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异常的物理环境变化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武汉1951-2000年50年暴雨日数资料,应用Mann-Kendall统计方法对暴雨邓列进行年限突变检验。揭示出武汉暴雨在1979年发生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暴雨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90年代达到最大,同时指出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异常的显著特征,着重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太平洋海温等重要物理环境因子的突变出发,探讨造成20世纪90年代武汉暴雨异常的物理变化背景,结果表明,在武汉暴雨异常多的90年代与暴雨异常少的70年代,所对应的大气,海洋环境背景显著不同,90年代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是处于几十年中正异常最大的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偏强,西伸脊点偏西,东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维持稳定的阻塞高压形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出现最大正距平,为近50年来的异常增温时期,厄尔尼诺(ENSO)事件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期我国农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估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退化是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现象。本文在分析中国农地退化基本态势的基础上,运用货币估值技术,对农地退化的各种损失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估算。估算表明:在1999年,中国由于农地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268.1亿元,占当年GNP的4.1%,与1992年相比,经济损失占GNP的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的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研究城市人口、经济、空间与城市环境之闻的协调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市区尺度上构建城市人口、经济、空阃与城市环境的协调评价体系,并以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人口经济空间的综合发展于1993—1999年处于困境.2000年以后城市综合发展逐步好转;沈阳城市环境在1998年以后稳定上升;沈阳城市综合发展与城市环境的静态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动态协调度具有平滑和滞后性的特点;静态协调度于1993—1994年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1995—2005年基本处于协调状态。于1999年出现了低谷。并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动态协调度于1993—1996年属于基本不协调阶段。1997年以后总体上属于基本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耕地非农化现象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武汉市1988-200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详查数据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02年武市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面积16394.57hm^2,占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的48.75%,耕地非农化成为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近年来城市非农建设基本上是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在加快。④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颁在城市主城区的新区及城郊区。⑤耕地非农人的区域指向性变化明显,主城区扩展的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居民点用地为主,城郊区以交通用地及工矿用地为主。 相似文献
5.
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要了解导致环境问题的各种驱动力,更应建立模型来精确描述环境影响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应用SPSS软件、以STIRPAT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描述环境影响与各驱动力之间精确关系的数个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人口总量的增长和人类发展指数的上升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驱动力,城市化率、人均GDP等因素对环境也有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助于减小环境影响;基尼系数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以此为据,就如何改变这些影响因素,以减小环境影响提出了建议。除了人口总量等常规指标,还分析了人类发展指数、城市化率、基尼系数等指标,充实了环境影响驱动力指标体系,更客观反映了造成武汉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四十年来长江源区河流水沙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1957-1999年的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几个基本结论: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年径流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径流丰水年,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枯水年和偏枯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70和90年代,总体上看40年间节径流基本稳定,但90年代比80年代有趋向偏枯的现象;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年输沙量也呈弱周期性变化状态,并有趋向减少的势头,近10a直门达站年径流量呈递减的趋势导致了年输沙量呈相应的变化;长江源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主要集中在5-10月,分别占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87.3%和99%;沱沱河由于径流以冰川补给为主,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了引起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雨情,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指出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副高移动的反常,特别7月15日以后副高突然南撤南海季风爆发晚,南亚和东亚季风强度偏弱、夏季赤道辐合带偏弱热带地区台风生成少、生成时间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