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交换、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永定河两岸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的影响,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利用影像图差值比较法、皮尔逊相关系数、残差分析等方法对永定河生态补水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永定河两岸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度变化呈现优化趋势,改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区域面积。(3)植被覆盖度与年气温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17,与年降水量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15。植被覆盖度总体上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但具有显著性(P<0.05)的面积分别仅占23.03%和16.26%。(4)生态补水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而在生态补水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逐渐向好,发挥正面影响的面积占比63.04%。2014—2020年期间人类活动变化的趋势向促进植被覆盖度增长的方向发展。(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覆盖度改善和轻改善区域相对贡献在60%以上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6.98%和68.09%,人类活动对于植被覆...  相似文献   

2.
为探析昌吉市道路积尘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在昌吉市建成区采集52个道路积尘样品,测定其中Ni、Cu、As、Cd、Hg和Pb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以及环境风险预警指数(IER)进行分析,并绘制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昌吉市道路积尘中重金属元素除Ni和As外,其他4种元素...  相似文献   

3.
辽西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政策、流域综合治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农民认知态度等4方面对影响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农户问卷调查和驱动力分析结果,选取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迭代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子,并拟合出耕地变化的最优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1987—2002年期间,农田和未利用荒地面积在不断减小,而林地、果园、草地在不断增加,但1995年后变化边际度大大减小;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子是农业人口(A-POP)、总人口(T-POP)、农村经济收入(TIRE)、农林牧渔收入(IAFAF)和第三产业总产值(GTI);多元迭代回归分析表明耕地面积变化的最优回归模型中主变量是农业人口(A-POP)、总人口(T-POP)、农村经济收入(TIRE),这些变量能够解释95.1%的耕地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年变化率、年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3个方面分析1995—2018年安徽省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5个生态区为单元,探究主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合各生态区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为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到2018年,安徽省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是农田、森林和城镇;淮...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金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采集156份土壤样品,对土壤中6种重金属进行测定,采用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运用相关性、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对重金属空间分布和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u、Zn、Cd、Pb、As、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4.44、107.18、0.76、21.78、17.32、40.63 mg·kg~(-1).富集系数结果表明Cd呈现中度富集,其余重金属为轻度富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230.87,呈现为较高生态风险,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分析空间分布图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东部重金属Cu,Zn,Pb和As含量较高,工业活动和城市人类活动是其主要来源;研究区西南部Ni含量较高,采矿和母质风化是其主要来源;Cd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北部,主要来源可能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地膜的广泛应用以及采矿产生的粉尘.  相似文献   

6.
扎鲁特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88年和1997年的TM影像数据(覆盖范围主要包括扎鲁特旗行政辖区的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倾斜冲积平原区的20个苏木),通过计算扎鲁特旗1998年至1997年间土地利用转称矩阵,分析了该区域近10a来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而探究了导致该变化发生的自然、人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88年至1997年间,该区域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耕地大面积增加,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探其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造成,而包括气候波动在自然条件只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 1988年和 1997年的TM影像数据 (覆盖范围主要包括扎鲁特旗行政辖区的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倾斜冲积平原区的 2 0个苏木 ) ,通过计算扎鲁特旗 1988年至 1997年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分析了该区域近 10a来土地利用 /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 ,并进而探究了导致该变化发生的自然、人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在 1988年至 1997年间 ,该区域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 ,耕地大面积增加 ,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探其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造成 ,而包括气候波动在内的自然条件只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五台山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较为全面地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五台山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撑,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重心迁移、差异性分析等方法,对五台山地区2000、2005、2010、2015年4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时空变化、重心迁移及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五台山地区2000—2015年生态脆弱性指数的均值为4.83,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状态,各等级所占的面积虽处于波动状态,但仍以轻度和中度脆弱性为主,重度脆弱区域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2)2000—2015年生态脆弱指数的重心均落在繁峙县境内,且变化幅度较小;(3)2000—2015年3个县级行政区均属于中度脆弱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繁峙县、五台县和代县;(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显著。耕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生态脆弱性总体水平偏高,处于中度脆弱状态;而林地和草地的生态脆弱性较低,处于轻度脆弱状态。对该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研究,不仅能正确认识该地区生态脆弱的程度,而且能掌握其空间分布差异,从而进一步对生态脆弱区进行治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是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广东省丰溪省级保护区2010、2015、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Arc GIS、ENVI和FRAGSTATS等软件,通过分析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探究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约占区域总面积的61.9%;2010-2020年间,林地和水域持续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多,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1.87%减少至1.75%,整体呈减少趋势,景观格局变化趋于平稳。保护区林地的转出量最大,转出面积有2.03×103 hm2;草地的转入量最大,转入面积有1.28×103 hm2;耕地的转入面积约为转出面积的3.3倍,整体增加约800 hm2。2)林地是保护区的主体景观,其斑块优势度最大,破碎度最小,景观连通性较好。2010-2020年间,耕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的破碎度降低,连通度升高;草地的破碎度最大,连通性能减低。2020年,景观...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部国家重点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已开展多年,为了解重庆市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近年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情况,结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以重庆市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和2019年两期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县域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度进...  相似文献   

