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因其高毒、持久、生物积累、远距离迁移的特性而广受关注.森林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POPs天然的储存库,对POPs的全球迁移与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森林土壤中POPs来源途径不仅包括POPs的干湿沉降,还存在着POPs随落叶迁移至森林土壤的特征途径.森林土壤富集大量POPs,有必要对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环境影响进行总结,因此本文从土-气交换、储存和迁移、降解转化等方面对POPs在森林土壤中的典型环境行为进行综述,分析其对森林土壤根际环境、微生物和微型动物以及食物链传递的环境影响,最后对森林土壤中POPs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能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多个介质中空间尺度上的迁移转化和分配过程进行准确、细致和接近真实的描述,是进行POPs的环境多介质归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工具.将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分为环境多介质质量平衡空间区划模型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对目前几种常用的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GLOBO...  相似文献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持久性、高生物蓄积性、高毒性且具长距离迁移性的高关注度化学物质,土壤是其主要储存库. POPs进入土壤后,与土壤结合发生老化现象,一部分生成不可提取态残留(non-extractable residue,NER).作为POPs环境归趋中的重要过程,NER的生成传统上被视为污染物的去毒或降解途径;但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或者受环境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NER可能会再次释放,造成环境风险.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NER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其中关于POPs-NER的报道相对欠缺.本文介绍了POPs-NER的同位素测试手段和生成机理,对特定组分NER的测试方法、POPs-NER生成的动力学模型与影响因素以及POPs-NER的释放与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分析了当前POPs-NER研究领域的局限和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部分研究方向缺乏POPs-NER的案例,本文分析了一些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ER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今后POPs-NER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中的新污染物、采样方法、检测方法、评价方法进行了扼要的综述,概括总结了大气POPs研究中人们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中国高山及高原边缘过渡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大气、降水、土壤等介质,重点对表层土壤中典型POPs沿海拔高度的分布进行了阐述和讨论.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下,"高山冷凝效应"表现不同.本文对比了中国南方、北方以及西南地区高山表层土壤中典型POPs的观测数据并与Mountain-POP模型进行了比较.Mountain-POP模型对海拔2500 m以下多雨且植被丰富的高山体现出来一些规律性,但对降水少、海拔高度大于2500 m的荒原型土壤则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于具体的高海拔地区时,要将化合物的物化性质与局地气象、地形、植被等环境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高海拔高山与高原有不同的机理和归宿.根据POPs大气沉降可能受到的影响,可将高山和高原区分为"海拔梯度降水型"和"极地型"两类.本文提出了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效应的"三致性",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二英类(PCDD/Fs)、多环芳烃(PAHs)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几种典型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POPs的挥发作用、吸附/解吸、迁移、生物降解、化学降解等环境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这些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POPs的物质属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共性影响因素及其它因素.此外,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控制土壤POPs污染的根本手段在于管理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关于由其污染导致的环境和健康损害的研究是当前环境科学的热点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体负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环境化学》2005,24(2):167-167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PTS)是一类具有很强的毒性,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并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累积、放大,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污染物.由于PTS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长期影响,目前已经受到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各国政府和全世界环境科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懿  陈文瑄  徐明煌  朱腾义 《环境化学》2021,40(9):2727-273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常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以痕量或超痕量的方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与生物体中,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和环境危害性.近年来,被动采样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及POPs污染水平评价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根据不同的吸附材料可将被动采样器划分不同的装置类型.本文综述了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技术(passive...  相似文献   

11.
12.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种新型的环境风险物质,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环境风险性,因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具有潜在的环境毒理效应而被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EPFRs的危害、种类、生成机理、影响EPFRs形成的各种因素,并介绍了EPFRs潜在的迁移转化;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赛默飞世尔科技将于2011年3月开展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解决方案大连、南京、广州、成都4城市巡回讲座.通过此次活动旨在更好地为环境领域客户搭建交流平台,聆听客户需求.来  相似文献   

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对生物可用性的影响,并介绍了老化行为的机理和影响封锁行为的因素。据此,提出了几种可以促进土壤生物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utants,POPs)监测的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的两类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法(active air sampling,AAS)和被动采样法(passive air sampling,PAS),总结了新型吸附材料和新型采样器研发的成果,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采样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POPs监测数据,并提出今后应用不同POPs大气采样技术在监测数据可对比性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彤彤  谢淑雅  刘颖 《环境化学》2020,39(4):891-89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植物与空气两相界面之间存在动态交换过程,一方面,植物叶片吸附、吸收空气中的POPs,净化了空气,并将其转移到食物链和土壤等其它环境介质中;另一方面,植物叶片通过挥发使其吸附的POPs重新回到空气中,最终对全球范围内POPs的循环和环境归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植物与空气中POPs的动态交换过程,分析了影响植物吸附和挥发POPs的主要因素,包括POPs的理化性质、植物特征和环境条件.同时,就城市绿地对空气中POPs浓度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由于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植被清除的POPs是否足以改善空气质量仍有争议,其中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本文总结了植物中POPs的检测技术,传统检测技术灵敏性和准确性高,而原位检测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活体植物中POPs的吸收、迁移、存储等环境行为.最后,本文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植物-空气界面过程以及POPs多介质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配合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需要,使在职的分析监测人员在有机污染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面有较系统的提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19.
鉴于持久性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结合和承载机制,作者认为,对于持久性有机物,环境可以抽象为气相、水相、有机碳相和脂相等四个均质、同结合作用的环境相,为描述持久性有机物在环境相间的平衡分配行为,引入了“泛逸度”的概念,建立了环境相间相平衡酌泛逸度模型,并以DDT为例尝试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滴滴涕和苯并芘这两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已广泛分布,因此,本研究利用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草履虫来研究其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其毒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DDT和BaP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6.012 mg·L-1和180.167 mg·L-1,且这两种污染物的浓度和概率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不同浓度的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