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提高建筑工人的危险认知水平,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运用心理测量范式获取工人对不同事故的危险认知结果,用分类对比法探究认知结果的差异规律,分析工人的危险认知结果特点、危险敏感性变化规律、危险认知偏差成因等深层问题。研究表明:危险认知结果与危险特征对工人的刺激程度和工人对该刺激的敏感程度密切相关,具有模糊性、差异性和变化性;相同条件下,工人对低危、频发、险兆特征直观、可控性好的事故的危险认知差异较大,这种危险易被低估;工人中会出现适应危险的现象,造成危险敏感性下降和危险感知麻木;而造成工人危险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危险敏感性下降、危险认知主观性过强和高估自身应对危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将SOR理论引入个体安全行为研究领域,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分别从企业、组织及领导者3个层面选取安全氛围、非权变惩罚及道德领导作为外在刺激变量,以情绪智力及具身认知为中介变量,对来自建筑业施工人员的357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全氛围和道德领导对施工人员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非权变惩罚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施工人员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对其安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两者在SOR模型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 SOR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预测理论,还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视个体情绪与认知双重作用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影响的缺陷,进而为施工企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员安全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解析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机制,探究情绪控制视角下的不安全行为矫正方法。从信息认知过程入手,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情绪唤醒方法,基于个体信息认知模型,设计情绪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试验,通过测量不同情绪状态下工人的注意力分配、隐患识别和风险倾向,采用眼动热点图和方差分析(ANOVA),探究情绪在信息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过程的信息获取阶段,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工人对现场危险的感知活动,而在信息分析阶段,正性情绪比负性情绪的工人具有更为显著的不安全行为倾向;基于个体信息认知的情绪不安全行为模型,正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更倾向于有意不安全行为,而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则更倾向于无意不安全行为。建议施工企业应根据工人的情绪状态采取针对性的不安全行为管控措施,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国家现行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从岗位需求适用性、规范性及舒适性几个方面,重点研究和探讨了核电运营单位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在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劳动防护用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应关注的重点,为制定核电行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及核电运营单位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六、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依据:《安全生产法》第32条、第39条、第41条、第50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4条有关要求。解读:企业的生产行为多种多样,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危险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从业人员来说,熟悉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企业有义务告知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量化分析不安全行为造成的风险,以家具制造过程中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为例,建立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不安全行为风险评估模型,对铣床、钻床、锯机、刨床及砂光机5个岗位上的行为风险后果值进行累积概率分布,并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出每种不安全行为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工作岗位上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类别虽有不同,但其行为风险均服从正态分布,砂光机岗位的行为风险最大,其次是锯机、铣床和钻床,刨床岗位的行为风险最小;另外,在与各个岗位行为风险相关的不安全行为中,"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使用不安全设备"和"手代替工具操作"这3种不安全行为对工作岗位行为风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突发事故情境中认知心理对应急决策的影响,提高个体应急处置能力,采用认知心理学中加工分离范式,设计再认试验来量化内隐记忆水平。开展应急决策行为模拟试验,测试应急决策的反应时间和行为选择,并通过反应时和准确率来评价其应急决策能力,进一步对比不同内隐记忆水平当事人应急决策行为结果差异,分析内隐记忆驱动下应急决策行为的过程特性及自动化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内隐记忆能够对应急决策的信息感知、认知加工和行为选择过程产生影响;相较于内隐记忆较低的被试群体,内隐记忆较高的被试应急反应速度更快,应急行为选择的准确性更高;当事人在危险感知的启动阶段,通过无意识提取相关记忆,能够快速响应;在认知加工阶段,消耗较少的注意资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行为特征,减少自我损耗,从而增强应急决策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减少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建筑业也是伤亡事故总量较大的行业,在大产业部门中其伤亡事故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危险行业。为什么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一直得不到彻底改善呢?又为什么发生伤亡事故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工而不是其他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呢?因为目前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中80%以上是农民工,而且这些农民工流动性大,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农民工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知识缺乏且技术技能低;有的建筑施工企业违规分包挂靠;有的业主指定分包队伍肢解工程;有的在投标时…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科学、有效的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态度调查方法,为矿山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现代安全管理和量化研究理论与方法,按照态度的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成分,采用李克特格式量表法,设计27道安全态度调查问卷题。选取某矿山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代表320人开展问卷调查,经甄别筛选后确立有效问卷调查表272份。应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经信度与效度检验,调查问卷符合测量学信度要求,结构效度在可接受范围。调查结果表明,该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相对集中,安全认知正确,安全情感和行为意向积极,但未形成统一、正确的安全理念,不安全行为分析与管理时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从业人员的安全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对预控事故非常重要,而目前缺乏较为全面评估个体安全能力的方法,为此,结合实验测量法和量表自测法,构建出从业人员安全能力各指标要素的测试方法并完成实验;统计分析各安全能力指标的实验数据,拟合出各要素的数学函数,并建立数据库;设计开发出从业人员安全能力的评估系统,结合样本人员,完成该实验系统的展示。