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源  王博  杨浩春  刘全儒  周云龙 《生态环境》2011,20(11):1700-1705
2009年7月,调查了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的属类组成、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并将水质理化参数与藻类的群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47个采样点中共发现7门78属藻类,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在0.72×104~853.86×104 cells.L-1之间。其中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和隐藻门占总浮游植物密度的96.12%,优势属为颤藻属、隐藻属、小环藻属、菱形藻属、栅藻属。根据藻类各项指标值显示,东江干流水质良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以及属类数均与CODMn及电导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并且CCA分析表明CODMn浓度是影响这一区域物种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着生藻类是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栖境水环境因子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国内外关于着生藻类群落与栖息地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多是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评价影响着生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环境要素,这种定性分析仅能判断环境驱动因子,而无法精确定量着生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如氮、磷)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辽宁省太子河为范例,基于3次全流域的水生态调查所获得的141个站位的生态数据,运用临界指示物种分析法(TITAN)和加权平均回归分析(WA),定量评价着生藻类群落与河流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的定量响应关系(最适值和阈值)。结果表明,采用TITAN在太子河共确定了22种总氮(TN)指示物种,其中,13种为负响应物种,9种为正响应物种。TN负响应指示种中,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为出现频数较高的物种; TN正响应指示种中,小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出现的频数最高。TITAN确定的太子河流域总磷(TP)指示物种为19种,其中,9种为负响应物种,10种为正响应物种。TP指示种中,负响应种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出现频数最高,TP指示种所对应的正响应突变点中,小片菱形藻和急尖舟形藻(Navicula cuspidata)出现频数最高。总体上看,太子河TN和TP对着生藻类最适值范围分别为0.025~0.47 mg·L~(-1)和0.65~12.14 mg·L~(-1),直链藻属(Melosir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的种类,适宜栖息于TP较高的水环境中;异极藻属(Gomphonema)和桥弯藻属(Cymbella)适宜栖息于TP较低的水环境中;裸藻属(Euglen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适宜栖息于TN较高的水环境中;而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Navicula)适宜栖息于TN较低的水环境中。通过定量分析水环境因子氮、磷对着生藻类群落的最适值和阈值,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估着生藻类群落与河流营养盐含量的定量响应关系,对于在太子河开展对氮、磷等典型营养物的流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等流域生态管理决策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于2017年夏季对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骆马湖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调查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2属,其中,绿藻门属数最多,其后依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优势属主要为浮游蓝丝藻、微囊藻和小球藻。全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63×10~5~2.85×10~7 cells·L~(-1)之间,生物量在0.092~4.522 mg·L~(-1)之间。全湖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0.60~2.60之间,平均值为1.75,且9月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8月(P0.05),但不同点位之间多样性指数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与往期骆马湖调查结果相比,此次调查得到的全湖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细胞丰度明显增加,优势属多集中在蓝藻门和绿藻门,尤其是浮游蓝丝藻明显增多。从近几年的优势属种类、藻类细胞密度变化来看,骆马湖富营养化程度依然在加剧。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浓度和氮磷比的共同作用解释了骆马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28.16%。其中,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受采砂、围网养殖及夏季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对于保护骆马湖水质和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采用主成分、层次聚类、箱型图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等方法,研究了15项附着硅藻指数在北江流域的适用性。在北江流域25个监测点中,共鉴定出附着硅藻2目6科30属98个种和亚种,相对丰度为5%以上的硅藻属有曲壳藻属(Achnanthes)、菱形藻属(Nitzschia)、舟形藻属(Navicula)和直链藻属(Melosira),分别为34.4%、18.1%、8.6%和7.3%。相对丰度为5%以上的硅藻种有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克劳斯菱形藻(Nitzschia clausii)和可变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附着硅藻指数间,罗特营养指数(Rott Trophic Index,ROTT)和洛博指数(Lobo Index,LOBO)与其他指数相关性较弱,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IBD)和富营养污染硅藻指数(Diatom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Index,EPI-D)呈极显著相关(r=0.915,P0.01)。硅藻指数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斯雷德切克指数(Sláde?ek Index,SLA)和LOBO与电导率(Cond)、溶解氧(DO)和总磷(TP)等10项水质指标间均无相关性,其他指数与某个或某几个水质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10项水质指标加权后进行层次聚类,结果表明阿图瓦-皮卡第硅藻指数(Artois-Picardy Diatom Index,IDAP)、特定污染敏感指数(Specific Polluosensitivity Index,IPS)、硅藻属指数(Generic Diatom Index,IDG)和IBD与水质分类结果较一致。利用TWINSPAN对样点和硅藻群落进行分类后绘制箱型图,结果表明,IBD对样点水质的变化最为敏感。结果表明,IBD是适合北江流域水质评价的硅藻指数。