11.
研究植被变化对区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沿海地区为例,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夜间灯光等自然和人为因子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OPGD)、相关分析和Hurst指数,多时空尺度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研究区植被状况较好,NDVI多年均值为0.762,具体到各分区,东北沿海的NDVI均值最高,其次是华南沿海,华东沿海和华北沿海;全区NDVI逐年变化率为0.019/10 a(P<0.01),不同分区的上升趋势从大到小为华南沿海、东北沿海、华北沿海和华东沿海,区域内植被状况不断改善,退耕还林还草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效益不断显现;2)夜间灯光指数在全区各个因子中的解释力最大(q值为0.354),人为因素对NDVI的解释力明显大于自然因素,其对植被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两因子结合后的解释力大于单因子,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在全区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对交互作用为土壤类型∩夜间灯光,其他分区则为日照时...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杭锦旗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OD13Q1为数据源,采用固定起始年份,逐步增加结束年份的分析方法并辅以Sen+Mann-Kendall趋势、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杭锦旗2000-2017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 表明:(1)杭锦旗植被覆盖由北向南空间分布格局呈"高低高"特征.随着研究时段的延长,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显著改善面积...  相似文献   

13.
1985-2010年南京市耕地变化轨迹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加剧,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1985-2010年覆盖南京市的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利用最大似然法获取南京市历年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归纳为耕地和非耕地2类.基于分类结果,提取并归纳了恒定耕地、恒定非耕地、转变为耕地、转变为非耕地和短暂性耕地5种耕地类型的变化趋势,借助景观水平上的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散布与并列指数来分析5种耕地类型变化趋势的景观格局时空动态,以说明耕地扩张和遗弃的时空轨迹.结果表明:(1) 1985-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40.42%;(2)恒定耕地面积在方位3所占比例最大,为56.89%,转变为非耕地主要分布在方位1、6和8,揭示了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3)恒定耕地类型主要分布于六合区,面积为895.92 km2,转变为非耕地主要分布于江宁区;(4)恒定非耕地集中于市中心附近,而恒定耕地则远离市中心分布;(5)恒定耕地仍占主导地位,转变为非耕地具有较高破碎度.短暂性耕地面积不稳定,较易发生土地撂荒乃至土地退化;(6)人口与产业重心转移、经济发展、政策和城市扩张是显著影响耕地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概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生态风险评价是预测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或其中某些部分产生有害影响可能性的过程。本文简要论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风险评价中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以佛山市为例,选择了资源、环境、生物和灾害等因素,各因素再选择若干评价要素,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资源安全评价选择了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22;环境安全评价选择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农业环境,其安全指数为0.58;生物安全因素安全评价选择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森林植被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30;选择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要素进行生态灾害安全评价,指数为0.79;佛山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42。研究还表明,生态安全评价宜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定律,选择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17.
人地资源矛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是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巨大威胁。通过分析人口、社会、经济、自然和政策等5个因素与耕地变动的相互关系和驱动作用,提出了保护耕地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住宅评价及规划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生态住宅是21世纪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文章提出了生态住宅,介绍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并就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军民 《生态环境》2007,16(4):1328-1332
普遍的生态敏感性和整体的生态退化趋势,使干旱区成为社会适应和经济适度极端脆弱区,其生态安全问题的典型性和突出性,为完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体系提供了理想靶区。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一般原理和目标,通过剖析新疆绿洲区生态安全问题的驱动、压力和响应机理,主要利用地带性共扼和非地带性耦合分析方法,从哲学观和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土地类型及其稳定性格局层面,初步构建了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得出确保有效的生态需水和生态水位,协调水生态及水安全功能,是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基于生态承载和再生恢复禀赋的合理、适度利用优势资源,是绿洲开发的生态安全保障;维护天然绿洲和荒漠的“生态标本”价值,引导土地利用的生态化转向,是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的客观依据;通过系统的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保持异质景观的竞争性统一和生态圈层结构的动态稳定性,是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吉林两部土地利用/覆被情况,基于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86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4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全面揭示研究区15年的LUCC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扩张,湿地、水域萎缩和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吉林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粮食总产置等12个指标作为LUCC:变化的丰十会经济驱动因子,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是农业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农村用电量,同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