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尹祥础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山东省莒南井(Lu 14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后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灾害综合研究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安宁 《灾害学》1994,9(3):12-16
本文着重讨论了灾害的成因综合分析问题。以地气耦合的观点在小区域中研究了甘肃天水1654年7级地震、甘肃武都1879年7级地震与当时大隆雨和大冰雹的相磁成因问题。从大区域中研究了1954年长江大水与同年6月17日安徽合肥5级地震的震害特大的问题。又研究了河南驻马店、河北内邱、湖北五峰大水与构造的关系,并研究了该地区发生地裂缝地下气体逸出影响大气降水的成因问题。又以同样观点讨论了浙江登陆台风深入陕西延安地区与1957年12月4日蒙古8.4级大地震发生的关系,并与日本的同类灾害作了对比,以论证地气耦合的综合灾害成因分析观点。  相似文献   

3.
全球和中国变暖特征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小冰期在上世纪末结束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至本世纪80年代全球平均上升了0.45±0.15℃。20~30年代的强烈升温(>0.3℃)归因于自然回暖,6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现北半球为主的一度降温,80年代又强烈升温至今未息,这次升温以冬季和夜间变暖为主,高纬度地区又大于中低纬度地区,可认为是人为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加起了重要作用。中国20~30年代升温,60年代降温和80年代北部地区升温均大于全球平均值。全球降水变化远比温度变化复杂,总趋势略有上升,中国基本处在中纬度降水减少带中,呈现暖干化趋势。在20年代和60年代有两次变旱的气候跃变,相伴着旱灾的加重,但降水变率很大,洪涝灾害更为严重。未来气候主要取决于CO2及其它微量气体增加所加犟的温度效应,全球继续并持久变暖。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预测的下世纪温室气体排放,Hulme等(1992)综合新近若干模式研究结果,预期全球平均升温最佳估计值到2050年为1.2℃(低限与高限范围为0.8℃和1.8℃),而到2100年为2.5℃(变化范围1.6~3.8℃),中国到2050年升温值在东部和东南部为1.0~1.5℃,在东北、华北和西部为1.5~2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苏08井水位多年趋势上升、微气压效应,固体潮效应、降水荷载效应、地震波效应的微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井的水位异常判别指标,并探讨了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水氡平均年离散度变化及应用“地下流体预报方法SHEP软件”,对水化资料和一些Rn,Cl-,Ca2+单项异常进行综合分析,于1996年10月提出:从1996年10月下旬至1997年下半年,在南长带海域(尤其是东经121°±1°,北纬33°±1°的区域)有发生Ms6.0级左右地震的可能,要特别注意1996年10月下旬至1997年上半年(信度CF=0.6)。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映证了这一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地震前兆的研究发现,监测断层土壤气和地下井泉的氢作为地震前兆,是可行的。简要回顾了中、日、美地震学者在氢气逸出与地震关系方面的研究近况,以及中国数次地震前H_2浓度异常的实例。介绍释放氢气异常变化的机制,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最后指出氢气观测的优点以及在监测预报地震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 1979年3月20日8时河南省修武发生了一次4级地震。距震中12公里的N98井,震前3月13日水位突升34厘米、19日突升30厘米。当天水位固体潮波形畸变。与此同时,距震中分别为22公里的陆20—2、朱3—3井也有相应的变化。N98、陆20—2、朱3—3井等焦作深水井分布于活动断层边部,处于震中附近,震前水位突跳,是一值得注意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6,(Z1)
我国大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城市规划中地下空间规划,在地下空间中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在行政管理及立法中等都存在许多呈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的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规划同城市建设规划的关系,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行政管理、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投资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在管理、立法、规章、投资多元化方面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1996,(2)
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第三次科学讨论会召开1995年10月20~2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HDP第三次科学讨论会,在寻求深化全球变化问题认识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学讨论会的200名代表来自大约40个国家和几个国际组织,包括该地区13个国家的代...  相似文献   

