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更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88-89
水土流失是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国际上已引起高度重视。我国既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同时又是人口和水土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的国家。因此,开展对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其防治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地外部效益内在化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地比较效益低下,但具有显著的外部效益,不考虑外部效益的农地城市流转个体决策与考虑外部效益的社会决策不一致是实行农地保护的重要依据,其政策失灵部分在于保护区农民无偿提供外部效益而缺乏保护诱因,改进思路是在运用强制性管理手段的同时,农地外部效益经济内在化。提高农地效益.具体运作包括保证农民事有较大决策权、全面评价农地效益、增设农地外部效益财产权、赋予保护区农民并支付农地保护补偿专项基金以及使保护区获得更多的公平发展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半个世纪治理的反思 ,认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解决水土流失加剧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同时 ,文章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区域综合发展、机制创新、资金筹措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农地非农化代际配置与农地资源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资源利用要求资源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在资源代际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是否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宏观决策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若以1989-2003年为研究区间,1989-1996年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的过度非农化比例分别占各自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反映出1989-1996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造成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应该进一步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来保证农地资源能够在未来得到更优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构建产权细分、市场发展与租值界定的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国家由于农地租值耗散而对农地产权结构管制的放松,构成了农地产权结构逐渐细分的前提与背景;2农地产权变迁与市场形成的互动发展过程,使得农地产权界定出每个阶段的农地租值,进而表现出"收益权-使用权"再到"收益权-使用权-处分权"的结构细分特征,并且每一次的农地产权结构细分都是包含既有产权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在理论上揭示出:如何有效界定农地租值是农地产权界定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农产品和农地要素市场作为发现并最大化租值的过程与场所,其自身形态的变动与农地产权结构的细分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由此构成农地产权结构逐渐有效细分的关键。据此文章建议继续放松农地产权与市场双重管制,以市场自发交易的形式探索农地产权改革,实现农地产权结构进一步细分。 相似文献
6.
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影响研究 ——基于农地整理区域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提出了理论假设,然后以3个县(市、区)的185份农地整理区域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流动资本和农业机械投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地整理对农户私人投入同时具有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表现在农地整理对农户私人不同要素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公共投入呈互补关系的私人投入提高,与公共投入呈替代关系的私人投入降低;(2)各因素在流动资本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之间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3)各因素在流动资本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内部的作用大小有明显差异;(4)农地整理这一公共投入对农户私人投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挤入效应,而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农户的流动资本投入上。调查亦发现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机械投入的现状影响并不显著,对其投入意愿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地冲突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在—些地方相当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探讨农地冲突的原因有助于化解农村矛盾及构建和谐繁荣的农村社区。本文利用笔者在湖北和湖南两省收集到的数据,应用Logit概率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分配制度、非农就业收入及其差距和人力资本等可能引起农地冲突的因素的影响。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本文并没有发现农地分配制度是农地冲突的显著诱因,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的农地在改革初期是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的,其后的调整大多也是经农民自主协商按照市场规则完成的,并没有引起农民的明显不满,因而也就没有成为农地冲突的诱因。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非农就业收入、非农就业收入差距和家庭人力资本对农地冲突的影响显著,非农就业收入越低,其差距越小,家庭人力资本越多,农地冲突发生的概率越大,是农地冲突的主要诱因。这表明非农就业收入越少,农民通过非农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的隧道效应越弱,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越大,农地就越重要,农地冲突越容易发生;家庭男性成员越多,家庭社会地位越高,在打架斗殴和上访诉讼中越占优势,农地冲突也越容易爆发。因此,为了减少农地冲突,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限制丛林行为。 相似文献
8.