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月21日—12月7日北黄海浮游植物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站位聚类分析手段对北黄海浮游植物做区域划分。结果表明,4个航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2属56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5种,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为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9种;甲藻门10种,种类数最多的是角藻属4种;金藻门1种。4个航次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8 103.5×104cells.m-3,平均为542.4×104cells.m-3。浮游植物丰度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2105.1×104cells.m-3)>秋季(29.4×104cells.m-3)>夏季(25.5×104cells.m-3)>春季(9.7×104cells.m-3)。4个航次浮游甲藻细胞丰度介于未检出~80.5×104cells.m-3,平均为6.9×104cells.m-3,浮游甲藻细胞丰度按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13.9×104cells.m-3)>秋季(8.5×104cells.m-3)>冬季(2.8×104cells.m-3)>春季(2.3×104cells.m-3)。北黄海重要优势种是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较为重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季节优势种是圆筛藻spp.(Coscinodiscus spp.)、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是2.024和0.636,二者分布共同特征是北黄海南部海域和丹东鸭绿江口外部海域较低。站位聚类分析表明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地区划分主要分为3个区域:鸭绿江口区、中部区和西部区。  相似文献   

6.
光照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光照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最终实现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试验设置了660、2200、4400、6 6001×4个光照梯度,通过测算比生长速率、生长曲线、竞争抑制参数,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条件下,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呈现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升高的趋势;普通小球藻在660、2200、4400、66001x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4、15、17、17 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961.2×10~4、1858.3×10~4、3 258.8×10~4、3227.2×10~4 cells·mL~(-1);鱼腥藻在4个光照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7、18、21、21 d,最大藻细胞浓度分别为4 018.3×10~4、8 325.0×10~4、10552.8×10~4、10 073.4×10~4 cells·mL~(-1)。共同培养条件下,光照强度对两种藻的竞争作用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种间竞争抑制参数的测算结果表明,4组光照强度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均小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光照强度66001x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7.94;光照强度44001x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最大,为0.45。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两物种的种间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光照强度22001x时,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光照强度为660、4400、66001x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7.
基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藏北高寒草原主要建群植物菌根围细菌数量对AMF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菌数量1.02×106~2.96×106、3.01×106~6.06×106个/g范围内,Glomus、Acaulospora均为优势属,Scutellospora则均为最常见属;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和种的丰度(SN、SR)均呈Glomus>Acaulospora>Scutellospora属的趋势.2)细菌数量较低时(<3.0×106个/g),AMF各属孢子密度、种的丰度(SR)相对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亦较高,分别达1.774和0.127.3)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孢子密度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均呈微弱下降,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丛枝丰度则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菌数量>3.0×106个/g时,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随细菌数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尤为明显.4)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AMF种的构成呈共有种、共有优势种较多(Glomus属均占绝对比重),特有种、稀有种较少,以及不同优势种孢子密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差异均较悬殊的分布特征.图6表3参25  相似文献   

8.
海拔对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探究生物群落随海拔变化规律不仅可以确定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而且可为预测生物响应气候变化提供基础信息。然而,目前对于生物群落海拔格局的研究多集中于陆生大型生物,对水生微型生物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西藏昌都市境内金沙江上游支流黑曲和雪曲着生藻类的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着生藻类密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样点对β多样性的贡献(Local contribution to beta diversity,LCBD)等生物群落指标的海拔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条河流共鉴定出161个分类单元,分属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其中着生硅藻种类最多,占总分类单元数的78.9%,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平均相对丰度:28.3%)、波状瑞氏藻(Reimeria sinuata,平均相对丰度:11.5%)、偏肿内丝藻(Encyonema ventricosum,平均相对丰度:9.3%)和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平均相对丰度:7.2%)为主要优势种。不同海拔的着生藻类群落...  相似文献   

9.
