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根据对三亚河口海域叶绿素a(Chl-a)浓度及海洋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分析了Chl-a和各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Chl-a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亚河口海域的表层水温、pH、盐度、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DO、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到陆地径流注入的影响;该海域的Chl-a浓度较低,表层平均值为0.203mg/m3,底层平均值为0.179mg/m3,且靠近河口采样点的表层Chl-a浓度是底层的数倍,远离河口采样点的底层Chl-a浓度是表层的数倍,造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靠近河口采样点表层海水中的营养盐更容易得到陆地径流的补充;该海域的Chl-a浓度与无机氮(DI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活性磷(DI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两者质量浓度之比(DIN/DI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均不存在相关性,Chl-a浓度主要受磷含量的控制;该海域Chl-a浓度与Cd、Pb、Cu、Hg、As浓度基本未呈现出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问题无机磷或总磷含量(不限于正磷酸态的磷)的增高,是水域富营养化的有力指标。与富营养化现象有密切关系的水质因子,除磷以外尚有 COD、各种形态的氮与总氮、透明度(沙西圆盘法,透明度以 SD 作标记)、POC(浮游生物状态的有机碳)、PON(浮游生物状态的有机氮)、叶绿素 a 或植物浮游生物量DO、SS 等。据研究,在一般的调和型湖泊中,  相似文献   

3.
2016年4月对江门市近岸海域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动植物和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水质调查结果表明:除COD、BOD5、SS、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铅、铜和镍外,其他项目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第二类标准;其中,COD、SS、DIN和DIP超出GB 3097—1997第四类标准。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显示,近期江门市近岸海域总体呈重度富营养状态,部分海域甚至呈严重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严重。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表明,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铜和有机质超标严重,超标率达100.0%;表层沉积物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浮游植物共有55种,以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共有42种,优势种仅有夜光虫(Noctiluca);底栖生物有16种,绝对优势种为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研究发现,调查海域在春季存在甲藻赤潮和夜光虫赤潮暴发的风险。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丰度与铬呈显著正相关;生物量与锌呈显著正相关,与铜接近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宁波-舟山海域入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宁波-舟山海域数值模拟潮流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海域各污染源的响应系数场,计算了主要污染源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分担率场,及各污染源和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研究结果将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Mann-Kendall法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质量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可提高对海洋环境演变的认识。基于《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1—2015年),采用Mann-Kendall法对中国管辖的近海海域不同水质等级海域面积、赤潮发现次数、赤潮发现面积以及河流入海污染物排放量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第二类海域(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分类)面积呈下降趋势,劣四类海域面积呈上升趋势,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近海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东海,下降趋势明显。河流入海排放主要污染物中,COD与营养盐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COD排放量上升趋势明显;石油类排放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沿海人口、海洋生产总值与劣四类海域面积均呈强正相关。沿海人口的增加、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可能会对中国近海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6.
pH、溶解氧、叶绿素a之间相关性研究Ⅱ:非养殖水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内、外近20年的资料和饮用水水源地潘家口水库现场围隔实验结果,分析非养殖水体中pH、溶解氧(DO)和叶绿素a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即叶绿素a平均含量高于10μg/L时,pH、DO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当叶绿素a平均含量低于10μg/L时,水体交换强或有机重污染的天然水体中DO与叶绿素a...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1年间对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未出现明显的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1992—2011年杭州湾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年均浓度以及富营养化指数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DO浓度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表层沉积物质量也未有明显改善;研究期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和生物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小型化,而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生物量变化趋势不明显;1994年起,杭州湾海域全部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pH、溶解氧、叶绿素a之间相关性研究Ⅰ:养殖水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国内、外近20年的资料和饮用水水源地潘家口水库现场围隔实验结果,分析养殖水体中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和叶绿素a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叶绿素a平均含量低于10μg/L时,水体交换弱的夏季和秋季养殖水域水体中pH、DO与叶绿素a无明显相关甚至无相关;水体交换强的夏季和秋季养殖水域水...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河口段水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分析了2001-2008年钱塘江河口段干流地表水、海水及两岸平原河网地表水的水质变迁与现状.结果表明,钱塘江河口段干流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但大部分河段仍未达到<浙江省水功能Ⅸ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的要求,主要的超标项目为NH4+-N和TP,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和BOD5,并且DO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干流海水水质总体较差,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两岸平原河网大部分河段水质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或劣于GB 3838-2002 V类.为保障钱塘江河口段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的水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江苏海域倾倒区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连云港航道扩建工程南临时倾倒区面积及其影响海域范围,在疏浚泥倾倒前后,在该倾倒区布设5个断面,每个断面设3个站位,即水质站位15个、沉积物站位15个、生物站位15个,对水质、沉积物,生物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倾倒后,各个站佗的DO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高锰酸盐指数低于<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最大值超出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磷和BOD;有所升高;倾倒使水体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大幅上升,显著高于倾倒前,反映了石油类物质污染对水体的影响时间较长;疏浚泥倾倒使水体中铅和镉的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a有下降的趋势,影响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疏浚泥倾倒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组成影响不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合理,结构基本稳定,倾倒后该海域环境尚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倾倒前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环境较好,倾倒后总体属于轻度污染状况,说明疏浚泥海洋倾倒对倾倒区底栖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