明显的供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外围低,中部高值区的区县供给指数多处于0.72~1.16之间,外围区县供给指数多小于0.6;需求强度则与供给能力基本相反,中部区县需求强度均小于0.14,外围和东部区域需求强度普遍较高,最高值主要位于秦岭北麓、东麓和汉江中游的区县;这种供需错位源于复杂地形阻隔下的空间资源配置失效。(2)人-地供需两端相互作用,作用程度在地形影响下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人地关系均衡指数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中部低、外围高"特征,低效均衡、协调均衡与空间失衡的区县数量比约为11∶3∶2。(4)可将研究区分为发展严控区、发展提升区、发展优化区和发展疏解区四大管控分区,针对均衡状态制定人地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生物圈保护区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功能和结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保护区,人们自然会认为它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然而由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建立的生物圈保护区,则具有一套全新的概念。除了保护之外,它还具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示范功能,强调在保护区内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同时,还具有研究、监测、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生物圈保护区还联合成网,力图覆盖地球上所有的有代表性的陆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面对全球性复杂的资源环境问题,生物圈保护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探寻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途径做着贡献。本文围绕生物圈保护区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各项功能与结构分区的定义对生物圈保护区的特点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制定我国自然资源法典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和执法中的弊端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随着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明显暴露了立法与执法中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设想*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背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40多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18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教育投资结构中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问题突显。本文在索洛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引入教育投资结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变量进行研究。研究采用1998-2005年间的分省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中职业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越大,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因此,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政府和社会投入、提高职业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14.
依托陕西太白山农村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研究了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与其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三个原假设,原假设H1(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决策,对其参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意愿无作用)、U2(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决策,对其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无作用)被拒绝。但不能拒绝原假设H3,即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对其参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意愿无作用。同时,研究也表明,社区居民感觉到发展旅游业之后环境的改善就会更加积极地去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陕西安康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策略与适应力感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理论出发,借鉴脆弱性研究中的适应性理论来研究我国易地移民搬迁农户的适应策略和适应力,构建了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性分析框架,并以陕西安康移民搬迁工程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了安康搬迁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安康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策略、适应力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安康移民搬迁农户在搬迁之后采用了四种生计适应策略,即传统生计专业化型、非农专业化、补贴依赖型和多样化生计,这四种类型占全部搬迁农户样本的比例分别为:28.6%、34.3%、18.3%和18.8%。搬迁农户的适应力感知类型与搬迁类型、安置类型存在着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尤其是搬迁农户收入等级类型与适应力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越是高收入户,越表示收入增加,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的情况则越好;而贫困户搬迁之后的生计适应、生计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此外,搬迁农户不同的生计适应策略与其适应力感知也存在着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总体上看,搬迁之后,非农专业化和传统生计专业化的农户收入减少的更少、表示收入增加的更多、适应力更好,而补贴依赖型、生计多样化型农户的适应状况要差一些。本文进一步采用MULTINOMINAL 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安康移民搬迁农户适应力感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府主导的移民安置方式、搬迁类型、搬迁农户所获得的扶贫项目数对搬迁农户生计适应情况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搬迁农户也没有随着搬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其适应力;当地搬迁农户劳动力也存在一些闲置、土地林地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等。当地地方政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移民搬迁方案和对移民搬迁农户的精准帮扶措施,发展后续产业,提高其适应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居民的存款储蓄不断增长与企业资金短缺、股票市场低迷并存的现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改变了居民以存款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使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从直接持有转向通过养老金、保险金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间接持有,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迅猛发展;而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越来越多的投向了证券资产。进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当地发展的矛盾。本文基于陕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660户农民的调研数据,发现农民对政府主导的生态保护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主要原因是农民在提供环境服务的过程中也面临因土地产权受限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本文指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过程中存在收入、产权、退耕配置和生态补偿的扭曲行为。表现为农民的失地化、土地使用权受限、土地闲置、级差配置和阶层配置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进一步在TRA和TPB理论的基础上,将环境行为意向作为预测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并考虑地域背景和制度背景对个体行为意向的影响,提出自然保护区地域背景和生态补偿制度缺陷下生态保护的扭曲行为对农民保护与发展冲突意识影响的研究假说。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对农民收入的长期扭曲以及退耕配置、级差配置、阶层配置等扭曲行为都弱化了居民的生态保护意向,而增强了其发展的意向,折射了生态保护过程中农民生态保护和求发展意向的对立冲突,这印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说。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启迪:一是要尊重农民作为环境服务交易主体的平等地位,改变现行地方势力在补偿过程中的扭曲行为;二是建立健全土地产权制度。在排他性、转移性、执法性原则的基础上推动自然保护区的民众参与、民主决策、合作共赢;三是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解决其长久的生计问题;三是要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考虑农民在生态保护过程中的长久损失;四是完善野生动物侵害土地生产的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为遏制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土地违法行为,2006年土地督察制度应运而生。经过七年的实践,土地督察制度在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监管、土地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实施绩效与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期待尚有很大差距。土地督察机构不够独立是导致当前土地督察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土地督察机构名义上隶属于国务院,实质上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导致当前土地督察制度效率不高,为此研究土地督察机构改革,旨在为未来土地督察机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从行政监督理论出发,界定出我国土地督察权的理论内涵是行政内监督。接着对建立相对独立土地督察机构的理论依据(行政三分制)和实践参考(审计监督)加以分析,通过对土地督察与审计监督的比较分析,可知审计监督和国家土地督察都属于行政内监督制度,两者具有行政内监督共性,故审计监督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能为我国土地督察机构改革提供实践参考,审计署脱离财政部之后监督效率大大提高,为此提出同属于行政内监督的土地督察机构应该和行使执行权的国土资源部相分离的改革设想。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可能的土地督察机构脱离国土资源部的改革方案,分别是:①成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机构;②成为隶属于国务院的综合督察机构;③成为国家监察部的一个职能部门;④成为隶属于全国综合督察委员会的机构。为了便于决策时优选土地督察机构改革方案,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因为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对机构改革设想的可行性和时序安排进行论证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土地督察机构属于行政内监督机构,应脱离国土资源部独立出来,提出的四种土地督察机构改革方案能为决策层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②四种土地督察机构改革方案各有其优缺点,实施难度也不一样,中央政府决策时需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改革方案,土地督察机构改革过程中还需谨慎防范陷入"制度陷阱"。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期间 ,两会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关切最深的最大问题之一即是北京市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由此可见 ,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确已成为极具敏感、极具政治影响的一大难题了。对此 ,北京市许多年来提出了若干具体治理的措施。但是 ,如何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减少污染的确是个大难题。为此 ,笔者不揣冒昧 ,特提出“在北京西山开凿通风山口”的大胆设想 ,企望能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 ,由此招来百、千、万人的众智众慧 ,最终引出根治北京空气污染的金玉良策来。所以提出所谓“西山开口 ,为北京引来通堂风”的设想 ,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的经济”,这两个“经济”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一个“经济”即通常所指的社会物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后一个“经济”则是讲这种活动的成本与代价,有“规模经济”的意思。从“经济的发展”的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科技经济一体化;从“发展的经济”的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从第一方面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从不发达的经济向发达的经济转变过程之中,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