显岗水库是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于2008年对南亚热带高产渔业水库——显岗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的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显岗水库敞水区的总氮和总磷浓度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0.83mgL-1和0.046mgL-1;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1.02~59.34μgL-1.共检出浮游植物129种(属),隶属7门,其中绿藻占优势,共78种,其次为蓝藻和硅藻,分别为25种和16种;丰水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枯水期的高.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6×108~7.49×108cellsL-1和0.63~5.09mgL-1,分别在5月、2月出现极大值,10月均具有极小值;丰水期的丰度较枯水期的高,生物量则相反.浮游植物丰度主要由蓝藻贡献,生物量则主要由硅藻贡献.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sp.、假鱼腥藻Pseudoanabeana sp.、湖丝藻Limnthriox sp.、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ima、针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rhaphidioides是主要的丰度优势种,在全年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肘状针杆藻Synedna ul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根管藻Rhizosolenia longiseta、曲壳藻Achnanthes exigua、微小隐球藻、假鱼腥藻、针晶蓝纤维藻是主要或常见的生物量优势种.根据统计分析,总磷、透明度、入库流量和降雨量是影响显岗水库敞水区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非生物环境因子.图2表3参26  相似文献   

10.
水分管理对稻田细菌丰度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从DNA和RNA水平探究长期淹水和间歇灌溉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还较少。为探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土壤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特征,以长沙县金井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和RNA,应用荧光定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方法分析了两种水分管理方式——间歇灌溉(稻草和无稻草)和长期淹水(稻草和无稻草)对稻田土壤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稻田细菌数量高于长期淹水稻田。在DNA水平上,间歇灌溉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3.9×10~(10)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2.18倍;有稻草添加时,间歇灌溉条件下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6.1×10~(10)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2.21倍。在表达水平上,间歇灌溉条件下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2.1×10~8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2.58倍;有稻草添加时,间歇灌溉条件下稻田干土细菌数量达到2.8×10~8 copies·g~(-1),是长期淹水稻田干土的1.13倍。间歇灌溉稻田与长期淹水稻田的细菌种群结构存在差异。在DNA水平上,尽管间歇灌溉稻田多样性指数与长期淹水稻田相近,但优势细菌种群存在差异。而在表达水平上,不仅优势细菌种群存在差异,而且间歇灌溉稻田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长期淹水稻田。在有稻草添加情况下,间歇灌溉稻田多样性指数为2.49,而长期淹水稻田多样性指数为0.28。总之,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土壤细菌丰度和群落影响显著,间歇灌溉能够提高水田土壤细菌的数量和细菌的多样性,从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角度考虑,间歇灌溉是稻田较适宜的水分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从珠江口海域分离、鉴定出3种重要有害藻类小普林藻JX12(Prymnesium parvum)、剧毒卡尔藻JX24(Karlodinium veneficum)、红色赤潮藻JX14(Akashiwo sanguinea),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pH值对小普林藻溶血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微藻溶血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不同藻株以及不同生长时期溶血毒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4~50°C),小普林藻的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7℃为其最佳反应温度,pH 8和50 min为其最佳反应条件。不同生长时期的小普林藻溶血毒性具有显著差异,对数期溶血活性(5.67×10~(-7)HU·cell~(-1))显著高于稳定期(2.32×10~(-7)HU·cell~(-1))和衰亡期(3.40×10~(-7)HU·cell~(-1))。分离自珠江口海域的3种微藻均检测出溶血毒性,单个细胞溶血活性由强到弱分别为红色赤潮藻(976.20×10~(-7)HU·cell~(-1))、小普林藻(5.67×10~(-7)HU·cell~(-1))、剧毒卡尔藻(2.58×10~(-7)HU·cell~(-1))。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赤潮藻中国株JX14的单位细胞溶血活性显著高于美国株AS2,是后者的2倍以上。本研究首次确认珠江口海域红色赤潮藻、小普林藻和剧毒卡尔藻均具有较强的溶血毒性,这些有害藻类一旦形成赤潮可能对河口生态系统安全以及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椭圆小球藻对水体中Hg~(~(2+))光还原反应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不同波长紫外灯及氙灯(可见光)为光源,探讨不同丰度活、死椭圆小球藻在各光照条件下对Hg~(~(2+))光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藻丰度为1×106cells·m L~(-1)时,在可见光照射下,活藻、死藻处理Hg0的释放量分别为3.733 ng、3.749 ng,Hg~(~(2+))的还原率分别为18.66%、18.75%;在紫外光(UV)照射下,活藻、死藻处理Hg0的释放量最高为2.312 ng、2.373 ng,Hg~(~(2+))的还原率最高为11.56%、11.86%.