戚渊;朱道林;程建;张嘉庆;李瑶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5):201-212
共同富裕热潮下农地再次跻身为政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更有要以进一步显化农地财产价值来增加农户收入的声音。为推动中国粮食安全与共同富裕战略的协调发展,该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农地资本化面临的两难困境。理论层面,基于农户要素配置的决策逻辑,提出农地资本化在粮食增产与农户增收中的两难困境。实证层面,构建农地资本化测度模型,刻画2004—2020年中国27个省份的农地资本化程度,并基于典型省份的790个微观样本,利用门槛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为理论分析提供经验支撑。研究发现:①农地资本化在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空间上分化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且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农地资本化问题较为严峻。②农地流转租金上涨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因农地资本化程度差异而呈现结构特征:当农地资本化程度≤1.011,农地流转租金上涨促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当农地资本化程度≥1.154,农地流转租金上涨抑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③农地资本化通过促进农户流出农地与非农务工两条路径显著提高农户收入。④中国农地资本化正在面临“粮食增产与农户增收”的两难困境,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埋下重要隐患。这意味着,农地资本化不仅能够改善农户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益不足的问题,还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但其背后是大量耕地“非粮化”的事实。未来,中国政府应强调农地生产要素属性,利用政策工具引导农地流转租金理性回归,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防范农地过度资本化风险。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影响的区域比较——基于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湖北省江汉平原6个县(市、区)和太湖平原5个县(市、区)的893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在要素市场活跃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分离的,且生产决策优先于消费决策;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相互作用的。农地流转规模和稳定性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农户农地流转的目标不同,进而使得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农户农地投入行为的影响不同。相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流转农地的规模相对较大,稳定性较高,其农业生产目标更多地表现为利润最大化,更有条件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更有增加投入的动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农地流转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引导农户对农地进行合理投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农地确权是否促进农地流转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通过构建“农地确权方式”→“激励效应、交易费用效应、价格效应”→“农地转出多维决策”的逻辑框架,从确权方式的异质性视角为当前学界分歧寻求一致性的解释.基于云贵川3省1 490户农户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1)简单地认为农地确权促进或抑制农地流转是欠妥的,农户农地流转决策与不同的确权方式有关,其中确权不确地方式显著促进了农户转出土地,而确权确地方式却不存在显著影响;(2)农地确权主要通过促使农地流转合约正式化降低交易费用,确权不确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农地流转的交易范围以及转出面积比重;(3)农地确权及不同确权方式均未显著推高农地转出租金. 相似文献
11.
杨艳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1):21-26
长江上游区的嘉陵江流域、金沙江渡口至屏山河段流域、三峡库区及库周区,土壤坡面流失量都超过3000t/a·km~2,属长江上游流失严重之最,应列为首批治理重点区;三峡区长江主航道及近主航道支流两岸的重力侵蚀十分严重,给长江输入大量难以排除的砂石物质,应重点加强此区域的重力侵蚀防治。最后对此区的水土保持提出了6条意见。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机制及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基于中国大陆水蚀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抗侵蚀性指标进行的35个一级控制性测点试验对比研究和野外人工降雨原位试验,重点讨论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形成的机制和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主要表现为在降雨和土壤蓄满壤中流参与下的重力侵蚀过程。在形成上表现为坡地上土壤体表层小范围的滑动和微型阵性泥石流过程,导致沟道河流泥沙输移比小并产生局部严重淤积,土壤侵蚀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土层进一步变薄、退化和荒芜,其次表现为泥沙游积和洪害。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保持的基本方针应该是“保土减水”,与黄土高原“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方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发应用遥感技术和调查资料编制的江西省兴国县三个时期(1958,1975,1988年)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图。结果表明,建国以来,该县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基本上呈抛物线的态势发展,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在缩小,程度在降低,总的趋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对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除了由工业污染造成的臭氧层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之外。还有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植被减少等所谓的“欠发达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不仅成为长江下游洪涝灾害的址接原因,而且还然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快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本文提出政府要从制度创新、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土壤侵蚀因子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王家桥小流域土壤,降雨,植被和地形等因子的分析,探讨了土壤抗侵蚀性能,分析了坡面侵蚀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降雨基础上的全流域输沙幂函数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因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抗冲,抗蚀和抗剪切破坏的能力,而使其保持较小的可侵蚀性;坡面侵蚀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雨强和径流量(或降雨量)的大小;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暴雨作用下的重力侵蚀,在影响土壤侵蚀的诸多因子中降雨是关键性的,它的强度和年分布对年侵蚀模数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各种雨强(平均雨强,最大雨强,最大15分钟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最大60分钟雨强具有最优相关性,但在多元回归方程中,采用最大30分钟雨强回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席承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20-324
江南多山丘,占总面积70%以上。红壤丘陵及割切阶地广泛分布于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两侧。这一带人口密集,主要从事单一粮食生产,广大丘陵只作为樵材、取肥的场所。致使天然植被荡然无存,甚至发生严重水土流失。试点证明:立足沟谷水田增产的同时,开发整治山丘。在保蓄当地降水的基础上,采用农、林、牧、渔业措施,全面综合开发山丘;并选定1~2项主导商品生产项目,进行开发。建成立体农业生产体系,从而获得明显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玉山县宅前小流域开发治理规划为例,指出红壤地区小流域治理指导思想和应遵循原则,提出以山顶及坡度≥25°山坡营造防护林,坡度<25°山坡实行等高开垦为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兴修水利,建立山地灌溉体系,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此小流域开发治理将为我国南方未开发的红壤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出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刘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25-30
根治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恢复其昔日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条件是具备的,技术上是成熟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上摆脱贫困是前提,选择发展战略是关键。基于上述看法,本文提出了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