研究成果可用于区别不同安全能力的员工,为不同职业岗位甄选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收集我国134起以人为主因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构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HFACS-BN模型,并基于贝叶斯网络对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的人因路径及各因素灵敏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为违规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不安全行为;在复杂路径中,环境因素和操作者状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其相关的风险认知与处理不当是阻碍事故预防的关键因素;在非复杂路径中,操作者状态与运行计划不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所涉及的监督违规、组织过程和组织氛围,是导致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根本起点,并可依此分析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操作者状态在2种路径中均表现出高灵敏度,因此化工企业在人员管理上要加强关注职工状态,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为监测不同岗位管制员执勤过程中的疲劳状态,利用精神运动能力检测结合空间知觉感知测试仪设计试验方案,研究不同岗位管制员疲劳状态下的认知能力差异.结合试验获取的数据,运用K-means方法将管制员工作状态划分为清醒和疲劳.选取疲劳数据,通过KW检验理论计算并分析不同岗位间管制员疲劳状态下认知能力差异.结果表明:进近与区域管制员疲劳状态下警觉性差异度为75.495,即进近与区域管制员疲劳状态下管制员警觉性存在显著差异;进近与塔台管制员疲劳状态下注意力稳定性差异度为7.881,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评估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状态,识别关键风险因素,运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STPA)构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反馈结构,识别导致危险的不安全控制行为,确定不安全控制行为的致因因素;基于风险因素间的关联关系构建贝叶斯网络(BN)模型,推理计算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安全风险状态概率,并结合反向诊断推理分析影响安全事故的风险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识别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安全中的关键风险因素。结果表明: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安全风险处于低风险状态;起重机械超负荷运行、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和吊索吊具存在缺陷等因素是影响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安全风险的关键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收集了7个煤矿的735名一线作业人员有效调查问卷,采用多因变量、多自变量析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年龄、工龄与经验、工作岗位、婚姻状况、吸烟、饮酒、家庭经济压力等变量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员工在不安全行为表现上有显著差异,有婚史现单身的员工更易发生不安全行为;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饮酒状况和不同经济压力的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开拓掘进岗位员工、经常喝酒并常喝醉员工、承担家庭费用少于1/4的员工,以及不饮酒且承担家庭费用少于1/2的员工,较其他组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意向方面有显著统计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金属矿山员工风险认知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金属矿山冒顶坍塌、中毒窒息和车辆伤害3类常见风险,从风险特征维度的视角提出研究假设。通过设计风险认知与安全行为量表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所获的397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员工风险认知对安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风险熟悉度与员工风险认知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可用于表征员工风险认知;风险熟悉度对安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且风险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风险可控性和恐惧性在风险认知对安全行为作用过程中分别起负向调节和正向调节作用;风险自愿性仅对安全行为有直接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摩托车驾驶员闯红灯的行为意向。设计调查问卷,获得160份有效样本;采用最优子集法筛选TPB基本变量、扩展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得到包含态度、危险认知、过去行为、预期情感、是否有汽车驾照和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等6个变量的最优子集;使用分层回归分析最优子集对闯红灯行为意向的解释能力,并提出相应的交通安全干预措施。结果表明:该子集可以解释闯红灯行为意向方差的29.6%,态度对闯红灯行为意向有最显著的正向影响,危险认知对闯红灯行为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过去行为和是否有汽车驾照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也对该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重点从纠正摩托车驾驶员对闯红灯的态度、提高危险认识和加强交管部门监管等方面,制定安全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笔者从安全文化和文化两个层次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和理论模型进行探讨;剖析目前安全文化定义中存在的两个重要分歧,并给出了安全文化模型;在已构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业的实际,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建筑业安全文化在社会、企业、项目和员工个人等各个层面上的内容和行为表现,以便从实践角度帮助建筑业从业人员理解建筑业安全文化;此外,提出了建筑业安全文化研究中一些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铁施工事故的预防,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方面,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甚少。为了深入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认知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SEM理论构建地铁施工人员认知与不安全行为模型。最终结果显示:认知与不安全行为关系显著相关;识别信息、理解信息、思考应对、选择应对与认知显著相关;识别信息、选择应对与不安全行为关系显著相关;理解信息、思考应对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交通标志视认性理论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研究了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视认性,建立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型,总结了影响交通标志视认性的两类因素———驾驶员因素和交通标志物理因素。提出了用知觉理论解释不同驾驶经历的驾驶员对标志识别存在的差异现象;用特征说理论解释了标志的独特性有利于驾驶员的识别;标志的信息量不宜超出驾驶员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以及驾驶员的短时记忆容量限定了交通标志应该具有易读性。为改进交通标志的设计设置,探讨交通标志视认性的指标测度手段,进而为建立起客观实用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方法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危险源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某种潜伏危险的设备、岗位、场所。例如,汽油库、重油库、煤气发生站潜伏着爆炸危险;成型压砖机潜伏着伤人压手的危险;各种行驶中的电拖车、干燥车、配料车潜伏着压伤人的危险。这些设备、岗位、场所均可视为危险源。 危险源具有危险性,而危险又具有潜在性。危险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灾害。平时不被注意的现象,一旦具备了触发条件,这种潜在的危险瞬间就可变为事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