在可见光、UVA、UVB和黑暗条件下,当藻丰度为0 cells·m L~(-1)时,Hg~(~(2+))的还原率分别为21.45%、22.86%、26.75%、20.41%;随藻丰度的增加,Hg~(~(2+))的还原率逐渐下降;当藻丰度为10×106cells·m L~(-1)时,活藻处理Hg~(~(2+))的还原率分别降至17.70%、10.28%、9.962%、9.774%,死藻处理的降至18.15%、10.83%、10.77%、10.39%.可见,椭圆小球藻对Hg~(~(2+))的光还原反应起抑制作用,藻丰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可见光对含藻处理Hg~(~(2+))的光还原起主要作用,其次为紫外光.动力学研究表明,UV照射下椭圆小球藻对Hg~(~(2+))光还原反应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进行描述,反应速率常数k为(0. 6893—1.473)×10-4ng·L~(-1)·min-1,Langmuir吸附系数KL为(1.063—1.080)×10-2L·ng~(-1).  相似文献   

13.
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河口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2015年4月(春季)、11月(秋季)两个航次对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拖网调查及环境因子,研究其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如下:1)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6属208种,其中硅藻门60属157种、甲藻门17属29种,其余门类(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和定鞭藻门)偶有检出.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2 443.05个/L)明显高于春季(160.35个/L).2)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两季绝对优势种,此外春季主要季节性优势种为弯菱形藻(Nitzschia sigma)和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秋季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氮磷比、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温度,秋季为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盐度、透明度和氮磷比.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及瓯江径流.4)聚类分析、多维尺度排序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在时间、空间上均呈显著差异.5)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得到瓯江口海域浮游植物赤潮藻种旺发和群落结构改变与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调查中瓯江口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环流变化等的影响,季节和区域差异显著,但其响应过程还有待结合水文、地理和化学等多学科数据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4.
选取典型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滆湖的原位模拟试验探究正常水位(T0)、半淹水深约40 cm(T1)和全淹水深约80 cm(T2)及淹水持续时间(试验周期42 d)对菖蒲生理特性及其根际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菖蒲能够适应28 d半淹环境,但半淹水35 d或全淹水21 d以上均会加剧菖蒲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促使丙二醛(MDA)含量增高,显著抑制菖蒲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光合作用能力(P0.05)。(2)对比淹水前(0 d)和淹水结束后(42 d)菖蒲根际细菌群落特征发现,淹水导致菖蒲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与淹水前相似度较低,但不同淹水深度之间相似度较高;淹水结束后菖蒲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增加且特有细菌种类增多;淹水前后细菌群落组成在门、纲、目、科、属类水平上优势种群相近,但是数量不同:淹水结束后在门水平上蓝藻门和厚壁菌门丰度上升,变形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硫杆菌属和硫曲菌属等好氧菌群丰度下降,普氏菌属等厌氧菌群丰度上升,这与淹水易造成植物根际低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低频、低功率超声波抑制藻类生长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能够抑制藻类生长,从保护水体生态系统以及超声波技术本身的特点考虑,低频率、低功率的超声波更适合于水体抑藻应用.实验采用自然水体混合藻种(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藻种组成),水样超声波辐照后,进行光照培养,取样检测藻类生长情况,研究了低频率、低功率超声波的抑藻效果及控制参数.结果表明,采用60 kHz、0.24 W·cm~(-2)的超声波,作用时间为1 min,抑藻效果明显,24 h培养后水样OD_400从0.25 cm~(-1)降至0.12 cm~(-1);随着超声波作用功率的增加,抑藻效果增强,但功率超过0.24W·cm~(-2),抑藻效果基本不再增加;超声波施加周期为1次·(2~4) d~(-1),可以起到持续抑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水体生态健康,量化和确定供水输入的浮游藻类群落对受水水体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不同季节的调水期测定了供、受水水体的理化因子,同时利用藻类生长潜力试验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比例的供、受水水体混合处理后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调水期间受水水库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不同季节的藻类生长潜力试验显示,夏、冬季处理组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峰值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4 d,且密度峰值随着混合比例的提高而增大;但夏季培养末期(20 d)处理组的浮游藻类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夏、秋和冬季处理组的实际藻类密度峰值均低于理论估算值,分别低10%、17%~24%和31%。