10.
传统概念的地气测量是指地下上升到地表并扩散到大气空间的天然状态气体 ,如CO2 、CH4 、Rn、Hg、H2 等。近十多年的研究证实地气还包含着新的内涵 ,即地壳岩石以及地表土壤中还存着痕量的金属与非金属气体 ,通过捕集这些气体 ,可以获得更多的深部地质构造、矿床信息。据报导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在已知矿床上做的正演研究。本文是在已知隐伏断层构造上方地表 ,试验金属与非金属地气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由于对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而引起的地裂缝、地面沉降,他们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对韩城市受灾区的地裂缝特征从天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了解地下预留煤柱分布图后,对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做了理论推导,认识到随着对煤炭资源掠夺式开采的加剧,地裂缝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煤炭开采的方位有关,地裂缝的发展和开采速度等的关系也很密切。研究结果对韩城矿区的地下采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中含有丰富的气体,有人称它为地气。苏联科拉半岛12,000米的深钻表明,在万米的地下仍有盐溶液和气体流动。地气有从高温、高压的地球深部向近地表运移的本能,并乘火山爆发、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之机汇聚和逸散。地气组分中,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类气体都是有毒的;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含量过高时,对呼吸系统有毒害;甲烷类气体虽然无毒但易燃,容易产生次生灾害。1.火山喷气灾害:1902年5月8日清晨,加勒比海东部马提尼克岛上的培雷火山南  相似文献   

13.
地下结构地震横向应变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变形控制为主线,提出了横向应变传递率(STC)的概念,以研究土层向地下结构横向应变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采用二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地震动不同输入(峰值和波形)、土层不同性能(剪切模量和土层厚度)以及地下结构特征(埋深、宽高比)等参数对STC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的横向应变传递率的概念可以反映地震荷载-地下结构-土体间相互作用问题的本质,各种参数对STC的影响具有规律性:土层软硬对应变传递率影响显著,二者间呈幂指数关系;地震动输入对应变传递率有一定影响,二者间呈抛物线关系;工程常见土层厚度内,土层厚度变化对应变传递率的影响不大,基本可以忽略;地下结构埋深、宽高比对应变传递率影响较小,应变传递率基本为一常数。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活动与雨强的关系:以雅砻江下游金龙沟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金沙江支流雅砻江下游金龙沟为例,研究了泥石流活动与短历时雨强和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暴发泥石流的降水指数(Ha')、短历时雨强(Ha)和环境背景指数(K)的关系为Ha'=K(H10H60+H24)。当Ha'大于3600时,可能激发泥石流。  相似文献   

15.
大姚、普洱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是一个地震活动区。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1级地震后,详细分析了云南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天文时纬残差的关系,发现在云南及其邻近发生大地震以前均存在着时纬残差异常。总结了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的特征和规律,并在几次大地震前提供了预测信息。天文时纬残差是从时间与纬度的观测值中扣除地球整体运动影响之后的剩余部分,它是一个与当地地球物理场变化有关的量,包括铅垂线变化。震前地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地下物质的运动可能是形成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它可用于监测台站周围的重力场变化。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与2007年6月3日普洱6.4级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出现了明显的同步异常,这再次说明这种异常可用于天文台周围的强震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江苏省井网布设的原则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1984年南黄海6.2级地震,1990年常熟-太仓5.1级地震震前地下水异常所显示的"场兆"特征,并对井水的气压效应、固体潮效应、地震波效应,降雨和地表水体荷载效应等微动态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地震地下水潮汐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井水位的固体潮效应、气压效应、地表水体潮汐效应和水井含水层的潮汐响应函数.介绍了地下水潮汐响应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结果以及地下水潮汐研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地区近五百年洪涝序列的R/S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一定洪涝指标建立了长江下游地区近五百年洪涝序列,对该序列的Hurst指数的计算以及滑动序列和滑动定长序列Hurst指数谱的分析,表明:长江下游地区洪涝序列是分数布朗噪声序列,具有较明显的Hurst效应;其Hurst指数H及H指数谱离H=1/2的白噪声序列较近,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较弱的持续性。R/S分析要求较长的序列长度,长江下游地区洪涝序列稳定的序列长度在400个样本量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渤海和菏泽两个7级以上大震震中区附近地震活动和朔望关系的研究,发现朔望引起的固体潮对该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当本省孕育中强以上地震或邻省孕育7级以上大震时,该区小震调制比就出现正异常,表现出对区域地震活动较敏感的特点,可作为监视我省或邻省强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用江苏地震目录(Ms>0),对1974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Ms≥4.6级的10次地震,进行加载卸载响应比的时间扫描。还用苏09井1986~1994年的重力固体潮理论值及其余几个震例进行震前响应比时间扫描、其结果显示在江苏及其黄海的中等以上地震震前的几个月时间,几乎都有响应比异常。其实质是正地震比重增大、群集。特别是加上Ms≥2.9级正地震震群出现的前提,可以大大降低虚报率、这对于短临监测预报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