处理组的群落结构变化表现为夏季受水水库的绝对优势种转变为输入的优势种,秋、冬季绝对优势种的相对丰度随调水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明显受到供水优势种生长的影响。供、受水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差异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持续调水显著影响受水水体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生藻类水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氮磷等营养盐对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Halse是我国沿海常见的赤潮生物。通过对采集和分离于珠江口大亚湾海域的尖刺拟菱形藻藻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氮、磷等营养盐限制下该藻生长增殖的关系和特征,以及氮磷比(c(N)/c(P))变化等对该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对氮、磷的依赖性较强,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营养依赖型藻类。实验进一步发现,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对氮、磷的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求有一定的比例范围,得出c(N)/c(P)在10~32范围内有相对较大的生长,而当c(N)/c(P)<5或c(N)/c(P)>100时,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贵州高原水库蓝藻群落组成特征和微囊藻毒素分布,于2009年10月对贵州高原2座水库——万峰湖和百花湖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万峰湖以蓝藻为主要优势藻,蓝藻中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sp.)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在13.05×104~55.80×104 cells.L-1之间,蓝藻的丰度值占到了总量的82.55%,6个采样点中有3个(大坝、野鸭滩和革布)检出了微囊藻毒素MC-RR,且有1个点(革布)质量浓度超标,另外3个点(坝艾、坝达章和九里堡)未检出;百花湖以蓝藻、绿藻和硅藻共同构成优势藻,蓝藻中的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是主要优势藻,浮游植物丰度在6.16×104~65.00×104 cells.L-1之间,蓝藻的丰度值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为33.25%,3个采样点(大坝、岩脚寨和码头)均未检出微囊藻毒素。形成2个高原水库蓝藻群落结构和微囊藻毒素分布差异的原因可能是:2个水库中氮、磷营养盐水平不同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不同,进而导致了微囊藻毒素的分布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9.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其群落结构与水质密切相关.为揭示汕头南澳岛环境特征,于2018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环南澳岛近岸海域设置12个采样站位,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调查.冬季共发现浮游植物7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3.45±1.59)×104 cells/L;春季共发现浮游植物80种,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5.23±6.02)×104 cells/L.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物种数较冬季高,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均以青澳湾S11最高,该站位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严重;深澳湾龙须菜栽培区S7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说明龙须菜规模栽培对浮游植物生长抑制效应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冬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TN)和水温(WT),春季为活性磷酸盐(PO_4~(3-)-P)、亚硝酸盐(NO_2~--N)和铵盐(NH_4~+-N).上述结果表明南澳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且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关系密切,其中个别样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丰度都较高,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因此,应加强海岛环境和旅游业管理,控制陆源生活污水排放,保护海岛近海环境.(图5表4参41)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太湖竺山湾浮游细菌及沉积物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考察细菌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生态耦合关系,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冬季太湖竺山湾的浮游细菌和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相对丰度排名居前10位的优势浮游细菌属与p H值、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藻密度、总氮浓度和总磷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从门水平来看,水样和沉积物中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均较高,分别为46.95%和22.19%;从纲水平来看,水样中的优势细菌主要为未分类的放线菌纲(unidentified Actinobacteria)和未分类的蓝藻细菌纲(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31.87%和30.46%,而沉积物中则主要为Chloroplast(14.34%)、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10.97%)和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9.89%);从属水平来看,水样中微囊藻属(Microcystis)占优势,其次为hgc I clade,沉积物中微囊藻属和未分类的硝化螺旋菌属(unidentified Nitrospiraceae)占优势。通过研究发现水体中微囊藻属相对丰度最高,且与藻密度、溶解氧浓度和p H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